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19-10-10 23:22
东周 发表于 2019-10-10 16:45
看得我热泪盈眶……
此乃传说的故事,也许有另外版本;下个传说,讲个山西洪洞县老槐树底下移民的故事https://m.slit.cn/public/emotion/face_076.png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19-10-10 23:22
吃罢午饭(水煎包),单车泊至茶坡水库,遇一刚游完之泳者,互谈几句,互曰:此乃茶坡水库最高水位也~,其欲走,吾便宽衣解带下水……
踉踉跄跄,试试眈眈至库边,忽见(xian)一小青蛇,慢慢悠悠游至芦苇丛中,吾惊吓:莫非,此青是公元2014年初秋那位小青(或许其后代)否??!!
不顾及之,东西岸游罢,约300m,岸上小房阴凉处记之~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19-10-24 12:27
莫言作家眼里小时候的春节……他年龄比我大些,但多处相似~
1
退回去几十年,在我们乡下,是不把阳历年当年的。那时,在我们的心目中,只有春节才是年。
这一是与物质生活的贫困有关——因为多一个节日就多一次奢侈的机会,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观念问题。
春节是一个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节日,春节一过,意味着严冬即将结束,春天即将来临。而春天的来临,也就是新的一轮农业生产的开始。
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大人的事,对小孩子来说,春节就是一个可以吃好饭、穿新衣、痛痛快快玩几天的节日,当然还有许多的热闹和神秘。
我小的时候特别盼望过年,往往是一过了腊月涯,就开始掰着指头数日子,好像春节是一个遥远的、很难到达的目的地。
对于我们这种焦急的心态,大人们总是发出深沉的感叹,好像他们不但不喜欢过年,而且还惧怕过年。他们的态度令当时的我感到失望和困惑,现在我完全能够理解了。
我想我的长辈们之所以对过年感慨良多,一是因为过年意味着一笔开支,而拮据的生活预算里往往没有这笔开支,二是飞速流逝的时间对他们构成的巨大压力。
小孩子可以兴奋地说:过了年,我又长大了一岁;而老人们则叹息:嗨,又老了一岁。
过年意味着小孩子正在向自己生命过程中的辉煌时期进步,而对于大人,则意味着正向衰朽的残年滑落。
熬到腊月初八,是盼年的第一站。这天的早晨要熬一锅粥,粥里要有八样粮食——其实只需七样,不可缺少的大枣算一样。据说在解放前的腊月初八凌晨,庙里或是慈善的大户都会在街上支起大锅施粥,叫花子和穷人们都可以免费喝。
我曾经十分地向往着这种施粥的盛典,想想那些巨大无比的锅,支设在露天里,成麻袋的米豆倒进去,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
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
为了抵抗寒冷,他们不停地蹦跳着,喊叫着。我经常幻想着我就在等待着领粥的队伍里,虽然饥饿,虽然寒冷,但心中充满了欢乐。
后来我在作品中,数次描写了我想象中的施粥场面,但写出来的远不如想象中的辉煌。
2
过了腊八再熬半月,就到了辞灶日。我们那里也把辞灶日叫做小年,过得比较认真。早饭和午饭还是平日里的糙食,晚饭就是一顿饺子。为了等待这顿饺子,我早饭和午饭吃得很少。
那时候我的饭量大得实在是惊人,能吃多少个饺子就不说出来吓人了。
辞灶是有仪式的,那就是在饺子出锅时,先盛出两碗供在灶台上,然后烧半刀黄表纸,把那张灶马也一起焚烧。
焚烧完毕,将饺子汤淋一点在纸灰上,然后磕一个头,就算祭灶完毕。这是最简单的。
比较富庶的人家,则要买来些关东糖供在灶前,其意大概是让即将上天汇报工作的灶王爷尝点甜头,在上帝面前多说好话。
也有人说是用关东糖粘住灶王爷的嘴。这种说法不近情理,你粘住了他的嘴,坏话固然是不能说了,但好话不也说不了了嘛!
祭完了灶,就把那张从灶马上裁下来的灶马头儿贴到炕头上,所谓灶马头,其实就是一张农历的年历表,一般都是拙劣的木版印刷,印在最廉价的白纸上。
最上边印着一个小方脸、生着三绺胡须的人,他的两边是两个圆脸的女人,一猜就知道是他的两个太太。
当年我就感到灶王爷这个神祇的很多矛盾之处,其一就是他整年累月地趴在锅灶里受着烟熏火燎,肯定是个黑脸的汉子——乡下人说某人脸黑:看你像个灶王爷似的——但灶马头上的灶王爷脸很白。
灶马头上都印着来年几龙治水的字样。一龙治水的年头主涝,多龙治水的年头主旱。
“人多乱,龙多旱”这句俗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其原因与“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一样的。
3
过了辞灶日,春节就迫在眉睫了。但在孩子的感觉里,这段时间还是很漫长。
终于熬到了年除夕,这天下午,女人们带着女孩子在家包饺子,男人们带着男孩子去给祖先上坟。而这上坟,其实就是去邀请祖先回家过年。
上坟回来,家里的堂屋墙上,已经挂起了家堂轴子,轴子上画着一些冠冕堂皇的古人,还有几个像我们在忆苦戏里见到过的那些财主家的戴着瓜皮小帽的小崽子模样的孩子,正在那里放鞭炮。
轴子上还用墨线起好了许多的格子,里边填写着祖宗的名讳。轴子前摆着香炉和蜡烛,还有几样供品。无非是几颗糖果,几页饼干。
讲究的人家还做几个碗,碗底是白菜,白菜上面摆着几片油炸的焦黄的豆腐之类。不可缺少的是要供上一把斧头,取其谐音“福”字。
这时候如果有人来借斧头,那是要遭极大的反感的。院子里已经撒满了干草,大门口放一根棍子,据说是拦门棍,拦住祖宗的骡马不要跑出去。
那时候不但没有电视,连电都没有,吃过晚饭后还是先睡觉。睡到三星正晌时被母亲悄悄地叫起来。起来穿上新衣,感觉到特别神秘,特别寒冷,牙齿嘚嘚地打着战。
家堂轴子前的蜡烛已经点燃,火苗颤抖不止,照耀得轴子上的古人面孔闪闪发光,好像活了一样。
院子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仿佛有许多的高头大马在黑暗中咀嚼谷草。——如此黑暗的夜再也见不到了,现在的夜不如过去黑了。
这是真正的开始过年了。这时候绝对不许高声说话,即便是平日里脾气不好的家长,此时也是柔声细语。
至于孩子,头天晚上母亲已经反复地叮嘱过了,过年时最好不说话,非得说时,也得斟酌词语,千万不能说出不吉利的话,因为过年的这一刻,关系到一家人来年的运道。
做年夜饭不能拉风箱——呱嗒呱嗒的风箱声会破坏神秘感——因此要烧最好的草,棉花柴或者豆秸。
我母亲说,年夜里烧花柴,出刀才,烧豆秸,出秀才。秀才嘛,是知识分子,有学问的人,但刀才是什么,母亲也解说不清。
大概也是个很好的职业,譬如武将什么的,反正不会是屠户或者是刽子手。
因为草好,灶膛里火光熊熊,把半个院子都照亮了。锅里的蒸汽从门里汹涌地扑出来。饺子下到锅里去了。白白胖胖的饺子下到锅里去了。
每逢此时我就油然地想起那个并不贴切的谜语:从南来了一群鹅,扑棱扑棱下了河。
饺子熟了,父亲端起盘子,盘子上盛了两碗饺子,往大门外走去。男孩子举着早就绑好了鞭炮的竿子紧紧地跟随着。
父亲在大门外的空地上放下盘子,点燃了烧纸后,就跪下向四面八方磕头。男孩子把鞭炮点燃,高高地举起来。
在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父亲完成了他的祭祀天地神灵的工作。回到屋子里,母亲、祖母们已经欢声笑语了。
神秘的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活人们的庆典了。在吃饺子之前,晚辈们要给长辈磕头,而长辈们早已坐在炕上等待着了。
我们在家堂轴子前一边磕头一边大声地报告着被磕者:给爷爷磕头,给奶奶磕头,给爹磕头,给娘磕头……长辈们在炕上响亮地说着:不用磕了,上炕吃饺子吧!
