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亦舒的《妈妈》
昨夜读了亦舒的短篇《妈妈》,起因是看了网上一篇文章《作家亦舒弃子33年 儿子:妈妈能见面吗》。讲述一位44岁旅居柏林的中年男子,同时也是位画家和导演拍了一部寻母的记录片,致意母亲节。向亦舒喊话:妈妈,我们可以见面吗?随后有人爆出,其母亲居然是师太:亦舒。母亲节当日,蔡边村寻母,近日疑似亦舒微博有更新,内容系摘自亦舒写过的短篇《妈》,并贴了一张鲜花相,亦舒写道:“小宝,相信我,我是爱你的。我怀你的时候是那么年轻,但是我要你活着,甚至我亲生的母亲叫我去打胎,我不肯,我掩着肚子痛哭,我要你生下来,我只有十八岁。”
前天是母亲节,德国“注意柏林”影展参赛纪录片《母亲节》(Mother’sDay)记录的故事,在被香港某报以头条形式报道后,当天再度成为华人世界的头条八卦,只因纪录片的主角是爱情小说女王亦舒,和她不愿相认的儿子,亦即拍摄纪录寻母经过的导演。
蔡边村最后一次见母亲是在11岁,寄给对方的信件从未有回音。影展中关于这部记录片的介绍这样写到,蔡边村曾幻想自己见到母亲的一刻,可能会说:“你好,是我。蔡边村,你的儿子。很久不见,我们可以见面吗?”他想到母亲可能拒绝见面,或者说“等你电话很久了,我们一起去吃点心,我知市内有一间很好的店子。”
蔡边村在香港出生,现居德国,他拍过4部短片及纪录片,《母亲节》在香港、柏林和温哥华取景,人物包括其继母、朋友、女儿、女友和已经去世的父亲蔡浩泉,还有父亲和亦舒的共同好友、著名作家西西。
昨日,获得新浪实名认证的亦舒微博有更新,但并未对事件作出任何回应,只是如常引述小说中的片段。
A
关于纪录片
(注意,这里有剧透)
蔡边村是怎样开始拍摄这部记录片的,拍摄当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曾参演其作品《宫保鸡丁》的陈思宏日前在其Facebook张贴了一篇文章“揭秘”。
陈思宏文中透露,“M other’s Day这部纪录片,是在经费非常少的状况下拍摄完成的,粗质、不稳的画面契合影片主人的追寻过程,摇晃,不安。”文中还指出,蔡边村只在年幼时见过母亲一次,且印象模糊,只记得那天她买了机械人给他,两人去看《007》。一开始,蔡边村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谁,只是女儿的出生和成长,让他决定拍一部寻母纪录片,去面对生命中的大缺憾。
纪录片开工之后,蔡边村从杂志看到一篇文章,见到一个名字与他出世纸上母亲一栏的名字一样,才知道自己母亲是倪亦舒,华人世界爱情小说女王。
蔡边村在片中有和母亲相遇吗?陈思宏在文中写到:“最后他在温哥华,非常意外地拍到了,不回他信件的妈妈。那是个极大的巧合,却非常短暂。亦舒找到了。但亦舒依然是亦舒,那位曾是无数人崇拜的作家。她没有变成蔡边村的母亲。”据悉蔡边村最后以象征的方式,与不存在的母亲,在温哥华度过他渴望已久的一天。
陈思宏还透露,自己在看完片子后曾与蔡边村通过电话,蔡在电话那边说,他担心片子如果在台湾或者香港放映,会不会伤害到自己的母亲?他也不确定自己有没有勇气,面对片子带来的后续副作用。但也许正如陈在文中所说:“导演启程找妈妈时,根本不是找光环。就算后来发现妈妈是亦舒,他要找的,也不是闪闪发光的母亲……我自己也是个创作者。我想说,先诚实面对自己。其实,片子是在对着不存在的母亲呼喊,没有回音,但,至少呼喊了。”
B
她为何那么决绝
蔡边村寻母纪录片引发不少人热议,亦舒对儿子的前夫的感觉,或许可以从一些细枝末节中看出。
哥哥倪匡说
《母亲节》这部电影引发轰动,港媒致电亦舒的哥哥倪匡,他表示并不知情,亦不清楚“蔡边村”是何许人。不过,他也对这部纪录片十分感兴趣。而亦舒和前夫的恩怨,多年前倪匡也曾在接受采访时提到过。
“我不怪蔡浩泉,这个人顶有艺术气质,直至现在还不停大哥前大哥后地叫着我,亦舒的脾气不好,男人受不了,乃人之常情。”
侄子倪震说
多年以前,亦舒和她的侄儿倪震曾有一场相当轰动的“笔战”。亦舒在《童年》一文内揶揄侄子的“童年不愉快记忆”,称倪震“自幼读华仁书院,私家车出入,独立卧室,零用钱花之不尽……这样的童年及少年期实在是一流等级。他那些漂亮女朋友的童年才真的不怎么样呢……”为此,倪震在专栏中狠狠地毒舌了姑姑一把,笔下似指她六亲不认,其中亦提到了他“音信全无”的表弟。
我童年愉不愉快,且不说它;但记忆中的姑姑,却从来不快乐。
……
自少家贫、少年反叛、早婚产子、离婚反目、怀才未遇,种种不如意,都随着满天藤影狠狠发泄出来,化作侄子的一身血痕。
……
姑姑亦舒,十多岁便出走结婚,生下小朋友;可惜,几年便离婚收场。“凡事必须付出代价”,姑姑多年来都有“阴影”,人怕出名猪怕肥,怕小表弟有天会上门要钱。
除了怕儿子,姑姑又恨母亲。
祖母笃信基督,脾气好得不得了,就是单眼皮、厚嘴唇,样子没祖父精致。一群子女,祖母最疼姑姑,操心之余,深以女儿为傲。可惜,姑姑一直恨自己像祖母,不像祖父。后来亦舒突然漂亮起来,就颇有削肉还母,划清界线的意味,也看得出她就是不要像祖母的决心。
有次姑姑在二叔家发疯,把全屋东西扔到地上,厮打着不还手的哥哥时,我又看见了毒打我的亦舒。
姑姑开心,还是这几年的事。四十多岁时,她人工受孕,用命搏了个女儿回来。老蚌生珠,疼惜得不得了,为了女儿,更移民去温哥华。
要说“幸福新生代”,还看今朝。我和音讯全无的表弟,算是老几?
