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生万相
发表于 2009-9-23 10:23
呵呵,我是梅老师。自己的账号终于注册下来了,以后回帖我会用这个账号。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家长可以给我发信、留言。
菩提龙树
发表于 2009-9-23 10:55
:em08: 教育要趁早,抓住儿童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我来顶一下
麦兰
发表于 2009-9-23 11:40
原帖由 心生万相 于 2009-9-23 10:23 发表 https://www.slit.cn/images/common/back.gif
呵呵,我是梅老师。自己的账号终于注册下来了,以后回帖我会用这个账号。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家长可以给我发信、留言。 梅老师能贴点阳光之旅的材料么?
心生万相
发表于 2009-9-24 11:06
需要团购课程的家长可以直接和我联系,也可以联系麦兰。确定开班前,我会和每位家长确认课程的相关信息。我的联系方式在一楼有,也可以发站内信和邮件。
心生万相
发表于 2009-9-24 11:33
原帖由 麦兰 于 2009-9-23 11:40 发表 https://www.slit.cn/images/common/back.gif
梅老师能贴点阳光之旅的材料么?
阳光之旅是机器人课程的入门课,这门课会利用不同的任务循序渐进的让孩子熟悉乐高机器人的各种功能、外部结构搭建、动力传输、各种传感器、编程等等内容,在培养动手能力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培养孩子逻辑思考的能力。
图片好像插不了。
麦兰
发表于 2009-9-25 08:00
原帖由 心生万相 于 2009-9-24 11:33 发表 https://www.slit.cn/images/common/back.gif
阳光之旅是机器人课程的入门课,这门课会利用不同的任务循序渐进的让孩子熟悉乐高机器人的各种功能、外部结构搭建、动力传输、各种传感器、编程等等内容,在培养动手能力学习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 ... 我在网上看到有8 岁的男孩子学这个课程还有点吃劲, 现在担心姗宝消化不了这个课程的内容呢。
心生万相
发表于 2009-9-28 16:18
转帖:
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个问题乍一听起来,总觉得有点别扭。其实,这个问题的原始提法是“美国的老师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的?”
也就是说,问题是“怎么教”?而不是“能不能教”?
要回答“怎么教创造性”?必须先回答“能不能教”的问题。
达琳·叶格是美国中西部城市辛辛那提市郊一所小学的美术教师,也是迈阿密大学的在职学生。1994年11月,她作为交换教师到中国云南省昆明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学术交流。不少中国的老师请教她:“在美国的学校里,是怎样教孩子的创造性?”并再三要求她在课堂上作示范。
这位美国小学教师感到很困惑:创造性怎么能“教”呢?!她更感困惑的是,无论她怎么解释:“创造性是不能‘教’的!”中国教师都不知所云。
当我从达琳的口里得知,中国的教师提出“怎么教创造性”的问题,我的心着实震动不小。因为“创造性”这个被中国的教育界长期有意无意忽略了的问题,终于被提了出来,实属可喜!
然而,“到底创造性能不能教”,在相当多的中国教师心里,是从来没有想过是否要打上问号的。因此,他们的问题不是“能不能教”而是“怎么教”。
达琳在昆明进行教学交流时,因为看到中国孩子们的画技非常高,有一次就出了一个“快乐的节日”的命题让中国孩子去画。结果,她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画同一样的---圣诞树!
她觉得很奇怪:怎么大家都在画圣诞树?开始她想可能是中国孩子很友好,想到她是美国人,就把“快乐的节日”画成圣诞节。接着她又发现不对:怎么大家画的圣诞树都是一模一样的呢?
结果她发现孩子们的视线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她顺着孩子们的视线看去,发现墙上画着一棵圣诞树。
于是,达琳把墙上的圣诞树覆盖起来,要求孩子们自己创作一幅画来表现“快乐的节日”这个主题。
令她深感失望、更感吃惊的是,把那墙上圣诞树覆盖起来以后,那群画技超群的孩子们竟然抓头挠腮,咬笔头的咬笔头、瞪眼睛的瞪眼睛,你望我、我望你,就是无从下笔。
达琳不得不又把墙上那幅圣诞树揭开……
达琳的故事,深深地震动了我!
