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民俗采风
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击梁辟鼠、炒豆报捷……胶东那些老讲究农历二月二,是青龙节,在民俗中谓之“龙抬头”,大约在宋末元初,北方的二月
二联系惊蛰节气,增加了龙抬头的内容,并逐渐演变成为驱虫害和祈丰收风俗为主的节日。明清以来,此日有引龙、打囤、煎饼熏虫、击梁辟鼠、炒豆报捷等民俗活动。
引龙,又称“引钱龙”、“引龙迥”、“引龙填仓”,从前普遍流行,现在多已被打灰囤之类代替。元代欧阳玄功的《渔家傲》词中有“二月都城春动野,引龙灰向银床画”之句,后一般人们是把灰从大门外蜿蜒撒入厨房,然后围水缸一周,谓之引龙,也有用糠撒到井,再用灰由井撒入室的。引龙的目的,一说是预示增加财富,故谓之引钱龙,一说是龙抬头后,各种害虫就不敢出来了。
打囤,又称“打灰囤”、“围仓”,就是用草木灰在场院和庭院里撒成若干仓廪状的图案。早在宋代陆游就有“处处遥闻打囤声”的诗句,元初赵孟頫也有“散灰沿旧俗”的说法。打囤要在二月二的早晨,一般由当家人来打。先用簸箕盛上草木灰,用一木棒轻敲其边沿,使灰徐徐落下,成一寸半宽的灰线,边打边走,围一圆圈,名为囤或仓,中间再放上少许五谷杂粮即成。粮食有放在地上的,也有在圈中挖一小坑,把粮食放在坑内的,还有的在坑上盖一石块、砖头或瓦片,到第二天看什么种子先扭嘴发芽,就说今年收什么。灰囤外沿,还要撒上梯子,含义是囤高粱满,预兆丰年,故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之谚。
在龙口、莱州等农业重地,这种习俗一直非常讲究,家家户户都恪守不爽,以致影响到移民。当地人去了东北、青岛,在彼地也世代相沿成习。
二月二还有“煎饼熏虫”和“击梁辟鼠”的习俗。时在惊蛰前后,各种毒虫都开始活动,二月二这天人们都煎饼、也有煎正月留下的年糕吃,叫做煎饼熏虫,以此来提醒人们不要受毒虫的伤害,同时也用煎饼、煎糕等形式寄托着人们祛虫的心理。击梁辟鼠就是在这天敲打房梁惊吓老鼠,据说这样做了老鼠就不敢出来了。后来,辟鼠已不多见,而多是辟害虫的。有的老太太这天早晨用木棍敲打房梁和床沿,边敲边唱:“二月二,敲房梁,蝎子蚰蜒无处藏。”也有的敲一破瓢,唱道:“二月二,敲瓢碴,蝎子蚰蜒双眼瞎”。
二月二的节日饮食是吃年糕,把年下蒸的糕留一块这天吃,意味着步步登高。
在福山、芝罘等地,二月二要吃炒豆。大豆在当地的种植结构中,地位十分重要。在花生普及之前,几乎是唯一的油料作物不说,还因为它可以做酱,有多种用途。莱阳有一种“豆面灯”,是特色民俗,豆面很粘,不渗水。民间做成灯,可以在水中漂流,成为一种祭祀的风俗。
从前在二月二这天有不少忌讳,最普遍的是妇女不准动刀剪针线,怕戳了龙眼。在渔村,这种禁忌尤其严重,连网具都不准挪动。
过去,人们一般把青龙节作为年节系列的终止,从此停止各种游乐活动,开始恢复常业。扛活的长工开始上工,谓之上工日;农家开始试犁农作。传说二月二是土地神的生日,有些地方这天要祭土地神,大约也与春季生产即将开始有关。(穆玉强)
家家料豆香
小时候,每到二月二前后,家家户户就会飘出炒料豆的甜香,小伙伴们离老远就从衣兜里掏出几个料豆,让人尝,比比谁家的料豆更脆、更香甜。那神情,带着几分得意,几分炫耀。
炒料豆用的是玉米,有的家用黄豆,还有把玉米和黄豆两样混合炒的。玉米是专门拣了大个儿的,籽粒饱满的;黄豆也是经过了仔细挑选。炒时,事先用糖精水将玉米和黄豆浸泡一下,稍微晾干就可以上大锅里炒了。需掌握好火候,炒大了有焦糊味儿,炒轻了没有脆香。
那年月农村缺医少药,人们又缺乏医疗常识。春天常常会流行脑膜炎、大脑炎等,人们便说吃料豆可以预防。我们邻居有个孩子说话吐字不清,每每从衣兜里掏出料豆给别人吃时,就会跟上一句“多吃料豆防止大脑炎”。但我们总听成“发手榴弹大脑炎”。多少年后,这句话还是我们见面时的谈资。
