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的时候,你在玩手机吗?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玩手机。 曾有人套用泰戈尔的诗调侃如此时下的年轻人。而当这句话发生在亲子之间时,是否会觉得有一些悲哀?最近,这个话题在钱报童玩会的妈妈里引起了讨论,有的是妈妈爸爸互相吐槽,有的则是引发了孩子的抱怨。 近七成父母 亲子时间玩手机 “这个手机,究竟是什么妖怪?它又不漂亮,又不能变棒棒糖,可为什么爸爸妈妈都爱它?脸宝只好学着跟熊宝玩儿,因为熊宝不会看手机,不会不陪我……”有位漫画家创作的名为《脸宝的爸爸妈妈被手机抓走了》的动漫最近又被不少人转载,众多家长看后,直呼“太揪心”。 身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亲子时间刷屏,是很多年轻父母的“通病”。“爸爸你再看手机,眼睛要瞎掉了!”铛铛妈说,前两天3岁的儿子如此“喷”老爸。“孩子爸经常教育说看电视、玩手机对眼睛不好,但他自己总是在玩。儿子显然对他的双重标准很不满。” 无论是在吃饭、坐车、逛街走路还是泡咖啡馆,抱着手机、平板,聊聊微信、上上QQ、打打游戏,许多人似乎觉得:世界上有这些就足够了,其中有不少家长。 据《2014国民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我国家庭亲子关系存在七大主要问题,其中一项尤其值得人们关注,就是“年轻父母,失陪不失趣”,数据显示,17.8%的父母与孩子共处时常看手机,51.8%的父母偶尔看手机,这两类加起来等于近七成父母在陪孩子时看手机。 “陪孩子时是否会玩手机”?记者就此也调查了一些家长,只有10%的家长表示“还好”,其他家长表示会刷朋友圈。而对幼儿园小朋友的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有这样的愿望:“希望妈妈不玩手机,抽出半天时间来陪我”、“爸爸却经常玩手机,我希望他以后能多陪陪我。” 长时间看手机让宝宝不安 陪伴是最重要的“育儿力” 此前波士顿医疗中心一项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宝宝都很反感父母沉溺于手机。事实也证明,当父母花更多时间关注手机时,多数孩子变得焦躁不安,并试图通过自己的行为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许多问题源于父母对孩子的忽视。”育儿专家王人平表示,导致孩子出现哭闹、打人、摔东西、过度黏人等常见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孩子缺乏存在感和安全感,以此方式呼唤父母对自己的关注。 王人平解释,父母的陪伴是孩子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根基。养育中,唯有与孩子长时间的相伴,父母才可能把自己的信念、价值观等传递给孩子,帮孩子成就自己的信心、勇气和力量。而在陪伴中,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构建起独立的人格特质和与父母稳固的依恋关系。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王人平表示,我们虽然可以通过书籍了解孩子的生长发育大致规律,但具体到某一个孩子,个性和特质却很大差异。父母须在孩子生活和游戏时观察他,在孩子种种不同的情绪和状态下研究他,而做到这些的前提是,父母长时间地陪伴在孩子身边。 不过,专家提醒更值得警惕的是“陪而不伴”。对孩子的陪伴,质量比时间的长短重要。“成人认识世界靠思考,而孩子是靠感受探索世界的,如果边陪孩子边玩手机玩电脑,孩子的思维模式是,在爸爸心中,手机电脑比我更重要,这种状况之下和爸爸单独待着,孩子会产生恐惧感。”王人平说,自己只要不出差,每天晚上就是铁打的亲子时间,那个时段绝不上网。 退出微信、错峰换挡 陪伴的含金量,这样来提高 80后90后多是独生子女,如何做好父母,如何与孩子交流?这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接受系列挑战的过程。 “为了能多陪陪孩子,下班后,我直接把微信退出。”妮妮妈告诉钱江晚报记者,由于工作需要,她平日手机不离身;久而久之,不刷手机手就会痒。“有一次小朋友冲我吼:‘能不能不看手机?’但一条条信息不时跳出来,真的很难抵挡。”于是,妮妮妈在陪孩子的时候把微信退出。 家里俩娃的Cindy推荐“亲子游”。“这很能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因为旅途中父母与孩子的心情非常放松,交流起来非常容易。”Cindy说,陌生环境中,父母和孩子经常面临共同的问题,比如吃什么、住哪儿等,于是“不用常常摸手机。” 早教老师Sunny建议,家长每天至少抽出15分钟与孩子互动,无论玩耍、讲故事还是一起看动画片。家长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摆弄手机,如确有工作需要,父母最好“错峰换挡”:爸爸忙时,妈妈“脱机”陪孩子学习或游戏;妈妈“联机”时,爸爸带着孩子做运动。 当然,父母把全部时间、精力都给孩子,这是不现实的。王人平建议,在有关孩子的重要日子里,比如孩子的生日、第一天上幼儿园、家长会、运动会及各种传统节日等,父母最好和他们在一起。不在一起的日子,父母也要通过电话、视频等,与孩子联接。{:soso_e179:}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