前男友岳华说
亦舒脾气有多糟糕?曾有传言称,当年亦舒和岳华一起的时候,她因为太生气,在岳华邵氏宿舍里,将刀插在他睡的那张床的心口位置。在一个访问里,岳华提及她的语气颇令人玩味。
“亦舒是一个……得意(粤语:有趣)的女仔……她有她独特的脾气……她是否爱我,我不太清楚。因为她的性格……比较特别,她是个颇特别的女仔。”
亦舒本人说
师太的语录,或许也可以让我们看到一些端倪。
“你父亲已经浪费了她的前半生,现在你又要去浪费她的后半生?”——— 《妈》
“要生活得漂亮,需要付出极大忍耐,一不抱怨,二不解释。”——— 《变形记》
“遗忘是人类保护自身的最佳本能。”——— 《镜花缘》
“最佳的报复不是仇恨,而是打心底发出的冷淡。”——— 《我的前半生》
“忘不了没办法,既然已忘得一干二净,不如一笔抹煞。”——— 《镜花缘》
C
曾经深爱过
蔡边村的“父亲”叫蔡浩泉,是一位画家,据说当年亦舒经常投稿给《中国学生周报》,因而在那儿结识蔡。亦舒十多岁便与之结婚生子,可惜才三年便离婚收场。曾在香港《星岛日报》任职编辑的丁一凡在专栏中写到:“九十年代,在香港《星岛日报》任职编辑,同事指着不修边幅的一个高大英俊的男人说:‘他就是蔡浩泉。’一凡莫名其妙,蔡浩泉何许人也?他倒惊讶了,‘你不是喜欢看亦舒小说吗?你不知道蔡浩泉是她前夫?她当年追他,可是费尽心机呀!不过,蔡浩泉真是才子,是咱们的美术部以前的头头,画的画十分出色,很有才华。可惜,报纸计算机化后,再也不需要大量的手画作品,主要靠计算机设计,行家们开玩笑说,画家成为报馆‘第一高危职位’,几乎所有的报馆,只留一名会画画的人,此人还必须懂计算机制画。老一代画家,无法立足,后来,同事又来告知:蔡浩泉肝癌了。2000年,蔡浩泉病逝。”
而亦舒在经历两段失败的感情后,跑到台湾去,再赴英国念了三年酒店管理后才回港工作,直到出嫁移民加国,40多岁诞下女儿并开始“隐居”生活。
亦舒狠心不认儿子33年
儿子是无辜的,片子拍出来还一再担心母亲会不会受到伤害。生而无母是人生至大遗憾,而最遗憾的是他寻母到温哥华巧遇母亲,竟然没有得到母亲的一个拥抱。儿子不想问年过60的母亲要钱,只有“一箩筐话要问她”,但如果他仔细看过亦舒的小说,母亲的劝告都写在了书上:“许多事,过去就让它过去,多说无益。”
亦舒经历惨败恋爱,好不容易相亲港大教授结婚,四十多岁搏尽老命生了一个宝贝女儿,对女儿如珠如玉。她不是不能爱孩子,只是她更爱自己,“聪明人从不报复,他们匆匆离去,从头开始。”亦舒的文友杜杜写亦舒:“喜欢得最长久的一件事是幸福。假如她诉苦,不满,不停地写稿,见朋友,躲起来,努力挣扎,只因为她依然在盲目而不可理喻地追求幸福。这或许是她唯一不自觉的事,而推动她追求幸福的,是在她心里的那一点疯狂固执的忧伤,坚不可移。”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衡量女作家的幸福只有惟一的一种蓝图,她又如何能接受一个破碎婚姻的副产品。在带着儿子再嫁备受责难的东方社会,不认儿子的无情女人就特别多,电影《人证》里的妈妈,真实生活里我母亲的师范同学……每一个好不容易从一段血肉模糊的感情里挣脱出来的女人急不可耐地要抹掉一切从头开始,活生生的儿子就成了她们最想抹掉的现实。人们哗然于女作家的无情,大约因为这世间母爱是人性的最后一道防线,但这世上有把五个儿女都送去孤儿院的卢梭,行过走过不认女儿的成龙,也就有33年不认儿子的亦舒。人性既懦弱又复杂,人生既漫长又曲折,男女概不例外,不是所有亏欠的感情都终有一天需要偿还,所以,我们都知道最伟大的智慧只有四个字,“接受无常”。
楼主辛苦!太长了有空再慢慢欣赏{:1_420:}{:1_420:} 嗯 非常不错的文章楼主辛苦{:soso_e160:} 寒塘荷影 发表于 2013-5-16 22:0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嗯 非常不错的文章楼主辛苦
七拼八凑转的 剪刀胶水的功劳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