为什么二月二要炒料豆呢?老人们有好几种说法,“救金龙”一说最为普及。相传武则天称帝,惹怒了玉帝,令司掌天河的玉龙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玉龙不忍,偷降大雨。玉帝便将其打下天宫,压在大山下,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为救龙王,人们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来年二月初二这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时,猛然想起,这玉米就像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玉帝只好召龙王回天庭,继续给人间行云布雨。而从此,二月二爆玉米花、炒黄豆也在民间相沿成俗。
现在,很少有人再有那份耐心,亲手炒料豆了。料豆的香味飘在记忆中,渐行渐远。
撒灰地
农历二月初二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
这天早晨,老百姓把头天积攒的锅底灰装筐提到院子,用木锨铲起灰,在院子里抖动
撒灰圈。圈儿从中心撒起,一个连着一个,由小至大,撒到院边为止,再在圈正中的外边上撒梯形状图形,然后在圈中心抓放一把五谷杂粮,盖上谷草。然后到街门外,再撒上几个同样的灰圈。这就叫“二月二撒灰地”。一个连着一个的灰圈代表粮囤子,梯状图形表示踏着梯子上粮囤,圈中心的杂粮寓意是五谷丰登,盖谷草则表示“粮囤尖上盖谷草,家里米粮吃不了”。老百姓以撒灰地的形式祈望丰收。直至如今,在蓬莱边远农村仍然有这个习俗。
传说农历二月二这天是土地佬的生日。这天早晨,村里各户都吃面条,名曰吃“龙凤面”。吃饭前,各户人家用盘子端上四碗面条,到村口的土地佬庙前,点香烧纸。摆上面,由老人用红筷子在每只碗里挑起几根面条,恭恭敬敬放到庙门前,再跪在地上磕三个头,这个过程叫“上庙”。如此郑重其事,无非是希望土地佬保佑少灾害,收成好。
至于“二月二剃龙头”,如今已旧俗翻新,大行其道,尤其今年是龙年,去理发店“剃龙头”讨口彩的人想必更会扎堆了。(迟明华)
过龙节源于图腾崇拜
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抬头的日子,此后雨水渐丰。这一天被称为“春龙节”、“春耕节”。民间过二月二,究其因,应与中国民间的龙图腾崇拜有关。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动物,传说能行云布雨,为众鳞虫之长,历来视其为瑞兽。民间奉龙为水神。除了四海之内有龙王外,人们还认为大江大河内也有龙王,故依海、依江、依河而建龙王庙者不在少数。这一点,从旧时龙王庙内供奉龙王的神位上所书“九江八河五湖四海行雨龙王之神”便可以得到印证。仅以黄县(今龙口)为例,及至民国,境内的龙口屺 岛、闫家店、黄山馆、桑岛、东羔等地尚存龙王庙十余座。
黄县民间将农历二月二、五月十三和七月七列为三大“雨节”。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雨一厘珠玉种,秋风满世稻粱馨”的联语,正道出了农人们对春雨的急切盼望之情。古时,人们于二月二焚香设供祭祀龙王,自然希望龙王行云布雨,恩泽苍生。
数千年来,龙一直为中华民族的符号与象征。据《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一些古籍中也有“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的记载。国人对龙图腾的崇拜,在建筑、器物上多有体现,龙文化已深深浸淫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黄县境内尚有穿龙尾之旧俗。早些年,民间过二月二,要把干蒜秸截成寸段,用花花绿绿的布片裁成一个个像制钱一样的小圆片,逐一间隔,用线穿成长串,然后饰以花布条做穗头,民间习称“穿龙尾儿”。二月二这天早晨,将穿好的龙尾儿给孩子们缝在衣服上,或戴在帽子后面,摆动起来像活脱脱的小龙。此外,黄县西乡尚有二月二食爆米花(或苞米豆)之俗。据说民间炒爆米花,目的是惊醒沉睡一冬的龙,故称“爆龙眼”。
按旧俗,二月二这一天不能动针线,防伤龙眼。还要吃“撑腰糕”。老人们说,家中有属相为大龙的,这天要蒸糕吃,而不能煎糕吃,以免伤了龙爪。
1、接“姑奶奶”