晚辈们磕了头,长辈们照例要给一点磕头钱,一毛或是两毛,这已经让我们兴奋得想雀跃了。
年夜里的饺子是包进了钱的,我家原来一直包清朝时的铜钱,但包了铜钱的饺子有一股浓烈的铜锈气,无法下咽,等于浪费了一个珍贵的饺子,后来就改用硬币了。
现在想起来,那硬币也脏得厉害,但当时我们根本想不到这样奢侈的问题。我们盼望着能从饺子里吃出一个硬币,这是归自己所有的财产啊,至于吃到带钱饺子的吉利,孩子们并不在意。
有一些孝顺儿媳白天包饺子时就在饺子皮上做了记号,夜里盛饺子时,就给公公婆婆的碗里盛上了带钱的,借以博得老人的欢喜。有一年我为了吃到带钱的饺子,一口气吃了三碗,钱没吃到,结果把胃撑坏了,差点要了小命。
4
过年时还有一件趣事不能不提,那就是装财神和接财神。
往往是你一家人刚刚围桌吃饺子时,大门外就起了响亮的歌唱声:财神到,财神到,过新年,放鞭炮。快答复,快答复,你家年年盖瓦屋。快点拿,快点拿,金子银子往家爬……
听到门外财神的歌唱声,母亲就盛上半碗饺子,让男孩送出去。扮财神的,都是叫花子。他们提着瓦罐,有的提着竹篮,站在寒风里,等待着人们的施舍。
这是叫花子们的黄金时刻,无论多么吝啬的人家,这时候也不会舍不出那半碗饺子。那时候我很想扮一次财神,但家长不同意。
我母亲说过一个叫花子扮财神的故事,说一个叫花子,大年夜里提着一个瓦罐去挨家讨要,讨了饺子就往瓦罐里放,感觉到已经要了很多,想回家将百家饺子热热自己也过个好年。
待到回家一看,小瓦罐的底儿不知何时冻掉了,只有一个饺子冻在了瓦罐的边缘上。叫花子不由得长叹一声,感叹自己多舛命运实在是糟糕,连一瓦罐饺子都担不上。
现在,如果愿意,饺子可以天天吃,没有了吃的吸引,过年的兴趣就去了大半,人到中年,更感到时光的难留,每过一次年,就好像敲响了一次警钟。
没有美食的诱惑、没有神秘的气氛、没有纯洁的童心,就没有过年的乐趣,但这年还是得过下去,为了孩子。
我们所怀念的那种过年,现在的孩子不感兴趣,他们自有他们的欢乐的年。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19-11-25 12:49
看了篇关于一普通石油工人文章后的回帖
本文章写的还好,反应了许多石油普通人的现实~
我也借楼主之贵地絮叨几件发生在身边的事情,以此对本文之呼应:
若干年前(2011年吧),一石校毕业,矿维修队指导员的兄弟,得知在他附近的小水库(茶坡水库),我们有几位在冬泳,于是电话联系我后欲加入,问他,平时经常在家洗凉水澡,且在阳台冻冻;鉴于他有接触凉水的几年经历,吾等三位与元月二号接受他首次破冰下水之初始冬泳……首次下水对他很是考验,特别是那命根子之处反应强烈(他毕竟不像我们,从秋天慢慢适应过来的),后慢慢适应……
临近春节前后,他几天没来,再来后问他,说,一职工值班时,酒后猝死,作为指导员的他,处理同事之后事去来着……
上周五现场施工,那唯一开大酸罐的妹妹石油同事说,前几天她一同事,在一米多高的凳子上换灯泡,后张下来,送医院几天就over了……这位她的同事,后来以工伤死亡处理的,,,
又闻,也是前几天,某开发区一石油,在开发石油设备上跌落下来,挂了~
前年退休一老哥,他妹夫是胜利住塔里木钻井副科级,回来探亲后,回转塔里木,不几天在其睡觉的板房里挂了……
原来老师说过,石油行业是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之行业,
现在加上,石油行业是高风险孤独式……之行业哈
且行且珍惜,诸位坛友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19-12-25 09:20
应冒号要求,写了篇(也算两篇的)文字:关于自己对石油方面的散文及散文诗
情系胜利—石油魂
石 油 情
春秋
小学时
煤油灯下做作业
不知道煤油是石油炼成
只知道煤油是那么的珍贵
煤油灯的亮光让我加固了啊喔呃
中学时
课本上知道了
石油是工业血液
晚上我们上晚自习亮光
也是柴油发电机给予的光明
大学时
学习了石油专业
实现了石油情 石油梦
掌握了勘探开发石油知识
亦从实践中读懂了石油行业的艰辛
工作后
来到了胜利采油厂
和胜坨宁海油田结了石油缘
也从披星戴月石油工人工作里
知道了每一滴原油的开采之不容易
而现在
国有企业转型改革
胜坨宁海两油田特高含水
开发效益油算效益帐摆在了眼前
石油人的石油情石油缘石油梦进入新起点
半辈子的石油人
我无悔!
值此国家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我想说:作为一名石油战线工作了三十年石油工人,我骄傲!作为一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我自豪!伟大的祖国,祝福您七十华诞生日!!!
