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起步于友情而截止于亲情
首先,我要说,在我们的生命里,爱,无疑是一种极其勇敢的行为;而恨,则显得太简单,太容易了.人们在面对自己至爱的时候,往往心潮澎湃却又遮遮掩掩,那种欲言又止的羞涩和尴尬,好象爱是全社会都会藐视的错误一样.而恨,就完全不同了.比较起来,人们对于用在恨上的时间和介入的深度,绝对是爱所不能比拟的.人们经常会为了一句莫名其妙的话而生出不可理喻的恨,却可能在一生的时间里难以获得长相厮守的爱.猜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先爱后恨或者因爱成恨,恐怕是相当部分的男男女女们必须经过的情感历程吧?而且,爱是有风险的.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女人来说,如果她们仍然有那种传统的"依附"或者"侍奉"之类的概念,那么,恕我直言,她或许只能遵守女人的宿命了.我一直认为,真正的人格独立,事实上是和性别的独立紧密相连的.而"嫁"或"娶"这些貌似幸福的字眼,只要还在女人们的幻想里摇曳生姿,只要还在她们传统的心坎里播种甜蜜的期待,那么,在生命和时间相伴的日子里,女人们就永远必须面对无爱婚姻的风险----当然,男人们也是如此.
所以,天底下爱情的演变,在我的眼里,其结局无外乎下面的两条路:
第一,是走向无情.从茫茫人海里的相逢一笑,到花前月下的顾盼生情;从操办婚事的身心俱累,到审美疲劳后的同床异梦.不论是淡淡无言的分手,还是反目成仇的决裂.在自古到今的爱情结局中,从相恋到绝情,如果能够统计出来,恐怕也是一个不小的比例吧.
其次,是走向亲情.我们应该相信,在中国式的婚姻里,那些迫于传统的家庭观念,迫于对自身名誉的维护,出于对子女成长的考虑,而选择心甘情愿地在已经湮灭的爱情里淡泊地生活,却能够举案齐眉地白头偕老,相伴终身的,恐怕是绝大多数的爱情结果.
在我看来,爱情对于被演变为亲情的害怕,恐怕更甚于演变为无情.也就是说,爱情,宁愿在浓烈中消亡,也不愿在亲情中苟活.活在亲情里的爱情其实是已经变质了的爱情,从中国传统的道德层面来说,那种所谓的爱情,可能会让局外人觉得高尚,甚至会赢得赞叹,但是,却实实在在的,缺少了含情脉脉的美.
所以,如果激情和柔情都消失了,那么,就选择互不牵挂地分手吧,那样,至少可能还是朋友,也给对方重新寻找知音的机会,成人之美,也成己之美.最害怕的,就是爱情在山盟海誓的回忆中渐渐地演变为骨肉亲情,那应该算是一个酸涩无比的悲剧.那种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礼节性的问候的白天和黑夜,那些没有了肌肤相亲的冲动和激情的日子,是值得叹息的尴尬无比的生活状态.他们背负着沉甸甸的的道德准则下的承诺和牵挂,让伦理和生命在漫长的岁月里进行着殊死的纠缠和煎熬.当一方已经激情消退时,作为伴侣的另一方,却不得不忍受着生理的孤独和心灵的哀怨.
因为审美疲劳而导致的情趣减退,使得大部分的女性在漫长的婚内生活中默默承受着无性的烦恼,接受着传统的伦理灌输给她们的为妇之道,在人类历史中排着长长的队伍接受着"女人"这个词对她们的感情和生理的戕虐.她们的人生在青春期里被男人们以爱情的名义买断,结婚后就被长期闲置家中,甚至有的夫妻在结婚后的10年中从未有过性生活.而中国妇女相对保守的观念使得她们不得不忍声吞气地抑制着生命里本该极其愉悦的生理冲动.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通常只有四个途径:忍受,自慰,背叛,和分手.男人们通常是主动背叛肉体的一方.他们有更多的胆量,理由和机会以各种途径和方式排解婚后的性压抑.而他们的配偶却无奈地在男人们的鼾声里年复一年地等候着年华老去.当然,少部分人会选择红杏出墙,寻找生命里的平衡点.
这种无奈,必将长期存在着.因为,喜新厌旧是动物的固有本性,而只有一夫一妻制的人类社会用无形的规则捆绑着婚姻.或许有理由相信,80%以上的婚姻破裂是因为一方对另一方的身体失去了兴趣.基于此,性服务者或许是应该认可的一个社会分工的合法角色.
爱情总是期盼着纯美和天长地久.但那只是期盼而已,那不是现实.我们常常会看到,谈了5年的恋爱,在重重压力下不得不结婚以后,却连生孩子的欲望都没有了.有人或许会抨击我,但我说的是事实.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前不久在央视的节目里,一位参与中日青年活动的女孩子给爱情下的一个定义,她说:
爱情,起步于友情而截止于亲情. 有时候是起步于友情,截止于友情,维持在亲情!!!!!!!!!!!!!! 恩,不是很明白。。。。。。。。。。。。。。。:sm3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