我开始仔细观察儿子,我发现无论我们给他什么画,他几乎都能惟妙惟肖地画下来,或者说“拷贝”下来,“克隆”下来。但如果要他根据一个命题自己创作一幅画,那就难了。因为我们的训练模式是:
黑板-->学生的眼睛-->经由学生的手把黑板上的样板“画”下来。
这是一个简单的由眼睛到手的过程,由于没有“心”的参与,可以说是一个类似“复印”的过程。
长此以往,他的绘画过程就仅仅是一个由眼睛到手的过程。因此,他的眼睛里有画,心里没有画。
眼睛里的画只能是别人的画,只有心里的画才是自己的画。也就是说,如果不能在自己的心中“创造”出一幅自己的画来,就只能重复他人。
我告诉儿子,如果我要画他,我可以照着他的相片来画,也可以写生式地画对面的他。但我更想画的是我数年前离开中国时,正要一头钻进车里,猛地觉得脑后被一股无形的第六感在吸引着,回过头来,只见朦胧的晨曦中儿子被奶奶抱在手上,睁着两只大眼在看我,眉宇间流露的神情与那3岁的“嘟嘟”脸显得是那样的不协调的儿子……
要画就画心中的儿子,而不是照片上的儿子。
画心中的画才有动人心魄的震撼力!
孩子慢慢地“悟”到了一些东西,后来他在美国学校里与一位采取中国教学法的绘画老师产生了冲突,这是后话(请参阅拙作《素质教育在美国》)。
把技能看成创造,这是许多中国教师认为创造性可以教的原因之一。
其实,绘画是一种技能,是一种可以被创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种扼杀创造,重复他人的一种技能。
技能是可以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出来的。
许多中国孩子具有很高的COPY(拷贝)的“能力”,但欠缺基本的创造力。
矿矿到底在美国学了些什么?学得怎么样?
人的先天的潜能有一定极限,后天的开发也不是无限的。当我们以为,给孩子加压加量是一种智力开发,并以为这种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那就错了。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才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
矿矿1997年夏天曾与他妈妈一道回国探亲,等他们母子俩回来后,我接着于秋天回国。我听到了一件趣事:
矿矿5岁时离开中国,相隔7年半再回来,对此人们有许多的好奇和悬念。其中的一个好奇就是想知道:矿矿到底在美国学了些什么?学得怎么样?
于是,妻子家那一支的人和我家这一系的人,做了同一件事?即出题考了矿矿。
在姥姥家是由舅舅出的题,老舅是工程师,出的代数和几何题。据说有一题是线性代数,那是矿矿没学过的。
在奶奶家是由姑爹出的题,姑爹也是工程师,出的也是数学题。
所有两家看了矿矿做题的人都得出同一个印象:尽管有的题目,矿矿不太懂,但是他都能七拐八绕,用其他的办法来证明它,来解它。而这些办法,国内的学生一般都不会那样去想、那样去运用的。
不可否认,开发智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但是开发智力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去达到其他的目的。比如,开发智力可以作为应试教育的一个手段来达到“应试”的目的。这是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违背的。如果进而用开发智力来替代培养创造力,就更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了。
应试教育的核心是怎样在考试中得高分,并以此作为排他的先决条件。素质教育并不排斥高分,如果说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分数就一定低,这是不符合逻辑的。与之相反,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分数也一定高。当然,是不是高到应试教育那种程度,倒不一定。
“分数是实力的体现”这句话不全对,应该是“分数是实力的体现之一”。因为许多实力不是仅仅通过分数来体现的。应试教育的关键误区是把“如何应付考试”当成了教育的核心,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人的惟一标准。在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下,人们无法重视素质的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得孩子的许多素质被扭曲了。
美国的一些学术团体或大学,也定期在各中学间组织数学对抗竞赛。去年,矿矿刚上九年级(即美国的高一,国内的初三),被选入学校数学代表队参加这种定期的对抗赛。在中国人眼里,这种对抗赛很奇怪,因为它不规定各校的参赛人数,只以各校代表队的前三名的平均分决定胜负。各校也不是只选成绩最好的学生参加,而是以老师选派,学生自愿报名参加相结合的方式组队。也就是说,老师只选那些他认为有数理潜质而又有兴趣的学生参赛,并不是成绩最好的高年级学生;另外,老师没选中你,你也可以参加。
有一次对抗赛,共有7道题。矿矿他们学校数学最好的是一位高三的印度小孩。结果,印度小孩7题对6题,最难的那道没做出来,出来后愤愤不平,表示要写信去抱怨出题的考试委员会。
从应试教育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人都知道,考试技巧是从最容易、分数最多的做起。目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抢占分数的空间。但这次矿矿却从最难的做起,并把最难那道题做出来了(事后老师也没做出来),但只做了4题,有1题还只是运算方式对,答案不对。
我毕竟是应试教育的过来人,我问儿子:“你怎么不以有限的时间做最有效的工作---抢分?!”
