【转】梦中的橄榄树—— 关于三毛和《橄榄树》的随想
本帖最后由 炎热的夏 于 2011-2-17 20:18 编辑假期中,适逢雨天,无处可去。百无聊赖地翻出书来,倚在沙发上慵懒地阅读,享受着闲适的快意。突然,楼下传来熟悉的《橄榄树》旋律,心一下子被攫住,丢开书本倾耳聆听。半晌,仍然沉浸在歌曲的意境中。久已有之、一直萦绕于心的关于三毛以及《橄榄树》的思绪,被勾了出来。
我很喜欢三毛,喜欢三毛作品里那浪漫中带有憧憬和伤感情愫的意境。而在众多的歌曲和音乐中,也一直对《橄榄树》情有独钟。每次去歌厅里唱歌,都喜欢唱这首歌曲。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最初听到齐豫演唱这首歌,我就被歌中体现出的漂泊沧桑和一丝无奈所打动,不期然心生天涯孤旅和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
尤其是“还有,还有,还有梦中的橄榄树。。。”一句,令我心潮难抑,心被感动,被湿润。多么苍凉和凄然的感触,多么桀骜和无助的感伤啊!一句“梦中的橄榄树”,流露出孑然江湖,四处为家的游子心声,引动人的情感,牵挂人的思绪。。。
这歌声是一个浪迹天涯的孤旅在踯躅寻找中的心曲袒露,更是一个流浪在外,却心系家园的游子在讲述迷茫中的希望。歌中有期盼,有梦想,却也有无助的酸楚和无奈的怅惘。
“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还有梦中的橄榄树,流浪。。。”三毛以此描摹流浪的心路历程,回答“为什么流浪?”的选择。我却从中感受到追求和期盼中的一丝丝忧戚与感伤。选择流浪,或许是一种率性之举,也可能是一种浪漫的追求,同时也可能是出于某种无奈。谁会知道,谁又能解得?
三毛的一生,大都在迁徙和流浪,她是把流浪作为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在自我放逐中享受快乐,感受自由、寻找心灵绿洲和情感慰藉的人生方式。在流浪中,她邂逅了荷西,王洛宾,留下了浪漫而迷人的情事,传为佳话。这是她一生的庆幸,也是遗憾。
我一直觉得,三毛选择的流浪漂泊,应该是她对于人生思考以后的一种诗意选择。据说,中国人骨子里就有流浪和漂泊的情结。有学者认为,漂泊也是人类的一种栖居方式,在漂泊中享受生存的诗意与浪漫,体验人生的自在与快乐。比如吉普赛人,还有犹太人。而在近代中国,曾经有许多的青年人,以漂泊为快慰。“五四”以来的中国,青年漂泊成风,甚至许多有着美满家庭和优裕生活条件的青年,也无不把离开家庭,浪迹他乡作为走向独立、追求自由和寻求新知的最佳道路。
因追求自由和独立而流浪,因感知新的世界和生活而漂泊,因对外面的世界好奇和向往而探求。漂泊带来了社会的活力,也带来个人体现生命价值的机遇。直到今天,这样的漂泊之旅仍未结束。诸如南下广州、海南的“南漂一族”,北上京城的“北漂一族”,深入西部或探险猎奇、或寻求机遇的“西漂一族”,甚或走出国门的“洋漂一族”,无不以各自的方式漂泊着,诗意地寻求和生存着,一些人真还“漂”出了名气,“漂”出了成功。
所以,我们不必对三毛选择漂泊生活过多的诘问或苛责,而应换位思考,理解和懂得她在漂泊流浪中所得到的快乐和享受。
我所想到的,是三毛的另一种“漂泊”,即情感上的“漂泊”。先是与西班牙青年荷西的情感碰撞,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撒哈拉沙漠》,之后又与西部歌王王洛宾邂逅,产生出一段令人称奇的忘年之恋。这些情感,既丰富了她的漂泊生活,也充实和安慰了她在漂泊中孤寂的心灵。一个人的一生中,能有几次畅快恣肆的纵情和几次痛彻肺腑的感情经历,该是多么充满传奇和浪漫的诗意人生,该是多么无憾无悔的人生!