最后,让我再唱起这首咱们石油人再熟悉不过了的歌曲:
锦绣山河美如画
祖国建设跨骏马
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
头戴铝走盔天涯
……
于2019年08月22日晨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20-2-15 22:09
北风起兮天骤寒
雪花飘兮迎春天
路人少兮战瘟疫
待到春暖捷报传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20-3-29 19:56
寄存
♀老人言,句句道破人性
1、钓鱼穷三年,玩鸟毁一生
2、久病孝子离,家兴出恶狗
3、男占二五八,女占三六九
4、宁卖九毛,九不卖一块一
5、问路不用礼,多行数十里
6、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
7、人生有两饭不吃
上了菜的宴席,下了桌的酒
8、人生有两人不见
离了婚的夫妻,回过头的朋友
9、人生有两事不做:
向缺钱的人借钱,向有钱的人送钱
10、人生有两头不低:
心里没你的朋友,眼里没你的亲戚
1.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
2. 遍地是黄金,缺少有心人
3. 叶自根生,相自心生。
4.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
5.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6.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7. 忍一句,息一怒;饶一着,退一步。
8. 抽薪止沸,剪草除根
9.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10. 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
11. 只行好事,莫问前程。
12. 北人水旱,得命于天
13. 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14. 扁担是条龙,一生吃弗穷
15. 本小利微,本大利宽
16. 不求金玉重重贵,但愿儿孙个个贤。
17. 衣莫若新,人莫若故。
18.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9.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马牛。
20. 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
21. 好言难得,恶语易施。
22. 半生忧患里,一梦有无中。
2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24. 按人口做饭,量身体裁衣
25.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26.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27.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28. 书七成,戏三分,牛皮灯影胡编成。
29. 布施不如还债,修福不如避祸。
30.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1.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32.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
33. 乍富不知新受用,乍贫难改旧家风。
34. 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
35. 若要断酒法,醒眼看醉人。
36. 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
37. 用心计较事事难,退步让人路路宽。
38. 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39. 两心一般心,有钱堪买金。一人一般心,有钱难买针。
40. 白日无谈人,谈人则害生;昏夜无说鬼,说鬼则怪至。
@宝剑锋从磨砺出01
关注楼主不迷路,楼主带您上高速!
东周
发表于 2020-4-8 15:05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19-12-25 09:21
情系胜利—石油魂
这篇应该就是获得二等奖的那个了,写得真好,赞{:1_489:}{:1_489:}{:1_489:}
东周
发表于 2020-4-8 15:07
很长时间不能上网,今天进来看到楼主的文章,很是亲切啊{:1_418:}{:1_418:}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21-3-12 10:25
寄存
doyoudomedoeveryone
see youseemesee……everybody
andyouandmedoyouno~
a……@ha………@
…~…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21-3-12 10:26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21-03-12 10:25
寄存
do you do me do everyone
see you see me see……e verybody
and you and me do you no~
a……@ha………@
…~…
读你读我看世界百态
读懂你读懂我看透人生~
a…ha~…~….@@ha~~~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21-3-12 10:27
寄存
桃子(张春英)宝贝,我们虽已过了青涩烂漫的年龄,但过去的岁月也木虚度,咱们都是那种心存善念,勇敢面对生活的充满正能量的普通人……
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人生,普通人有普通人能有的该有的就好……
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说过自己的一个朴素想法 :
若不是考学出来,且是努力的考学出来,我没准在沂蒙山农村,和小学同学一样,已是儿孙满堂……,用句话说,耽误了整整一代人呐……
我最近耶一直在不同场合说过 ,,,
生活虐我万千遍
我视生活如初恋
……
风过留声,雁过留鸣……
既然父母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 ,那就好好的对待自己,善待家人,友之身边人,不虚此生行~
磕磕绊绊 ,我们已经幸运的走了已经近半生……
半生已过 ,不经意间让我幸运的遇见了你,我相信且坚信,有了你的相依相伴,我的人生从此更加灿烂 ,前进的路上更加光明~
愿咱们一起,手牵手,心连心,一起面对人生,在充满爱的 人生道路上相伴前行
春秋(马世文)于庚子鼠年腊月二十四晨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21-3-12 10:28
寄存之
首先,春秋在此朋友圈,給大家拜年啦(此拜拜文自此时至明晚,在微信朋友圈应该发七次,若读过,请忽略之),祝大家:
牛年更牛
散文诗一只
为什么我眼里
经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
土地爱的深沉
祖国啊母亲,您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文化之自信~
为什么我眼里经常含着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祖国啊母亲,百多年来您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与创伤、甚至民族的存亡……
近从今180年来的庚子年说起:
1840年的庚子鼠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让中华民族开始走向了深渊……
1900年的庚子年,帝国主义的钢枪舰炮,撕裂开了祖国母亲的家门,吾之前辈先驱们奋起抗争……
1960年啊,民族得以解放,但在经历了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遇上了天灾人祸……
2020说(shui)庚子,地球村里瘟疫至, ,,十四亿中华儿女的99.99%英雄们,在中央政府强有力的组织统领下,在万万千千抗疫战士们的忘我努力下,我们把疫情掌控在可控之中~
庚子鼠年即将过去,(或说已经过去,民间中,立春之后即交替的),
辛丑牛年 已来临,,,
六九即过,春天的小姑娘的脚步声已然来了……~……~……
……
我坚信,有了你问他的共同努力,在不久的将来,,,
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之愿望,定能到来~……
值此辛丑牛年来临之际,春秋祝:
祖国母亲,…
家人们……
亲人们……
同学们……
朋友们……
同事们……
网友们……
以及地球村里的左邻右舍们;和值得同贺的每一位们~
辛丑牛年牛 牛 牛
~
牛年更上一层楼~
庚子鼠年末了,,,
不往此生之春秋(马士文)语~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21-11-18 20:47
我的戒烟控酒流水账
公历2021年7月28日,我决定远离烟酒。
对于有烟瘾和酒瘾(甚至酒精依赖)的我来说,这是一个较艰难的自我决定;我也知道两个爱好(或作不良嗜好)同时进行,需要些毅力的,但已自我决定,那就试试吧,决觉得没准能行。
在经历了48小时不合眼(第3、4天),和做梦都想着烟酒的几天后,我觉得没准真能行于是在第十天左右,便用结绳记事的笨办法,记录了下来。
今天是第113天,期间没有抽烟,合起来喝了几次啤酒和三次白酒,有6瓶(罐)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21-11-18 20:51
几度春秋 (楼主)
我的戒烟控酒流水账
公历2021年7月28日,我决定远离烟酒。
对于有烟瘾和酒瘾(甚至酒精依赖)的我来说,这是一个较艰难的自我决定;我也知道两个爱好(或作不良嗜好)同时进行,需要些毅力的,但已自我决定,那就试试吧,决觉得没准能行。
在经历了48小时不合眼(第3、4天),和做梦都想着烟酒的几天后,我觉得没准真能行于是在第十天左右,便用结绳记事的笨办法,记录了下来。
今天是第113天,期间没有抽烟,合起来喝了几次啤酒和三次白酒,有6瓶(罐)啤酒,八两白酒。
今天记之于此!
