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如风 发表于 2011-9-5 19:59

普及篇:踢毽子的技巧和注意事项

本帖最后由 快乐如风 于 2011-9-5 20:13 编辑

基本脚法

踢毽子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体育健身活动,历史悠久,宋代集市上就有专卖毽子的店铺,明清时开始有正式的踢毽子比赛,如今男女老少都能踢上几脚。

  1、脚内侧踢球 膝关节向外张,大腿向外转动,稍有上摆,不要过大,髋和膝关节放松,小腿向上摆,踢毽时踝关节发力,脚放平,用内足弓部位踢球。在运用上主要多用在传接球方面,因此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球员,无论是一传手、二传手或是攻球手,都必须熟练,稳定地掌握好脚内侧球。

  2、脚外侧踢球 要稍侧身,向体侧甩踢小腿,勾脚尖,用脚外侧踢球。注意要想获得较底的托球点,必须要使支撑脚做适当的弯曲。还要注意身体重心应放在支撑脚上。

  3、脚背踢球 用脚背踢球,一般用正脚背,要注意绷脚尖和抖动脚腕发力击球。此踢球的技术是相对其他基本技术中难度较大的一种,主要动作要求不但要快,还要求有一定的准度,一旦抖动脚腕发力击球的节奏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完成踢球的质量。

  4、触球 在身体膝关节以上部位的踢球都叫触球。但又可以分为大腿触踢球,腹部触踢球,胸部触踢球,头部触踢球。大腿触踢球时,要注意抬大腿迎球,放松小腿,用大腿正面前段击球。腹部触踢球,胸部触踢球,头部触踢球,都要注意触球时将腹部、胸部或头部要稍微向前去主动迎接球,并控制球落在自己的前方,然后用脚将球踢出。

踢毽子,是我国一项流传很广,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体育活动。经常进行这项活动,可以活动筋骨,促进健康。在古都北京,踢毽子还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翔翎。据历史文献和出土文物证明,踢毽子起源于我国汉代,盛行于六朝、隋、唐。明、清时期,踢毽子进一步发展,至清末踢毽子已到岛鼎盛时期,参加的人越来越多,不仅用来锻炼身体,作养生之道,而且把踢毽子和书画、下棋、放风筝、养花鸟、唱二黄等并提,一些人以会踢毽子而自荣。因此,踢毽子的活动更加广泛,特别是青少年参加者更为普遍,当时就有这样的童谣:“一个毽儿,踢两半儿,打花鼓,绕花线儿,里踢外拐,八仙过海,九十九,一百。”说明踢毽子已经到了相当普及的程度。民间踢毽爱好者更是用功苦练,以口传身教的方法代代相传。

      一、踢毽子的健身价值

      (一)、提高下肢的关节、肌肉、韧带的功能。
      (二)、促进心肺功能。
      (三)、提高全身的协调能力。
      (四)、提高人们的反应、灵敏、判断的能力。

      二、巧练踢毽子的技巧

      (一)、基本技巧

      例1 盘踢(足内侧踢)

    盘踢前双脚自然分开站立,近似肩宽,然后双膝微屈稳站。同时一手将毽子在胸前抛起、离手高度为30厘米左右。在毽子下降时、一脚站立、用另一脚内侧二分之一将毽子踢起,高度以齐腰为准,一般不过胸。盘踢时要求膝向外侧将小腿向内侧自然抬起,距地面40—50厘米左右时接触毽子。毽子踢起时与身体的距离不要太近或太远。一般离身体40—50厘米的位置较为适宜。

      例2 磕踢(膝盖踢)

    用一手将毽子在胸前抛起,离手高度为30厘米左右,双脚自然站立,一腿为支撑腿,另一腿提膝将落下的毽子用距膝盖尽头8—10厘米处将毽子踢起,然后两腿相互交踢。大腿与身体之间大约形成90度角,小腿与大腿之间形成略小于90度。与毽子接触点是大腿正前面肌肉的末端。在做磕踢时还要微收腹、稍挺胸,做到脚形不勾也不绷,要求自然放松。

      例3 拐踢(足外侧踢)

    右脚拐踢时,左脚为支撑脚,左脚脚尖向左方向站立,与身体形成45度角。左膝微屈,身体成半下蹲姿势,然后右大腿用力向左摆动,右小腿同时抬起,右脚踝呈勾形,用右脚外侧1/2处将下降的毽子踢起,拐踢起的毽子要求正对身前、直上直下而不是左右摆动。踢起的毽子距胸前50厘米左右较为适宜。

      例4 绷踢

    是用脚面将毽子绷起,双脚自然站立、用一手将毽子在胸前抛起,离手高度约为10—20厘米,一腿为支撑腿,另一腿先屈膝、后脚跟随之抬起、脚尖猛离地面将下降的毽子用脚中趾趾跟部位踢起,待毽子再下降时、起另一脚用同样方法踢起形成互换交踢。绷踢时要微收腹、稍低头、全身放松,脚掌离地面高度约20—30厘米。

      三、         注意事项

      (一)、选择平坦的地面,避免在坑洼不平的地方踢毽子,以免扭伤。

      (二)、不要在马路上踢毽子,以免发生危险。

      (三)、踢毽子前应作一些准备活动,特别是运动时活动较多的下肢各关节,以免扭伤或拉伤。

      (四)、在初学时注意多练习,待熟练掌握后,可进行一些花样毽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普及篇:踢毽子的技巧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