遗憾的是,三毛最终却又选择极端的方式,离开了她所热爱的生活。人们为之痛惜,却无法探究她的内心。是厌倦还是诗意地离开?不得而知。三毛走了,留下了这首带有伤感和沧桑味道的《橄榄树》。
因此,每每唱起《橄榄树》,我就会心生一种百感交集的况味。那“梦中的橄榄树”,那迷茫中流浪和寻找的心路历程,使得一首歌既浪漫又神秘,还令人神往,勾人牵挂和怅惘。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三毛用一颗桀骜不羁的漂泊心灵诉说的,是追求,是期冀,还是无奈?因为不得而知,故而让人浮想。而“为了天边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轻流的小溪。。。”所表白的心迹,也令人回味。她是因人各有志,厌倦了人世间的倾轧,看透了尘世里的浮华,而出走,而要去追寻“梦中的橄榄树”吗?
唱着《橄榄树》,有凄迷,有怅惘,又有几分憧憬和向往。这也是我喜欢唱这首歌的原因。于是在想,是不是因为歌曲所表露的心迹和袒露的心声,勾起了骨子里漂泊和流浪的幻想?是不是久居闹市,厌倦了平凡生活的心里,被牵出了对“宽阔的草原”和“梦中橄榄树”的期盼和神往?
“我的故乡在远方。。。”让我想起苏格兰诗人彭斯“我的心在高原,这儿没有我的心”的诗句。歌曲吸引和感动我们的,是否就是那远方的高原和那无边的憧憬?憧憬和向往永远都是美丽的,这种美丽会让人魂不守舍,让人情不自禁地迈出脚步。
《橄榄树》这首歌,在台湾曾经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当局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这更给歌曲蒙上了一层神秘感。《橄榄树》作为台湾影片《欢颜》中的主题曲,一唱撩人,一听难忘。歌中淡淡的乡愁和忧伤,以及隐约的无奈和那无边的希望与怀想,被齐豫演唱出来,听着神思飞飏,心也飘向远方。不觉间,一股夹杂着伤感和期盼的情愫在心中萦绕。
据三毛自己讲,她喜欢橄榄树,因为橄榄树很美。她丈夫荷西的家乡在西班牙南部,那里盛产橄榄树。那我猜想,三毛是借橄榄树,回望自己的流浪生活,用橄榄树来借代流浪中的情感追求和生存梦想。
歌声似涓涓细流,轻缓柔美地进入耳中,浸入心田。那一声声“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的自问,带你陷入沉思,陷入对于人生,对于理想,对于乡愁,对于远方的遐思之中。
读过三毛作品的读者都知道,三毛在流浪中度过了许多岁月。她曾经游历过五十几个国家和地区,除了撒哈拉沙漠,还在南斯拉夫、德国、美国、波兰、丹麦、捷克等国留下过足迹。由此看来,三毛的流浪,是在为一种诗意的,带有乌托邦色彩的梦幻或理想而追寻,即所谓寻梦。在流浪中,期待超越现实,找到精神的家园,灵魂的故乡。
三毛出生于大陆的重庆,幼年时期就表现出对于书本的爱好,五岁半就在看《红楼梦》。或许,这对于她后来的浪漫寻梦和漂泊追求有所影响。她的英年早逝,实在令人扼腕叹息。正值芳年却撒手人寰,让喜欢她的世人,无不感到沉痛和惋惜。
得知噩耗,与之有忘年交的歌王王洛宾极度悲伤,用酒精来麻痹自己,醒来后,写下了晚年的最后一首情歌:“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再等待,我却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且莫对我责怪。为把遗憾赎回来,我也去等待。每当月圆时,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越等待,我心中越爱。。。”一句“越等待,我心中越爱”,何其动人。可惜,三毛永远听不到了。
早年,王洛宾曾经为最初的恋人写过一首歌:“你是我黑夜的太阳,永远看不到你的光亮。偶尔有些光亮,也是我自己的想象;你是我梦中的海棠,永远吻不到我的唇上,偶尔有些微香,也是我自己的想象;你是我自杀的刺刀,永远插不进我的胸膛,偶尔有些疼痛,也是我自己的想象;你是我灵魂的翅膀,永远飘不到天上,偶尔有些微风,也是我自己的想象。。。”
这“黑夜里的太阳”和“梦中的海棠”,是否就是三毛在歌王心中永远的希望和念想?如果是,那么这份希望和念想,已经似“自杀的刺刀”和“灵魂的翅膀”,深深地烙在了歌王的心上。
“一个精灵,一个用自己亲身经历幻化出的语言,影响着台湾和大陆不止一代人的传奇女作家——三毛,离开了人世。”用这句话来概括三毛之死,我以为真是恰当。
因此,我喜欢《橄榄树》。唱着它,似乎紧随着三毛,感受追求与寻梦,也感受迷茫和惆怅。
“梦中的橄榄树”——心灵中遥远而美好的希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