矿矿说:“我就是在最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表现了我的价值?我做出了别人没做出来的难题!”
我哑然了!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学校的带队老师斯澳兹先生,并没有批评孩子的行为影响了学校的积分,反而颇为赞许地点点头,因为孩子做出了他没做出的题目。尽管他没明确鼓励其他同学也采取这种“先选最难的做”的行为,但这已足矣!
“我不是要分数,我是要在挑战中得到乐趣,体现自己的价值……”这是孩子的答案。经过思考,在这种竞赛中,我作为家长可以同意孩子先做有挑战性的、难做的题目,而不是首先抢分。但是,如果是SAT这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呢……
怎样评价孩子?怎样衡量孩子?这不是孩子的难题,这是教育工作者的难题,是学校的难题,是家长的难题,是全社会的难题。
我正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矿矿刚刚结束了一次数学期中考试。主要内容是对数方程。在英语中,log可以是数学中的对数,也可以是原木、木材的意思。考完试,矿矿在试卷上画了一只很善于咬原木的河狸,手中拿着一块木头,说:“Logsarefun!(“木头”真有趣味!)。数学考试本身得了100分,老师又给试卷上的画“原木和河狸”加了0.2分,一共是100.2分。但是0.5分以下是不算分的,因此矿矿并没有因为在试卷上画这幅图而多得了数学分。然而,这个0.2分却表达了老师对学生的数理逻辑、形象思维和自信心的充分肯定。
在中国,考完试,在试卷上画画,那是绝不允许的,尽管你得100分,尽管你有富余时间,因为这不符合应试教育的基本原则。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摧毁常规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个性有缺陷或者懒惰的人。但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
因此,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我说创造性不能教,首先是因为“知识或技能”与创造性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概念。
其次,凡是能传给他人的,一定是可以重复的,而可以被他人重复的则一定不具有创造性。例如,绘画的“知识或技能”是可以从A传给B,又从B传到C的。正像人的智力不能从老师传给学生一样,创造性是潜伏在人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特质,也是无法从A传到B的。
因此,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
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我的美国教授总是爱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我欣赏他的哲理性语言,我更赞赏他在营造培养创造性的环境!(黄全愈教育管理学博士)
心生万相
发表于 2009-9-28 16:31
呵呵,上面的文章有点长,看到不错就转过来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负有相应的责任。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一直以来,我们重知识轻想象,重传统轻创新,重聚合思维轻辐射思维 ,重共性轻个性……,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学生,随大流的就多,人云亦云,他们可能已是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了,头脑里塞满了知识(记忆),也装满了思想,但大多是别人的思想,唯独缺少了自己的思想,缺少了自己的想象力。
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知识是第一位的,而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能力培养却被忽视了,这是中国现代教育的误区。未来社会成功与否并不在于所掌握的知识和信息的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有创造性运用这些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心生万相
发表于 2009-9-30 10:51
祝所有的孩子双节快乐!!
心生万相
发表于 2009-10-9 10:12
国庆节后我们准备开新班了,有感兴趣的家长请抓紧联系我们。
心生万相
发表于 2009-10-15 14:10
麦兰怎么不见上来了?
麦兰
发表于 2009-10-27 19:28
原帖由 心生万相 于 2009-10-15 14:10 发表 https://www.slit.cn/images/common/back.gif
麦兰怎么不见上来了? 忙着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