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的贴,与孩子分床的最佳时机:
一般而言,最好在孩子3岁之前与父母分床睡眠。因为孩子到3岁左右时已经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有了最初的性别意识,心理处于一个重要发育阶段。如果长时间与父母同床睡觉,有可能滋生恋母或恋父情结,导致孩子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现状:
父母心太软 难跟宝宝分床睡
3岁的小欢欢自小跟奶奶一起睡,一个月前爷爷病了,奶奶回老家过完年就没再回来,小欢欢一到晚上就吵着要爸爸妈妈陪着睡。过了假期,爸爸常出差,妈妈晚上回家常有一大堆没完成的文稿要处理。小两口觉得该让欢欢习惯自己睡了,于是坚持每晚给他讲完故事后,只在床前陪他一小会儿。但小家伙总是“软硬兼施”,先说害怕求妈妈陪,再不行就哭闹,夜里还经常蹬被子。
一个星期下来,欢欢病了。奶奶一听直怪妈妈太狠心:孩子这么小,哪能让他自己睡!被折腾得精疲力竭的妈妈看着欢欢病怏怏的可怜样,很快就心软了。可爸爸认为宝宝一时不适应,生病很正常,妈妈心软是“女人见识”,既会影响到对欢欢独立性的培养,还会影响他俩的“私人空间”,小两口因此闹别扭。当欢欢妈妈跟同样有孩子的姐妹们一聊时,发现大半小宝宝不是跟奶奶睡,就跟父母睡,并且认为这样能增强宝宝的安全感、少生病,长大以后更有可能成为健康、合群的人。
弊端:
和大人同床 宝宝易吸废气
对此,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郑惠博士却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因为宝宝跟大人睡,能使妈妈与宝宝更亲近,方便喂奶,减轻妈妈夜间育儿的麻烦和孩子的恐惧。但母婴同床睡眠也存在不少弊端。例如夜间同呼吸、共吸氧,成人的肺活量要比宝宝大得多,大量的氧气被大人夺去;相反,大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废气却被宝宝回收了,宝宝可能整夜处于供氧不足、二氧化碳弥留的小环境里,使脑组织的新陈代谢受到影响,对发育极为不利。
另外,无论是成人还是宝宝,夜里都会翻身数次,同床睡势必互相影响,孩子甚至有被大人压到的危险。因此,分床睡眠不是该不该的问题,而是迟早的事。
专家分析:
长期同床睡易致孩子缺乏自律
“其实,何时开始分床睡眠,除了要考虑家庭环境、父母文化水平和家庭关系模式外,更重要的是必须结合孩子的健康状况、发育水平和个性气质特征来作决定”。郑惠博士指出,即便如此,最好在3岁之前就考虑跟宝宝分床睡眠。因为,孩子到了3岁左右时已经能分清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有了最初的性别意识,心理处于一个重要发育阶段。如果长时间与父母同床睡眠,有可能滋生恋母或恋父情结,导致孩子日后缺乏自爱、自律,甚至形成性识别障碍。
3岁之前分床睡眠,对孩子其实有不少好处——
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分床睡眠可使孩子逐渐明白自己已“长大了”,并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做入睡前的准备,自己盖被子,早上自己起床等等。并且,习惯了自己照顾自己以后,孩子对其他的行为规范也更易接受。这些对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进而形成独立的人格很有帮助。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对儿童适应社会,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有着重要的意义。
克服心理障碍:分床睡眠有助于孩子去面对三岁左右常见的恐惧心理(如怕黑、怕怪物、不敢独睡等等),让孩子逐渐养成勇敢、不怕困难、不依赖他人等良好品质,并学会从父母之外的其他途径获得安全感。
养成良好睡眠习惯:分床睡眠,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的“私人空间”都变得更大,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也更有保障。
专家建议:
摸准心理 个性化引导
大多数跟大人睡惯了的孩子一开始分床睡眠都很不情愿,因此执行起来会有不同程度的困难。郑惠博士认为,其实孩子不愿独睡主要存在以下三种心理因素:
恐惧心理:这是孩子成长发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内心体验,如害怕妖怪、噩梦和亲人死亡等;夜里大人不在身边时这种体验尤为强烈。
依恋心理:孩子从小在母亲怀里长大,况且一直与父母同床睡眠,在每天的肌肤接触、爱抚中,孩子容易产生依恋心理,自然不愿意分床睡眠。
孤独心理:孩子与父母同睡眠时,睡前可以说话、听故事,早上睁开眼睛就可以看见父母的笑脸、倾听温柔的话、向父母撒娇,觉得很踏实、很开心。单独睡眠时自然会感到一定程度的孤单。
了解上述心理因素后,家长就可对孩子进行个性化的引导。如:对于容易产生恐惧心理的孩子,家长应允许他将恐惧流露出来,并给予开导,使他懂得:随着他的成长恐惧感是会消失的;对于有强烈依恋心理的孩子,家长可尽量让童床挨着父母的床,把童床靠近父母床一侧的栏杆放低,让孩子感到父母就在身边;对于容易产生孤独心理的孩子,入睡前可多加爱抚、多陪一会儿,讲些好听的故事让他愉快入梦,夜间常去照料,让宝宝不感到狐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