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 发表于 2008-12-3 22:11

《美文推荐》于丹:慈善,一种接近体温的温暖

于丹一身轻便的装束出现在北京大学廖凯原楼341室。接下来,她将给一群“特殊”的学生上课。这群“特殊”的学生就是四十多名来自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基层领导干部。
      与以往气氛不同,没有闪光灯,没有鲜花,在一间普通的教室里,于丹开始了与这群特殊学生的心灵对话。言谈举止,亲切得体,声调抑扬顿挫,犹如涓涓细水,打动人心。
  从出席各种颁奖仪式做嘉宾到参加各种时尚慈善Party,从老师到名人,再到名人到老师,于丹把角色转换得游刃有余。但存于她身上的魅力却无法阻挡,也许正如她对慈善的理解,“慈善是一种接近体温的温暖”一样,她的人格魅力也是一种别样心灵的温暖。
  11月初,主题会议“公益慈善文化、制度与公民社会”在北京举行。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动情地讲述了什么是慈善,以及她对慈善的理解。
      关于什么是慈善?从中国的传统里面我们可以反省两个问题:第一是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什么是慈善行为;第二个是慈善背后的力量是什么?中国历史上好象没有基督教这样一种组织机构或者是一种明确的宗教态度让我们做这种慈善。
      《论语》里面最核心的价值是仁爱的“仁”,这个字出现了191次,是中国儒家核心下的核心,基石下的基石。这个仁字写法很简单。什么是仁爱?仁爱就是一种人际关系,一个人想构成仁爱,必须要和别人有关。
      什么是仁爱的行为?孔子的学生和他讲,说老师,如果我做到博世于民,而能济众而如?我如果有很多钱能够救济到很多的百姓。我们每个人都想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确立价值,用这样的心帮别人也立起来,我们立起来了以后,第二步想发达,用发达的心帮助别人也发达起来。这样就可以了,自己喜欢的事情推到别人的事情,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就可以了,这就是关于仁爱的界定。这样的理念走到今天。

      什么是慈善行为的标准?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我们已经拥有了太繁盛的物质文明,富贵阶层在崛起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富而不贵”。财富是一种数字它可以迅速增长,但是生命的品质是对社会的一种承诺,有很多人贵了但是没有这种尊严的分享。慈善也许不需要一个火热的态度,一个昂贵的钱财数字,一次豪奢的行为,它需要一种接近体温的温暖,需要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比如壹基金提出的是一块钱,一个人的力量,壹基金义工每个月拿出一点点的时间去做。其实慈善就是这样的理念。

      有一个大文豪,他在一个寒冬的夜里,独自行走在街上,这时候一个老乞丐拉住了他,跟他说:“我身上分文没有,能不能施舍给我一点?”这个大文豪就摸遍了全身,那天他恰恰没带一分钱,他实在是太不落忍了,他就握着那个老乞丐的手,他说:“兄弟,实在是对不起,我今天没带钱。”然后那个老乞丐脸上突然就有了光彩,他说:“老哥,你刚才是叫了我一声兄弟吗?他说有这一声就全够了。”
  我想,这个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一定是看着对方的眼睛的,他一定是带着心中的歉意和诚意的,那也就是说你心里的一种态度,会流露成一种表情,笑容就是一种这样的表情,可以说随时随地对别人微笑也是一种慈善。
  慈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善意的给予。你在给予的时候你也在获得,从来不是一种施舍,因为你不能认为被慈善的人因为贫困而没有尊严,所以我觉得慈善有一个真谛,就是平等与善意,谁都不要抱着高高在上的心。有些人说我们施与慈善了为什么有些人不感激啊、不回报啊?我觉得慈善就是你凭自己的心去给予,得到笑容就是最大的回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美文推荐》于丹:慈善,一种接近体温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