——————18/11/2021
https://pic.slit.cn/pic/20211118/1637239977660720_859.jp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cGljLzIwMTgwMTI5L3FpX25pdV8xNTE3MTg5ODE4NTIzXzI2Ml8xNjBfNzkzLnBuZw==,t_50,g_se,x_20,y_20
https://pic.slit.cn/pic/20211118/163723997767016_447.jp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cGljLzIwMTgwMTI5L3FpX25pdV8xNTE3MTg5ODE4NTIzXzI2Ml8xNjBfNzkzLnBuZw==,t_50,g_se,x_20,y_20
https://pic.slit.cn/pic/20211118/1637239977671306_720.jp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cGljLzIwMTgwMTI5L3FpX25pdV8xNTE3MTg5ODE4NTIzXzI2Ml8xNjBfNzkzLnBuZw==,t_50,g_se,x_20,y_20
https://pic.slit.cn/pic/20211118/1637239977671793_953.jp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cGljLzIwMTgwMTI5L3FpX25pdV8xNTE3MTg5ODE4NTIzXzI2Ml8xNjBfNzkzLnBuZw==,t_50,g_se,x_20,y_20
https://pic.slit.cn/pic/20211118/1637239977804408_594.jp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cGljLzIwMTgwMTI5L3FpX25pdV8xNTE3MTg5ODE4NTIzXzI2Ml8xNjBfNzkzLnBuZw==,t_50,g_se,x_20,y_20
https://pic.slit.cn/pic/20211118/1637239977986480_270.jp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cGljLzIwMTgwMTI5L3FpX25pdV8xNTE3MTg5ODE4NTIzXzI2Ml8xNjBfNzkzLnBuZw==,t_50,g_se,x_20,y_20
https://pic.slit.cn/pic/20211118/163723997815535_500.jp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cGljLzIwMTgwMTI5L3FpX25pdV8xNTE3MTg5ODE4NTIzXzI2Ml8xNjBfNzkzLnBuZw==,t_50,g_se,x_20,y_20
https://pic.slit.cn/pic/20211118/1637239978551938_956.jp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cGljLzIwMTgwMTI5L3FpX25pdV8xNTE3MTg5ODE4NTIzXzI2Ml8xNjBfNzkzLnBuZw==,t_50,g_se,x_20,y_20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21-11-20 22:26
费县五中,我的中学读书的地方,初中高中,有同学已记之
五中----不可磨灭的记忆
捍卫真理
2019-03-31
阅读 2118
关注
五中,我们当地人习惯这样称呼。
那时候的人们,谈起五中来,骨子里都掩饰不住钦佩或自豪的情绪,像极了现在的人们谈论起北大清华的心境。
费县第五中学始建于1958年,学校占地70多亩,学校建在费县方城镇诸满村北面金雀山(俗称“诸满山子”)南坡兴圣寺遗址上。
诸满村,古称“孝悌里”,是大书法家颜真卿故里。古时候诸满村附近一直非常繁华兴盛,是蒙山前商贾云集的地方。在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北齐武平三年,在诸满山子上就建成了兴圣寺,兴圣寺建成后一直香火鼎盛,经过历代的重修和扩建,规模不断扩大,到抗日战争之前,寺院面积已达到120多亩,最多的时候和尚有100多人,它是费县当时最早最大的寺庙,在临沂一带,它的寺庙级别也是比较高的,经常有别的寺庙来进贡。抗战时期为了不让日本鬼子在兴圣寺建据点,当地八路军和群众拆毁寺庙,千年古寺为了抗日救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1958年,为了在当地兴办教育,国家在兴圣寺遗址上建起了五中。
五中校门东侧,诸满村“孝悌里”牌坊。诸满村古称“孝悌里”,是颜真卿故里
早期的五中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啊,那时候的师资力量特别强,教师大多来自南方省市,有上海、江苏、安徽、四川等,本省本地区的有济宁、临沂、莒南、郯城、苍山等,有很多教师都是名牌大学如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的高材生,他们不但师德高尚,知识渊博,而且个个身怀绝技,能文能武,能写能画,吹拉弹唱样样在行。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很多老师离开五中,走向新的工作岗位,有些成为师范学校的校长、县重点中学校长,有些回到大学成为大学教授、系主任等。
五中的学生也一样人才辈出。五中建成后招收费县辖区内北半部分乡镇方城、汪沟、竹园、石桥、胡阳、薛庄等六乡镇的学生读书。无数的学生在五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这里走出乡村,走向全国,乃至飘洋过海留学国外。五中的毕业生,在党政军工商学各行业大显身手。五中的校友,既有将军又有厅部级党政领导,既有教授又有艺体界名人,既有企业老总又有科技精英,他们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就是在农村回家务农的,不是村干部,就是科技致富带头人,为周边乡镇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发展贡献着力量。
1981年,我小学毕业考初中,五中在附近乡镇考上初中的学生中选拔108名尖子生录取为五中的学生,组成初中部,分成两个班。我当时被选进五中,分在初中一班,我们那一级是初81级。
