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妞 发表于 2010-9-14 01:28

波妞 发表于 2010-9-14 01:29

波妞 发表于 2010-9-14 01:32

波妞 发表于 2010-9-14 01:33

波妞 发表于 2010-9-14 01:34

波妞 发表于 2010-9-14 01:34

波妞 发表于 2010-9-14 01:35

胜利都督 发表于 2010-9-14 09:45

呵呵,我们才5个孩子,但是每个孩子入园的状态就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了,老师们对每个孩子都能做到关注其内心真正需求,使其能够进行自我构建。在这里,他们每一个都是独立的,而不是那一刀切出来的一样大小的小萝卜。

豚妈 发表于 2010-9-14 10:04

孩子们在慢慢的熟悉规则,先是去试探,然后再遵守,有的孩子已经将规则内化成,并开始去提醒他人遵守。。。。
我们从不刻意的要求孩子安静,在我们看来,全身心的投入和被限制行为的安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

胜利都督 发表于 2010-9-14 10:11

说起我家小翔的入园,那又是另外一个典型了:我们对小翔的入园前期准备很好,加上是“我们”的幼儿园,他刚上幼儿园的时候基本没有怎么哭闹,表现很好,每天在园里能够快乐的参加活动,但是过了三天后,从见到妈妈开始,就变得不可理喻,专门找到各种理由哭闹,粘着妈妈,看上去像是故意折磨家人。
    最搞的是有一天,妈妈在吃饭,他在旁边玩,不断要求妈妈陪同,甚至到最后不允许妈妈坐着吃饭,我也就只能站着在那里吃饭。
其实,翔翔这种情况在李跃儿培训教材中叫“顺应期现象”,翔翔白天的良好状态并不是从心理上适应了幼儿园的表现,他明白幼儿园不是家,于是会有意识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使自己表现优秀,但是这样一天下来,翔翔就会觉得很累,因为他透支了他的心力,使他感觉疲惫,心烦。因此,到了晚上回到家里,家人的安全感和家庭的氛围,使他可以放松的发泄字的的情绪。
   所以一般,我们一起回家后,我一般不会急着去吃饭,而是抱着他,在我们的床上,娘俩紧紧的拥抱着,甚至有时都不会说话,慢慢的我就感受到他的小身体软下来,情绪平稳下来了。这样,第二天小家伙又能信心十足的去应付还没有被同化的陌生环境了。
      在这里,我要真诚的感谢孩子的爷爷奶奶,孩子上幼儿园了,对于老人也是一种分离,本来天天盼着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可以共享天伦之乐,由于小翔闹情绪,一直不大找爷爷奶奶玩,甚至不许爷爷奶奶在客厅待着,老人们虽然不理解但是很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会在小屋里看电视,直到小翔情绪好转后,再一起玩玩。

胜利都督 发表于 2010-9-14 10:13

转李跃儿关于“同化”到“顺应”的心理失衡吧:
    孩子上幼儿园后不哭了,并不等于就已经适应了幼儿园。真正的适应要经历一个“顺应”的过程,从“同化”家庭到“同化”幼儿园。我们前面讲过什么是同化。儿童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同化了自己和父母一起生活的家庭,可是进入幼儿园后,一切都有了改变,老师不会像爸爸妈妈那样对自己的每一个眼神和每一个要求都回应得非常到位,照顾得体贴入微,小朋友们经常会与自己发生冲突,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到不舒服,但孩子又没有力量让老师和小朋友像家人那样对待自己。这种情况下,孩子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过程,通过改变自己,让自己适应于新的环境。当成长起完全适应于其他小朋友和老师的生存方式后,孩子才算“同化”了幼儿园。
这个同化的过程必须经历一个改变自己顺应幼儿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将这种变化过程叫“顺应”。顺应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经历这个过程之后,孩子就成长了。
   对于“顺应期”的孩子,如果这时家人能理解这一切,给予耐心的倾听,孩子就会发现,家庭仍然是自己的坚实后盾,从而能够补充白天透支的力量。孩子内心带着一个可靠的充满爱的精神食粮,第二天精心充沛地去应付还没被同化的陌生环境。这对孩子非常有利的,就像一个吃饱了肚子要去打仗的士兵,无论心理上还是肢体上都充满了信心。
如果此时家长不了解孩子,不能耐心地倾听孩子,在孩子发脾气时也忍不住向孩子发脾气,这样孩子就像一个饥饿了很久的人,不但得不到食物,还要看别人的狼吞虎咽,精神上更加饥饿,承受双倍的痛苦。第二天,孩子会带着痛苦和不安去面对将要面临的人生最大的冲突。此时,孩子无法思考,无法选择,又过于渺小,从比例上来讲,离开家上幼儿园是人生最大的挑战,作为后方的家长一定要给前方的战士??孩子??准备好充足的给养,让孩子发现有一个温暖、坚实、依然如故地爱他的人群。