二月二這天還有一項重要的活動就是接“姑奶奶”,即娘家人接回已出嫁的女兒,故有“二月二接寶貝兒”之說。因爲老北京人的禮數多,其中正月裏“姑奶奶”是不能住在娘家的,初二到娘家拜了年後,也必須當天趕回婆家,特別是新婚不久的“姑奶奶”。但到了二月初二,娘家人就來接女兒回去,住上幾天或半個月,一是正月裏忙活了好長時間,比較勞累,接回娘家好好歇一歇;二是新的一年剛開始,又要忙碌了,所以要犒勞犒勞她。一般是以春餅,也就是薄餅做款待。被接回來的日子裏,“姑奶奶”除了吃喝,就是串門子聊天兒,輕松而愉快。
2、皇帝耕田
二月二這天的另一項活動是皇帝耕田。因爲每年的二月二這天差不多是在驚蟄前後,“驚蟄一犁土,春分地氣通。”從此北方就到了春耕大忙的時候。爲了動員人們趕快投入春耕生産,別誤農時,二月二這天皇帝要象征性地率百官出宮到他的“一畝三分地”耕地松土。明朝和清朝前期的帝王每年二月二,都要到先農壇內耕地松土,從清朝雍正皇帝開始,每年的二月二這天改爲出圓明園,到“一畝園”(今海澱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過去曾有一幅年畫,叫《皇帝耕田圖》,畫中是一個頭戴王冠、身穿龍袍的皇帝正手扶犁把耕田,身後跟著一位大臣,一手提著竹籃,一手在撒種,牽牛的是一位身穿長袍的七品縣官,遠處是挑籃送飯的皇後和宮女。畫上還題了一首打油詩:“二月二,龍擡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老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豐登太平秋。”這幅畫也說明人們希望有一個開明的皇帝,能夠親自春耕夏耘,使老百姓豐衣足食。
3、民俗龍擡頭
“二月二,龍擡頭,龍不擡頭人擡頭。”這句老話爲人的昂揚向上定下了調子。龍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神物,是和風化雨的主宰,“龍不擡頭不下雨”,“龍擡頭”正是下雨的代名詞。此間,大部分地區的平均氣溫,穩定回升到零攝氏度以上,由于天氣轉暖,因對流而形成的積雲逐漸增多,降水量自然明顯轉多。
“二月二”是一個與天文、氣候、農事、衛生等等都相關的日子,講究特別的多。既然想龍擡頭,就要設法引龍出來。自打明朝以後,就有撒灰引龍之舉,沈榜的《宛署雜詩》寫道:“宛人呼二月二爲龍擡頭。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布入廚,旋繞水缸,呼爲引龍回。”每到二月二,各家都從大門外到屋中,再到廚房繞水缸一圈撒上石灰,這天不許掃地、做針線活,說是怕傷了龍。撒石灰粉的另一層意思是不讓複蘇的蟲子在屋內繁殖。爲此,要用明火遍照牆壁房梁、犄角旮旯,“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無處藏”。有的老奶奶一邊說著“敲炕謠”一邊手握笤帚敲打炕:“敲呀敲,敲炕頭,金子銀子往家流,敲呀敲,敲炕沿,蠍子蜈蚣不見面!”在農村,這天早晨,莊稼人要在院子裏用竈灰畫五個大圓圈,把五谷雜糧放在中間,稱之爲“打囤”,預祝當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倉滿囤圓。要不怎麽說“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呢。
在北方,二月初二,已是春開解凍,陣雁北飛,犁牛遍地,即將是整地播種的好時節了。據《古今北京》載:清代定制,每歲仲亥日,皇帝要到先農壇祭祀農神。行禮完畢,還要自扶犁耕地做出樣子,就算是玉帝親耕了,然後,坐在觀耕台上觀“庶人終畝”。皇帝在此時祭祀農神,本意是號召人民起來春耕,後來經過一些人的神化,成爲二月二龍擡頭的美好傳說。
民間一直有“理發去舊”的說法,二月二去理發,據說能夠帶來一年的好運。這天,理發的地方,會忙得不亦樂乎,皆因人們一個多月沒理發了。所有的理發師傅,歇了整整一個月,趕到二月二這天,早早開門,不用迎接客人,客人自然蜂擁而至,“二月二,龍擡頭,孩子大人要剃頭。”
二月二這天所有吃的東西均和龍有關,飯叫龍子、面叫龍須、餃子叫龍牙、馄饨叫龍眼、春餅叫龍鱗、肉卷馍叫懶龍。醬肉必吃不可。漢族的傳統習俗是在二月二這天吃豬頭肉。以前人們通常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殺豬宰羊,初一、破五、十五都完了,肉也基本上吃光了,最後剩下一個豬頭。到了二月二,就把這“龍頭”作爲供品拿來享用了。