五中距离我家8里地,没有自行车这样先进的交通工具,只能步行去五中报到上学。初识五中,震撼!从来没见过这么大这么气派的学校!在大门口就看到巨大的操场,给人半天走不到头的感觉。站在巨大空旷的操场上,北面是一块高耸的像屏,像屏上画着一幅毛主席的巨幅画像,毛主席穿着灰色的长大衣,在举手致意!像屏正北边就是教师办公室,后来我们习惯称它为“红部”,办公室有宫殿的外形,左右对称,白墙红琉璃瓦,中国传统的歇山式建筑结构,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气势恢宏。在当时那个年代里,这绝对是经典的建筑代表!红部的左右两边,是各两排整齐宽大的教室,教室是瓦房,红色的石头砌墙到顶,宽大的苏式拱形门窗。教室的北面各有一排老师宿舍,老师宿舍比教室低矮很多,在老师宿舍和教室之间是菜地,老师们在菜地里种着各种蔬菜,这些蔬菜就是老师们日常生活中的食用菜。老师宿舍北面就是学生宿舍,学生宿舍就比老师宿舍宽大很多。这些老师宿舍和学生宿舍也全是石头砌墙的瓦房。红部的正北面一排房子,是图书室和实验室,图书室实验室后面就是一大块菜地,这块菜地应该属于学校食堂种植和管理,也是种着各种的蔬菜。菜地北面高的平台上,是学校食堂和食堂前广场。紧贴着食堂后面有个院子,院子里一边是发电房,另一边是一个不小的养兔场,里面养了很多长毛兔。学生宿舍、养兔场院子后面一直到学校的北院墙,就是大片的诸满山子荒地和学校的大片菜园子,山子荒地靠西边,菜地靠东边。有一条宽大的渠道从学校大门口东侧穿进学校向北延伸,在东边教室门前向东转向,然后再向北转向,从东北教室和宿舍的右边经过,穿过后面的菜地,从北边的院墙穿出学校。渠道东边一直到东院墙,是大片的杨树林。
非常珍贵的照片,在从五中毕业的师兄空间里获取的。合影是在五中的大操场上,后面高高耸立的就是像屏。像屏中间原来是高大的毛主席挥手致意的画像,两边是一幅毛主席语录,语录具体内容我已忘记。像屏在我读高中前就已经被拆除
我初一入学时,五中校长是蒋怀启校长,蒋校长是山东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好校长,后来蒋校长工作调动去了平邑。刚入学时语文老师是巩德山老师,巩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入学后不久巩老师找我谈话,要我做班长,因为在小学时我是班长和少先队大队长。当时我年龄小,从来没有离开过家,一直想着不在五中读书,要转学到和我家只有一墙之隔的方城完小(一直奇怪为什么初中学校叫完小)读初中,所以死活不答应做班长,惹得巩老师生气。拖到秋假后,我还是转到了方城完小,离开了五中,我在五中读初中的时间不到半年。三年后我又回到五中读高中,巩老师又教我高中语文,巩老师的谆谆教诲至今难忘!初中教我地理的是朱利平老师,后来我到五中工作后,又和朱利平老师成为同事,朱老师全力支持我工作,朱老师即是我的恩师,工作中也成为好友。另一个对老师的清晰的印记是音乐老师刘国龙老师和他教的那首《卖汤圆》,歌曲内容好玩又很容易上口,后来才知道这是来自台湾的一首经典民歌。其他的老师大都淡忘了,没有了印记。
初一时的同学,除了关系很要好的几个同学现在一直有联系,其他也大都没有了印象。 但是很多生活细节却有非常清晰的记忆。
那时候年龄小,11岁,第一次住校读书,每个周的周日下午,要自己步行八里地从家里去学校,我记得自己用树枝砍了一根棍子作扁担,每次去学校的时候,棍子的一头挑着书包,另一头挑着煎饼和咸菜,由于棍子是圆形的又比较细,时间长了压的肩膀疼,走路的时候,要把棍子一会儿从左肩换到右肩,一会儿又从右肩换到左肩,中途还要休息一两次才能到学校。一次带的煎饼够吃半个星期,学校里每周三下午上两节课,然后提前放学让学生回家带饭,住校的学生周三下午回家带饭后,再返回学校上晚自习。
住宿是一个班的男生一起住在一个三间屋通着的大宿舍里,床是挨着墙建的一圈大通铺木板床,分上下两层,可以住40个人左右,同学们就人挨人地住在一起。那时候卫生条件也差,住宿的同学只要一个人身上有了虱子,全班住宿的同学就几乎都跟着“沾光”,记得每到星期六回家洗衣服的时候,母亲总是要用开水给烫衣服,把衣服上的虱子给烫死。
一日三餐最后一节课,下课吃饭的时候,学生们都蜂拥而出向宿舍奔跑,每个人都跑到宿舍里拿出自己喝茶的茶缸,迅速的跑到宿舍门口外面,把茶缸摆在地上排队,每个班的宿舍里配有一个大的铁水桶,每天的值日生拿着水桶跑到学校的开水房里排队打开水,打完开水回来,值日生就把开水分到已经排好队的同学们的茶缸里,这个时候同学们再端着自己的茶缸回到宿舍,坐在炕头上吃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煎饼咸菜。同学之间也会互相尝一尝对方咸菜的味道,大家一面吃一面玩笑,这种清苦的生活却热闹非凡。班上的许少国同学,家里是做点心卖的,他有时候会从家里带一些点心或者点心渣给同学们分享,那真是难得的美味啊,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住在我上铺的刘继平,有一天晚上睡梦中打翻了床头上放着的茶缸,茶缸里面的水流下来全浇到了正在熟睡的我的头上,后来读高中我和刘继平又在一个班上。
晚自习结束后,我们几个比较大胆又有好奇心的同学,往往还会悄悄跑到红部中间的教师会议室前面或后面,隔着窗户玻璃看电视。1981年那时候,电视是个珍稀又神奇的存在,整个方城镇(当时叫公社)的人都知道五中有一台电视机,而且是彩色的!那叫一个牛啊!听说当时整个方城镇只有两台彩色电视机,一台在五中,一台在阀门厂。电视机放在会议室靠东墙的地方,办公室里并排放了几排连椅,晚上老师们办公结束后会在会议室看电视。我们就趴在窗户上偷看,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有了吹牛的话题。
要说一下老水井和柿子树了。五中有一口老水井,在学校的东北方位,食堂的东南方,靠近东面的学生宿舍区。这口井是兴圣寺古井,据说有寺就有井,兴圣寺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这口井也应该是千年古井,井口设计的非常科学,雕琢的也很精美,井沿上还留有井绳磨下的深深的沟痕。古井边有一棵柿子树,听说这棵柿子树是清朝时兴圣寺的乐真禅师所植,也有二百年的历史。五中的师生们对井、对柿子树都有非常特殊的感情。天气热,我们就找一些小瓶子,在瓶口上拴上绳子,课间空的时候,就跑到水井旁边,用小瓶子在水井里打水来喝,这又解渴又好玩, 我们乐此不疲。
这就是五中里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井和二百多年历史的老柿子树,古井和老柿树有着历史传说,它们也承载了五中学生的无数欢乐
学校里的大片菜地,会分给每班一片菜地来种菜,秋假的时候,由于要放20多天的假,班级里就排一个值日表,让学生假期里回学校浇菜。老水井井口上放着一台老式的水车,给菜浇水的时候,推水车的人要推着水车绕着井台转,让水车把水从井里吸上来,水顺着小水道流入菜畦。推水车的人两个人一拨,累了就换一拨人,大家一面浇菜,一面嬉闹,好不快活。井台旁边的柿子树挂满了柿子,但是柿子都还是青青的没有变黄,根本不能吃,听大人们说柿子不熟的时候有毒是不能吃的,我们谁都不敢去摘柿子。各个班里种的菜也大多是白菜或萝卜,等到秋假开学以后,这些蔬菜成熟了,各个班就把成熟的蔬菜收获了交到学校的食堂里。食堂里会把这些菜加工后卖给学生老师们吃,忘记了这些菜是两分钱一份还是5分钱一份卖,印象里记得腌的咸菜卖一分钱一份。秋假里的还有一个活动就是“复收”,学校让学生在已经收获以后的花生地里“拦果子”,在地里重新翻找遗留下来的花生,等到秋假开学后,每个学生要交5斤花生。学校里有养的长毛兔,每个学生还有薅草喂兔子的任务。
