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东营人|王玲玲:为乡亲唱戏 为传承铺路
她是土生土长的吕剧故里人,对吕剧的热爱融入血液,为乡亲开嗓一唱就是三十年。她克服困难,开办暑期吕剧培训班,并推动吕剧走进校园、走入课堂,让传承更有希望。她是庄户剧团的义务辅导员,哪里有需要就到哪里指导。她就是王玲玲,执着于弘扬吕剧艺术,培养吕剧新秀,先后被授予“全省基层文化辅导优秀辅导员”“全省优秀志愿辅导员”“齐鲁文化之星”等荣誉称号,参演的剧目曾荣获第九届山东省戏剧红梅大赛一等奖,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https://img12.litenews.cn/10041/sucaiku/compress/202404/15/5582b59b3d8e4a1fab93ccf21f32a2e2.png王玲玲(右一)在黄河中学指导学生排练《吕剧之乡唱吕剧》。“在台上看到有人在不断地擦眼泪,当时我特别感动”东营区牛庄镇是吕剧的诞生地。在这里,吕剧的余音常常与袅袅炊烟一起在村中萦回,王玲玲便出生在这个吕剧氛围浓郁的地方。从小耳濡目染,吕剧成了她刻在骨子里的热爱。1994年,从烟台艺术学校吕剧表演班毕业后,她来到东营区文化馆工作,第一次登台演出的剧目是传统剧《小姑贤》。“演出时,我在台上看到有人在不断地擦眼泪,当时我特别感动,没想到自己的表演竟触动了别人的心灵。”每每回忆起第一次演出的情景,王玲玲依然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一日不练十日空,十日不练百日空。每天起早练功、吊嗓是必修课,别人劝她注意休息,她眼前总是浮现出观众叫好的画面。正是这些鼓励,让她为唱好吕剧而不断努力。多年来,作为传承人、专业演员,她参与策划、演出的“精品剧目”“传统剧目”等巡演活动达150多场。“我喜欢吕剧,我会一直学下去”“吕剧已有百年历史,但科班出身的吕剧演员少之又少,演员、观众都开始老龄化,怎么才能让它‘活’起来?”王玲玲爱写随笔,这是她随笔中的一段话,旁边重复着三个问号。这是现实,也是她努力的方向。多年的演出经验,让她认识到传承吕剧这门艺术,要从孩子抓起。1999年,她在牛庄镇时家村办起了第一个暑期吕剧培训班。“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像样的排练场地,孩子们就在学校院子里的泥土地上跑圆场,20多天的集中培训,没有一个孩子叫苦叫累,都能像模像样地唱上一两段,这让我很感动。”首次尝试成功,王玲玲又在全省率先实施“吕剧进校园”工程,在东营区推行“家乡娃唱家乡戏——吕剧进课堂”,吕剧艺术的传承之路越走越扎实。让人才传承吕剧,是王玲玲在校园上课时想到的又一思路。人才的培养需要时间的积累,在培育张玥茹的过程中,每天两个小时的吕剧学习从未间断,这是对孩子耐力的挑战,也是对老师精力的考验。当张玥茹凭借吕剧《卖水》选段获得21届中国少儿戏曲大赛小梅花奖业余组金奖时,她对王玲玲说:“我喜欢吕剧,我会一直学下去。”此时,王玲玲知道传承有希望了。近年来,时凯月、马凯迪、隋英男等众多学生在她培育下多次获国家、省级奖项并走上专业道路。授课几年,王玲玲意识到吕剧传承虽然走进了校园,但受专业力量不足的制约,学生受益面小始终是无法回避的问题。要破解该难题,就得推进吕剧校本课程的标准化工作。从翻阅吕剧相关书籍,到去省里请教名家,再到最后一点点地排版印刷,历时四个月形成了校本教材《吕剧·传承》。“当它出现在学校的音乐课堂上时,想到那么多青少年学生能够了解吕剧,我真是激动地流泪。”王玲玲满腹真情地说。“只要她得到消息,都会上门手把手教、面对面指导”庄户剧团是东营吕剧演出的重要力量,乡音俚语的亲切、家长里短的诙谐,融汇在一声声悠扬的唱腔中,演绎出一幕幕悲欢离合,教化着一方人心。台上,东营区庄户剧团演员轻撩水袖,步履轻盈,精彩表演引来阵阵掌声。台下,王玲玲边看边记,等待演出结束后再逐个分析动作、逐句研究唱腔。“这些年,我没有休过节假日,下班后,我办起了吕剧传承培训班,和我们这100多个庄户剧团的演员们交流剧目。”王玲玲有时候放心不下,会去剧团转转,看看排练情况,由于他们大部分是业余演员,王玲玲就主动担任了庄户剧团的义务辅导员。每当聊起王玲玲,演员们都称赞:“哪支队伍要排练新剧目,哪个演员最近有困惑,只要她得到了消息,都会上门手把手教、面对面指导。”多年来,王玲玲为庄户剧团辅导、排练《借年》《小姑贤》《姊妹易嫁》等传统剧目20余部,指导新创剧目《让房》《爱在身边》等10余部。她还定期举办“吕剧传承培训班”、“乡村文化人才专题培训班”,不断提高吕剧学员的技能水平。 (记者 许鸿飞)责任编辑:武方圆
{:thumbs_up:} {:sleepy:}{:sleepy:}{:sleepy:}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