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放下天地宽(转)
青山冶性,绿水怡情,禅寺养心。去年仲秋,有幸到杭州灵隐寺。参禅完毕,步入之侧另一古寺——永福寺,被寺前不显眼的木版所深深吸引:一念放下,方为永福。这句看似平常的话,对我却启发颇深。人生的许多事,往往在一念之间。有首《颂古》云:“放下身心如敝帚,拈来瓦砾是黄金。蓦然一下打得开,大地山河一法沉。”这大概是该寺的禅蕴吧。
念者,心也。禅语说,“一世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一个放不下,就可能一切放不下;一时放不下,就可能一直放不下”。把心放下,一切随缘,心中自然天宽地阔,眼前自有鸟语花香。
唐代有位俗家弟子去拜访赵州禅师。由于忘记带礼物,见面时他十分抱歉地说:“我空着手来,真不好意思。”赵州禅师微笑说:“那么你就放下吧!”这位弟子更是不安了,愧疚中带着疑问:“我没带东西来,怎么放下呢?”赵州禅师当场呵斥他:“既然如此,你就赶紧带回去吧。”这位弟子弄不懂禅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其实,禅师要“两手空空”的弟子放下的,当然不是礼物,而是“拘泥和俗态”——干吗要不安呢,干吗要为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障蔽了生活智慧和生活情趣呢。可惜,这位弟子机缘浅薄,未解禅机。
把心放下,这是一种高境界。人们有时会为了一些事情担心烦恼,原本可以幸福的,原本可以轻松的,原本可以健康的,却因这些不值得的事情失去了。正所谓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只要一念放下,自然天宽地阔,无限风光展眼前,无边乐趣在心间。
有位高僧,由于他修行的造诣远近闻名。有一天,皇上派了使者来请他,此时禅师正在洞中烤芋头吃。使者宣读了皇上的圣旨,禅师睬也不睬。时值冬天,气候寒冷,禅师冻着,流着鼻涕。使者见状,劝禅师擦去鼻涕。禅师说,“我没有功夫给俗人擦鼻涕。”随即吟诵出一首禅诗: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青松蔽日,碧涧长流;山云当幕,夜月如钩;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水月无形,我只常守。
何其超越的境界!“无挂碍故,无有恐怖”。因为有执著,有牵挂,对拥有的一切都足以产生恐怖。比如一个人拥有了财富,他会害怕财富的失去,想法子如何保存它;拥有地位,害怕别人窥视他的权位;拥有色身,怕死亡的到来;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怕弄脏了;谈恋爱,害怕失恋;拥有娇妻,害怕被别人拐去或跟谁跑了;黑夜走路,怕人暗算;在大庭广众场合说话,害怕说错丢面子。总之,对所拥有的执着牵挂,使其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身心皆累。
禅者隐居深山古寺,面对青山绿水,一瓶一钵,了无牵挂。对他们来说,生死都不成问题,还有什么值得他们操心的呢?
把心放下,更是人生的大智慧。佛使比丘在《人类手册》中说,佛陀不教人沉迷于幻想,而要人脚踏实地面对现实。因此,佛教哲理是清晰的、实际的而又合理性的现实主义,佛指引人们达到人生的高境界,而不是虚幻的世界。在放下一件事情之前,首先要认清它,接受它,处理它。连认清事情都没做到,空喊着“放下,放下”,无异于自欺欺人。我们要认清现实,不是受到贪、嗔、痴等念头所污染的扭曲认知,而是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演变的规律。只有当你认清事实之后,你才能不迷惑。人生无常,生命脆弱。其实“无常”这个事实,谁又不知道呢?有时候不是我们不觉悟,而是我们不愿意接受,不愿意面对它。所以,接受事实也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接受了这个事实,你才能作出正确的决定,这件事是有继续下去的必要,还是要就此打住?如此,才能放下种种错觉所带来的忧愁苦恼,进入自在境界。
把心放下,还是一门生活的艺术。让失恋的人放下,不是让他从此不要爱情,不结婚,不食人间烟火;让追逐名利的人放下,不是让他不谋事,不赚钱养家;让牵挂子女的人放下,不是让他忘记子女,忘记人间亲情。这里所说的放下,不是把事放下,而是把心入下。心者,念也。放下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荣辱心、执着心。所谓事事无碍,事是没有障碍的,心里的念头才是障碍。凡事要努力要尽力,但要把得失之心放下;成功困固然好,失败也无妨。看清,接爱,然后放下,放下心里的牵挂和烦恼,为心减负,放飞心灵,使其空灵起来,在行云流水般境界中看世界,享受生活和人生。
人生越是复杂的时候就越简单。在玄妙之处,在进退维谷时,放下即解脱。就好像夏天里,你找到一个有空调的房间,顿然自在;但是不久,空调坏了,时冷时热,让你更感难受。你去修空调,修不好还发脾气,你为何偏要钻研根本不会修的机器?钥匙就在你兜里,拿钥匙开门,离开那个房间不就好了么?
提起云遮天,放下是红莲。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仙。
把心放下,一切随缘,心中自然天宽地阔,眼前自有鸟语花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