秋假过后不久,我就转学离开了五中,三年以后的1984年,我又考入五中读高中。
校园还是那个校园,但是学校的像屏已经不知什么时候被拆除了。学校东北面那大片的蔬菜地上,已经建起了几排教师家属院。老水井的井口处,也没有了那台老式的水车。高中学习阶段也没有了养兔子、种蔬菜这些活动。听五中的老毕业生说,以前不仅有种菜养兔子,还有好多实践课程,如教学生木工、修理农机具、开拖拉机等等,后来这些动手的实践活动在学校中就都销声匿迹了。
我在五中读高中的时候,校长是季朝忠老师,后来换成郑书涵老师。我们那一届是高84级,有两个班,我分在一班,高一的第一年高中所有课程都要学,到高二的时候分成文理班,我分到了文班,文班学生课程有语数外政史地六科。记得高一时的语文老师是史燕熙老师,史老师是我们的班主任。开学第一课史老师给我们做自我介绍说:我姓什么呢?我不敢告诉你们,我怕你们吃了,我姓史(屎)。
等到高二分班后,文班班主任老师就换成了地理老师刘丰田老师,语文老师就换成了郑书涵老师和巩德山老师,郑老师教我们古文,巩老师教我们现代文。数学老师邵志强老师、英语老师邹世存老师、历史老师高佩老师和姜学民老师、政治老师魏洪存老师、体育老师李长玉老师和苗广运老师。姜学民老师当时是五中的教导主任,郑书涵老师是五中的副校长,1991年五中合并到费县成为新的费县二中,郑老师是副校长,不久成为费县教育局副局长。魏洪存老师给我们教课的时候刚刚大学毕业,后来成为费县教育局政治教研员,现在是费县教育局副局长。刘丰田老师作为班主任老师,和学生在一起的时间最多,给我们的印象最深刻。刘老师师德高尚,对待学生既严厉又慈祥,对学生严格要求,但是对每个学生又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从学习到生活。刘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是全县首屈一指,方法好水平高,我高考的地理成绩是96分(满分100分),全得益于刘老师的教学。
高中三年的住宿,大部分的时间都和初中的时候一样,一个班的男生住在三间屋里的大通铺上,还是照样每周三的下午回家带煎饼,所不同的是,那个时候家里经济条件稍微好一些了,父亲花40元钱给我买了一辆二手的自行车,来回上学和周三回家拿饭都可以骑着自行车了,这样去五中读书就方便了好多。我有了一辆自行车,但是很多的同学当时还没有自行车,有时候就有些同学在周三的中午借了我的自行车回家去带饭,不影响下午我回家的时候用自行车。高中三年,我那辆破旧的二手自行车起了巨大作用。那二手的自行车,有时候这儿坏了,有时候那儿坏了,除了铃铛不响,到处都响,自行车坏了就自己动手去修,我也因此成了修车高手。我有时候开玩笑说将来我会开一个修理自行车的修车铺,修车技术高保准挣大钱。
照片右后方就是“红部”,左后方就是石头砌墙到顶的苏式风格的瓦房老教室
老教室和老宿舍的石头墙样子
高中时期的伙食好了很多,虽然还是不能经常去学校的食堂里买饭吃,但是从家里带来的饭菜都好了很多,带的饭除了煎饼,有时候会有馒头,带的菜除了以咸菜为主,还会带一些用肉炒的青菜。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6个关系很好的同学颜士山、钱永礼、魏学江、孙宗刚、林永波和我,我们轮流着从家里带了炒的菜六个人合在一起吃。我记得我家找了一个很大的玻璃瓶子,这个瓶子一次能装用几颗白菜炒的菜,几家轮流着来,这次你家炒,下次我家炒,这样,吃饭的时候除了有咸菜,还有用肉炒的青菜吃。我们六个同学也结成了特殊的友谊。
那时候的用电很紧张,有时候我们晚上上晚自习要点汽灯,晚上放学后学校就把灯熄了。几乎每个同学都有自制的煤油灯,用空的墨水瓶或其他的小瓶子,在瓶盖上钻一个眼儿,用自行车的气嘴或别的东西做成灯芯杆,用棉花或布条做成捻子,一个自制的煤油灯就做好了。晚上学校熄灯后,想继续看书的同学就在煤油灯下看书,或者早上早起床到教室学习的同学就点起煤油灯,煤油灯熏的鼻孔经常是黑的。
冬天天冷,最好的取暖方式有两种。一是在课间空的时候,大家跑出教室靠在教室的外墙上“挤油”, “挤油”的人紧紧地一个挨着一个一字排开向中间用力挤,一面“挤油”还一面大声喊叫,看看能不能把中间的同学挤出来,有时候把中间的同学没有挤出来,两边的同学倒是倒了一片,当把中间的同学挤出来了,后面的人就顺势进入了中间,被挤出来的同学再到队伍的尾部加入新的“挤油”游戏;另一种方式就是“打皮猴”,教室门前有一颗碗口粗的笨槐树,一个同学一手抓着树,围着树转,是“猴”,猴子的手不能离开树,周围站满同学,想着办法打猴子,如果被猴子踢到,被踢的同学就变成猴子,原来的猴子就快速跑离槐树,新猴子就要快跑过去抓树。如果周围的同学打到了猴子又不被猴子踢到,那猴子只能挨打,这个游戏要求猴子和周围的同学都要机警灵活,很是好玩。现在已经见不到孩子们、学生们玩“挤油”、“打皮猴”的游戏了。
学校院内西北方就是诸满山子,杂草丛生,很少有人过去,我会经常带着几本书到后山上去,找一块石头坐下,让自己隐没在乱草丛中,这样就可以认真地看书,既不受别人干扰也影响不到别人。特别是高三预选完以后,老师允许个人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安排学习,小后山更成了我经常光顾的地方。
高三那年学校组织学生每天早自习以前要在学校的操场上跑操。学习任务重,为了保证有良好的身体和清醒的头脑,我们有几个同学每天起得更早一些,在学校早上集体跑操以前,先到校外的大路上跑一阵,从校门口向西跑到圣良庄的桥头,然后返回学校,有时候天还很黑或者刚蒙蒙亮,我们会偶尔遇到卖豆腐的骑着自行车从我们身边经过,我们就追着他的自行车跑,搞这样的恶作剧。
上世纪90年代之前,升学率极低,小学升初中时,至少有一半的学生读不了初中,初中升高中,大约只有20%的学生能进入高中。等到高中考大学,那就更难。我们五中高84级,87年参加高考,要经过两次预选考试,第一次预选考试筛下去一半同学,第二次预选的时候,我们班只有八个同学预选上,只有这八个同学有资格走进高考考场。第二次预选以后,三间屋的大教室只剩下我们八个人,距离七月七八九号高考日还有几个月的时间,每天六门课七个老师就围着我们八个人转,有时候集合在一起讲知识点,有时候个别同学单独指导,我们当时享受了现在博士生都享受不到的老师们的指导待遇。八个同学当年考上了五个,我考入临沂师专政治系。这才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农村的孩子跳龙门。
我的高中毕业照。时间已过去了30多年,好像当时拍照片的情景就在昨天。但是有些同学现在分明已记不起名字
师专毕业后,我被分配回方城任教。
1991年,费县全县进行高中学校调整,把原来在下面乡镇的高中学校全部撤并到县城办高中,由原费县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四所中学合并组成新的费县二中,五中撤走后,校舍移交给方城镇中学使用。先是叫方城中心校,后改为方城二中。但是多年来大家仍然习惯喊它五中。1999年暑假开学,我从方城一中调到方城二中任副校长,直到2005年离开,在方城二中度过了整整六年。