二月二,除了是龍的生日,也是土地爺的生日,舊時各家各戶都要到土地廟祭拜。光拜土地還不行。北京還有一個風俗是進香祭神,二月二,男男女女額上貼了金字,騎上毛驢相繼來到涿州的碧霞元君廟燒香,寄予美好的願望,希望得到神仙的眷顧。名爲到廟上香,實則踏青外遊。《歲華紀麗譜》記載:“二月二踏青節,初郡人遊賞,散在四郊。”
二月二龍擡頭理發的來曆
俗話說“龍不擡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又是和風化雨的主宰。農曆二月二,人們祈望龍擡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素有“二月二剃龍頭”的說法。中國民間普遍認爲在這一天剃頭,會使人紅運當頭、福星高照,因此,民諺說“二月二剃龍頭,一年都有精神頭”。每逢二月二這一天,家家理發店都是顧客盈門,生意興隆。
另外,在我國民間流傳著“正月剪頭死舅舅”的說法,所以狠多人在臘月理完發後,一個月都不再去光顧理發店,直到“二月二”才解禁。不過,這一民間禁忌近年來已經逐漸淡薄。
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爲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願望。
二月二,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明代已见此俗。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场记载:“二月二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其崇高的地位,古时认为龙是天子的象征,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所以“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农谚“二月二,龙抬头”,传说古时候关中地区久旱不雨,玉皇大帝命令东海小龙前去播雨。小龙贪玩,一头钻进河里不再出来。有个小伙子,到悬崖上采来了“降龙水”,搅浑河水。小龙从河中露出头来与小伙子较量,小龙被击败,只好播雨。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
“二月二”还有一种说法叫春龙节。许慎的《说文解字》记载:“龙,鳞中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这大概就是“春龙节”习俗的最早记载。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其意是预祝当年五谷丰登,仓囤盈满。节日时,各地也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这一天,其它习俗也很多,起床前,先念“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起床后还要打着灯笼照房梁,边照边念:“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有的地方妇女不动针线,怕伤了龙的眼睛;有的地方停止洗衣服,怕伤了龙皮,等等。
从科学角度看,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至于剪头发,则是因为正月内剪头不吉利,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纷纷理发。
至于剪头发,则是因为正月内剪头不吉利,而一个月不理发又很难受,故大家都在正月过完后的二月初纷纷理发。\(^o^)/~
今天的理发店一定门庭如市 二月二是蟄龍升天的日子,而中國人素以龍爲圖騰,這一天“剃龍頭”,體現出人們祈求神龍賜福的美好願望。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