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论坛』 【转】[经济杂谈]经济探底并不可怕,透支的中国须再造竞争力
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扩大至1%后,人民币会贬值还是升值?4月14日,央行宣布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至1%,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本人2月13日刊文《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是当下最明智选择》指出:为防范热钱以最大化收益离场,避免中国损失最大化,应扩大浮动汇率幅度,顺应市场需求贬值。否则可能重蹈1997年泰国覆辙,为硬保固定汇率,导致泰国外汇储备被耗尽,最后被迫放弃,泰铢爆贬,爆发金融危机。
接下来一个市场普遍关心的问题是,人民币会升值还是贬值?这首先要排除一个技术性问题,即如果市场抛出人民币兑美元,央行不能强行调高次日中间价,否则央行仍额外付出更大代价给热钱。
人民币对美元的中长期是升值或贬值,主要看三个因素:1.人民币的内在价值,中国经济的内在竞争力;2.美元的内在价值,美国经济内在竞争力;3.重大突发事件导致中国或美国中的一方无法承受,产生“断电”式的币值大跌。
在上周《世界经济两大难题:美国与中国》一文中,笔者着重分析了美元难题,即高达700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品,其中利率衍生品接近一半,如果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长期超过4%,则很可能导致利率衍生品泡沫的破灭,甚至引发美元体系的崩溃。为压制国债收益率上涨,美联储直接印钞购买美国国债,但其副作用——通货膨胀会推高利率威胁衍生品,美元贬值又威胁上百万亿美元规模的外汇衍生品泡沫。而发动对伊朗战争又会威胁奥巴马的总统大选,因此格外纠结。
在美国纠结、决策彷徨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或贬值,主要取决于中国。自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了31%。然而在国内,从货币发行层面上,人民币因上万亿美元热钱流入增发基础货币,因18万亿人民币救市的信贷透支而贬值;其内在价值,因国际原材料增加、土地和房价上涨、劳动力涨价、食品涨价等原因,相同单位的人民币购买力大大下降。
中国经济的动力机制——“三驾马车”同期也盛极而衰。外需因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劳动力及房价上涨、欧美贸易保护升级,加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贸易顺差占GDP的比例已由高峰时的10.1%下降到今年一季度的接近0;就投资而言,2008年四季度以来的投资规模空前绝后,中央到地方负债水平都达到极限,加上楼市调控土地财政锐减,投资必定不断萎缩;而过去30年来,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型、外贸依赖型经济,均是以牺牲居民消费为代价的,故而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由1977年的63%一路下降到现在的35%。
更麻烦的是不断恶化的财富再分配。在中国和西方特别是美国之间,财富再分配以购买巨量美国债券(仅美国国债最高峰达1.3万亿美元)、廉价商品出口、变相税收转移等方式对外倾斜;在政府和民间之间,以政府高税收、高投资、高消费等形式向政府倾斜;在金融和制造业中,以金融垄断高收费高利差向金融倾斜;在上游国企资源垄断和下游民营经济间,向上游倾斜……这些财富再分配的失衡迄今仍未得到有力扭转。
特别严重的是,因2008年的股灾和此后股市的持续低迷,国际热钱和内部人通过A股的超级过山车,完成了对百姓现金储蓄的一次大转移;人民币升值以来,特别是2008年底以来的楼市暴涨,不仅将百姓的最大宗财富积累套牢在楼市泡沫上,更将未来一二十年的劳动收入预期也透支了。这均对国内消费产生釜底抽薪的作用。
本质而言,过去30年来的发展,走了一条先易后难、先甜后苦、有水快流、由既得利益者推动的道路。这一现实逻辑的演进难免不断透支中国经济的竞争力,透支劳动者的体力健康,透支环境资源,透支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透支政府信用。它们都折射为透支人民币的内在价值。这使得中国经济这两年探大底的可能大增。
探底并不可怕。探底孕育反转,置之死地而后生,在此最可怕的是置之死地仍然得过且过。现在的中国缺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出路,更缺乏改革攻坚的非凡决心。
可以说,在中国经济竞争力再造之前,人民币贬值难以避免,除非美元突发全面崩溃危机。对此,我们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