1999年暑假开始,我和庄纪永校长、刘宗法副校长一起搭班管理方城二中。我们三个人紧密团结,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在学校的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方面都投入了很大精力,使学校的校风校纪、教学质量、外部环境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改观,获得了家长的认可和社会的广泛赞誉。
“红部”。最中间大房间做过会议室、教务处,大房间两边的各个房间是各学科教研室。这里一直是教师办公地,处在学校教学建筑的最前面,最中心。我在五中读初一的时候晚上放学会偷偷趴在中间会议室窗外看电视。后来在这里工作的六年里,我就在最左边的校长室里办公
我分管德育工作和后勤基建。在学生德育教育和校纪校规建设上,我们建章立制,加强教育和管理,通过班主任老师的跟班随堂管理,通过评比奖惩等相关配套措施,短时间内使得校风校纪风清气正。良好的校风校纪也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强学校食堂建设。给食堂定目标定任务,对食堂的经营要求是不亏本不盈利。加强对饭菜质量、价格的管理,成立食堂饭菜质量价格抽查小组,时时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得食堂饭菜供应质量好价格低,保证了师生的饮食生活。
加强学生的住宿管理。改变学生宿舍开放式的格局,每排宿舍单独拉起院墙,独门独院。后勤专门有老师分管学生宿舍,保证了学生的人身安全财物安全,晚上学生最晚回到宿舍的时间都有规定,到了熄灯休息时间,值班的宿管老师和班主任老师要到学生宿舍清点完人数才能下班。
进行校舍建设。我们首先拆掉了破旧不堪的老食堂,改建成宽敞明亮的新食堂。使得食堂的工作环境、卫生条件和师生就餐条件有了质的变化。加上我们不赔本不盈利的食堂经营宗旨,使得我们的食堂广受好评。县教育局领导每年几次到学校督导或检查,都是在我们自己的食堂里招待用餐。我们的饭菜味道好,卫生又实惠。
2000年以后的几年,适龄读书的学生数量激增,学校必须扩招。原来的教室数量不够,而且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建起来的石头到顶的瓦房教室已经经历了40多年的风风雨雨,有的墙体已经开裂,有的屋顶檩棒已经处于半腐烂状态,屋面高低不平,这些教室都已经属于危房。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拆除原来的老教室,新建教学楼。我在二中的几年时间,亲自监督拆除了老教室,又主持督建起了三座教学楼。同时我们对校园进行硬化绿化美化,栽上树种上草皮修建上小花园。传统的老五中焕发了新颜。原来的老教室老面貌成了历史,只能刻在记忆中。
校园内西北角的诸满山子,山坡向东延伸一直到东面的教师家属院附近。这片地方长久以来一直杂草荆棘丛生。为了彻底改变这个地方的面貌,我们动员家住学校附近几个村的学生,从家里带来铁锨、镐头等工具,分班分任务进行劳动,彻底清理杂草荆棘。我和庄校长一起去塔山林场实地查看,购买了几十株塔松(雪松),成行成排地栽种在这里,又把这些塔松按棵分到班级里,让班级负责浇水和照看,直到它们扎根成活成长,后来这片塔松林就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
要说一说乐真禅师塔。乐真禅师塔修建于清朝末年,是为了纪念兴圣寺名僧乐真禅师所建。这个塔随着兴圣寺的败落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推倒,塔身的几个组成部分散落在五中校园内的几处,我在五中读初中读高中的时候,记得塔身下面有碑文的六棱形石墩,就放在食堂前面的广场上,夏天吃饭的时候有时候还有人坐在上面吃饭;塔身上大的石鼓一样的部分,被弃置在食堂前面的菜地里。其他组成部分散落在哪个地方就不知道了。五中搬迁走以后,我们觉得这个塔是个历史文物,就把它散落在校园不同地方的各个部分找到,搬运到校园内西北部小山上,按照原来的组合方式重新把塔竖立起来,塔的最顶端的塔尖,无论如何也没有找到,只好按照原来的样子用水泥混凝土做了一个放上去,才有了乐真禅师塔完整的样子。乐真禅师塔上的铭文,是由清末翰林庄清吉撰并书。因为铭文是翰林所写,书法优美,当地爱好书法的一些人就到石塔铭文上去拓字。石塔上就经常留下拓字的痕迹。庄翰林家就是诸满村,和我一起在二中工作的庄校长就是庄翰林的嫡重孙。我经常听庄大哥细讲翰林家世,饶有趣味。
乐真禅师塔。石座上面的六棱石柱上刻着塔名和铭文。塔的顶尖部分是后来我们用水泥混凝土做成的。塔的右后方就是我在学校工作时栽种的大片塔松林
乐真禅师塔的正面塔名
忘记是二零零几年了,有几个生意人看中了兴圣寺这块老招牌,他们投资在学校西院墙西边,在诸满山子西南坡上修建了一个新的兴圣寺。投资人找到我们学校领导,想把乐真禅师塔要过去放在他们那边,我们当然不答应。有一天晚上他们竟然把我们学校院墙撬开一个大豁口,把乐真禅师塔偷运到了他们那边并竖了起来,他们想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生米做成熟饭。我们立刻向方城派出所报警,派出所所长和工作人员到校了解情况后,迅速处理此事,责令他们立刻把乐真禅师塔运回学校并在原地按原来的样子安装好,并把学校的院墙修复好,否则就要对他们进行拘留并罚款,他们只好乖乖地把塔运回来恢复原貌并修复了我们的院墙。
我在方城二中工作的几年里,不时会有原五中的毕业生回母校“探亲”,表达他们对五中的深情。2001年,我们五中初81级的同学相约回到母校,举办20周年同学会,我负责安排座谈教室并进行了接待。
2005年我离开学校以前,因为接下来几年适龄入学学生数快速减少,镇政府就有意向把方城一中方城二中两个学校合并,两校合并后,在哪个地方办学就成了要考虑的重要问题,有人建议保留方城一中,因为一中在镇驻地,有人建议保留二中,因为二中是全镇的地理中心。也许是因为对五中有深厚的感情吧,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应该保留方城二中办学。方城一中除了在镇政府驻地以外,没有任何办学优势,而二中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位置处于全镇中心,周围环境安静,校园面积大,各功能区分布合理等等。在办学位置选定的争论中,2005年暑假后,我辞掉公职,离开学校,走上了读研究生的路。
2008年暑假后,方城二中撤并,至此,整整五十年办学历史的老五中闭校。
2018年春节期间,我从广东回老家过年。心中念念不忘五中,我专程驱车回到五中。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啊!校园还在,教室还在,但是整个校园荒草丛生,有些荒草都淹没了道路,破落的教室门窗都损毁了,门窗上的玻璃碎裂着。这些破落的办公室、教学楼像衣衫褴褛的乞丐在萧瑟寒风中孤寂地佝偻着!还上哪里去找当年那窗明几净、环境优美的校园?上哪里去找那众多向上的学子,去听那朗朗读书声?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唏嘘不已,潸然泪下!现在,不知道校园又做了何用?校园里是不是更加面目全非,已经没有了以前任何的模样?