波妞 发表于 2010-9-14 10:22

黑洲非妹 发表于 2010-9-14 10:36

本帖最后由 黑洲非妹 于 2010-9-14 10:41 编辑

不管是波妞还是都督的文字里,我看到,都是将孩子对号入座,是什么什么类型的。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每个孩子的想法都是不一样的,孩子在入园前期经过的也都不一样,所以即使是相似的孩子,类似的事件,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记得阿文的小毯子吗,隔壁的阿姨说的所有的方法,对阿文来说,都没作用的,阿文的妈妈那样,自己寻找方法,不是很好吗。
不管是大李也好,其它的也好,他们都不是和孩子日日相处的,描述的情况总是略有偏差的。
不要将孩子对应什么类型,对应什么时期,平平和和的对他,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都不一样。
唉,现在才明白,语文学的不好真难办。我怎么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意思呢。
总体来说,孩子有思想的,是活跃的,不论是行动还是思维,他们不是按成人的程序设计好的小机器。不会按照成人的要求节奏来成长的。在学前阶段,能有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让他们自己慢慢长大,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波妞 发表于 2010-9-14 15:38

兰草 发表于 2010-9-14 15:49

好贴。。。。。。。。。。。。。。。。。。

波妞 发表于 2010-9-14 15:58

黑洲非妹 发表于 2010-9-14 16:22

本帖最后由 黑洲非妹 于 2010-9-14 16:29 编辑

回复 16# 波妞

我对李跃儿确实不太了解,但我认为对李跃儿的育儿理论的理解要比了解李跃儿要重要一点点。
我表达的不清楚。我说的是你们对园里和自己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密切接触的人,李跃儿或者其它的人,并没有接触这几个孩子,只是根据你们描述的情形来说。就跟不带病人,只跟医生描述病情,医生无法明确诊断一样。专家是人,不是神。
我没有丝毫质疑的意思,只是觉得有些做法太教条了。

波妞 发表于 2010-9-14 16:31

蓝狮307 发表于 2010-9-14 17:01

回复 13# 黑洲非妹


    同感!
从卢梭的“最自然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到卡尔.威特的天才的教育、蒙特梭利的敏感期教育、到现在的孙瑞雪、李跃儿、每种教育方式都是不一样的,有的甚至有点针锋相对,我觉得没有对错之分,重要的是家长的理念。每种方式多了解一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不同时期选择不同的侧重点,才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比幼儿园教育重要我认为。

胜利都督 发表于 2010-9-14 17:05

如果说教育是种花,那么传统教育觉得只有不停施肥花才长的好,最好每天再拉拉它,这样才能长的高开的好;对现代教具而言,他只提供土壤,水,空气,露水……于是,有些花长的快,有些花长的慢,有些花长的高,有些花长的低,有些花开的大,有些可能根本就不开花。快乐和美丽哪个重要呢?
      快乐不见得就不美丽,只是不是所有快乐的种子都能长出美丽的花,你有能接受不美丽的心吗?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