五中的毕业生们再也不能回到原来的校园举行同学聚会了。近些年来,听说有些老五中的同学聚会去镇驻地借方城中学的校舍举行,有些同学聚会地址只能选在费县城的宾馆里!
在五中学习、工作、生活过的人,怎能割舍下对五中的款款深情呢!
我在五中的老师们、同学们、同事们、学生们,你们都好吗?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21-11-25 06:39
小人也谈物谈双减
今早刷头条,看到一个网络大V、经济学者宋清辉(网络资料)的儿子,不再英语打卡(英语网络班吧)了,永远的离开了…
宋学者写出的信息很少,只有一张照片和关于打卡的微信截图。
看到这信息,我在思索,我们老百姓都是活在时代下的小人物,随着社会走,虽谈不上随波逐流,但大多数人也是附和着这时代改变着自己的思想和节拍。
宋学者时经济学者,网络大V,所得肯定养活今天孩子没有问题吧,各种培训费用应该也是应付得起;但孩子没能适应这个时代,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几个小学生一起跳楼,有宋学者的孩子?
几个孩子一起相约走上黄泉路,那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家庭时代社会給孩子们的成长空间真出了些问题。
这个…,有些甚至很多方面,小人物的我认为 需要反思了~
https://pic.slit.cn/pic/20211125/1637793645975759_314.jp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cGljLzIwMTgwMTI5L3FpX25pdV8xNTE3MTg5ODE4NTIzXzI2Ml8xNjBfNzkzLnBuZw==,t_50,g_se,x_20,y_20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21-11-25 06:41
小人也谈物谈双减
今早刷头条,看到一个网络大V、经济学者宋清辉(网络资料)的儿子,不再英语打卡(英语网络班吧)了,永远的离开了…
宋学者写出的信息很少,只有一张照片和关于打卡的微信截图。
看到这信息,我在思索,我们老百姓都是活在时代下的小人物,随着社会走,虽谈不上随波逐流,但大多数人也是附和着这时代改变着自己的思想和节拍。
宋学者时经济学者,网络大V,所得肯定养活今天孩子没有问题吧,各种培训费用应该也是应付得起;但孩子没能适应这个时代,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天几个小学生一起跳楼,有宋学者的孩子?
几个孩子一起相约走上黄泉路,那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家庭时代社会給孩子们的成长空间真出了些问题。
这个…,有些甚至很多方面,小人物的我认为 需要反思了~
https://pic.slit.cn/pic/20211125/1637793817010657_873.jp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cGljLzIwMTgwMTI5L3FpX25pdV8xNTE3MTg5ODE4NTIzXzI2Ml8xNjBfNzkzLnBuZw==,t_50,g_se,x_20,y_20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21-12-1 18:40
人生,莫谈百分数,莫谈唯一
若谈,那就是:
其实,每个人都是唯一,
你就是目前地球村里70+亿分之唯一
另外,谁都有ta的很多唯一
……
若按这位教育工作者的百分数统计,你我ta还有很多唯一~
俺八十年代末入学,九十年代初入学的、后来211的一所大学,本身就有很多第一和唯一~
再:
学校里,教室里前前后后上学20年(好在那时没有孝学前),又有许多唯一
学校里,没有把眼睛学近视,又有…
…~…~
原来,相对安全健康的活到现在,有了那么多唯一和奇迹:
不近视、
身体相对健康、
心里也相对健康、
生活已是小康、
相对身高体胖(pan?)、
也有很多缺点、
农村城市待过、
天南海北有往、
[微笑][呲牙][爱慕][我想静静]
一百名小学生经历中考和高考之后,真正能考上本科的又有多少人?这位初中学校的校长已经道出了实情:100人×55%×15%=8.25,也就是原本100人参加九年义务教育,真正在参加高考之后(有些人无缘高中)能考上本科院校的学生只有七八个人而已。
几度春秋
发表于 2021-12-7 07:28
智能手机4G时代,人人都做自媒体时代 ,时髦一下,做个头条自媒体人之初始
头条和西瓜视频上目前笔名:
临沂人在东营春秋~
没准一年收入个仨瓜俩枣滴[偷笑]
关键是哈,在允许范围内,可以不是胡说八道的 表达下自己些文字水平不是~
再 ,嘻笑怒骂,皆可成二进制码了不是[呲牙]
https://pic.slit.cn/pic/20211207/1638833445613354_907.jp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cGljLzIwMTgwMTI5L3FpX25pdV8xNTE3MTg5ODE4NTIzXzI2Ml8xNjBfNzkzLnBuZw==,t_50,g_se,x_20,y_20
https://pic.slit.cn/pic/20211207/1638833445685651_666.jpg?x-oss-process=image/watermark,image_cGljLzIwMTgwMTI5L3FpX25pdV8xNTE3MTg5ODE4NTIzXzI2Ml8xNjBfNzkzLnBuZw==,t_50,g_se,x_20,y_20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