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177608
中士
- 积分
- 1128
- 经验
-
- 点数
-
- 油豆
-
- 荣誉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11-5-26
- 最后登录
- 1970-1-1
|
花无百日好,人无百日红。就管理者而言,管理就是要抓住企业问题的本质和以及管理切入的最佳时机。
企业管理除了讲求方式方法外,还要讲求策略和时机,这是管理的技能,更是管理的艺术。在管理方法上,同样一件事,因为使用的方法和切入介入的时机不同,所产生的效果和收到好效果的时间也不同。许多企业管理者仍然是凭经验领导和直觉判断,特别是作为企业主的老板不仅授权、放权不充分,更是存在很多优柔寡断、对于企业改革摇摆不定等现象,甚至于会被中层或者基层员工“牵着鼻子走”,以至于最终被员工“绑架了管理”,不得不被动的答应员工提出的很多非分条件或高期望的回报;还有一部分管理者,大多数凭着资历、权力、阅历以及“元老资格”等去压服人。效果会好吗?事实上,往往是适得其反的。
突出重点并兼顾一般的方法,能够找出而且抓紧可带动整个链条的重点环节,但又不孤立地抓重点以致丢失一般,作为领导的管理者精力有限,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顾全。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说过:“对于统帅来说,知道一切细节是有害的。”领导者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这样会削弱下属的积极性,也会在属部面前减弱了你的影响力,因为事实上你并不可能全部保证在处理这些工作的正确性,抓住问题的本质,才是关键。
对新上任的管理者,一定要与上级(老板)一起彻底弄明白企业改革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从历史和实践来看,企业改革无怪乎两个目的,一是改变(推翻);二是改良(革新)。企业改革是做什么的呢?企业改革是一件持续不断改进的常抓不懈的事情,绝不是“各领风骚三五年,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短暂的“维新”。
任何一项企业二次变革的出台,不仅改变一些人长期固有的不良习惯,肯定还会破坏现有利益既得者的平衡,所以会遭到这些人的极力反对,这肯定是需要时间和磨合期的,更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和谐团结的高层团队一致认可与鼎力支持。
美的电器,创新变革推行事业部制,花了三年时间,三年销量没有提升,反而下滑,不仅销量下滑利润也下滑,人员变动是司空见惯的常事。但现在,美的电器做得怎么样呢?主动求变,活了下来,美的股票一路飙升,美的集团目前旗下拥有——美的电器(SZ000527)、小天鹅(SZ000418)、威灵控股(HK00382)等三家上市公司,同时还涉足房产、物流等领域;而当初比美的电器更牛的科龙电器一直因循守旧一劳永逸的没有变,虽然成立的时间很早(1983年)但目前却几乎将近死了。
如果你资历较深、专业度较强,通常上级(老板)都寄予很大的期望,下级则一般持怀疑观望的态度;这时,如果选择一些关系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作出正确的、客观的分析、解决方案和处理手法,工作可望从此打开局面,如果是一个比较年轻、资历较浅的管理者,不妨采取迁回的的策略,因为一开始就在内部大抓整顿,即使取得了较大的成效,所谓“三把火”效应。但是,在这同时,一种不服气的,涉及切身利益的人(或改变行为模式的人)的不满情绪可能在悄悄地迅速滋长,这将是你今后工作时的“不稳定因素”,也是潜在的“足以导致灭顶之灾的高风险因素”。一旦在上级(老板)支持的热度下降后,如果企业又发生新的问题,或者是有新的摩擦、矛盾或者导火索发生,这时上下夹击,马上形成“内外交困”的局面。假如此时上级(老板)来个釜底抽薪或者管理目标方向“倒戈”;不仅正常的工作就很难继续下去,更会直接导致新任的改革派领导,直接“壮士未行身先死”的遗憾悲惨下场。这种隐藏式的“暗流力量”杀人于无形。如果先做些外部的宣传工作,思想先行,抓思想、促生产,也不失为一个策略。同时完成一些企业急需而且又能给各方面带来利益的的事情,站稳脚跟,取得上级(老板)和部属的支持,让他们觉得你是能办实事的,从而使自己在企业内部树立起一定的影响力,让部属有一个适应“缓冲”“自我改变”的过程,这时,再回过头来一项项地,扎扎实实的抓整顿,效果自然会好一些。这就是抓时机促改革的管理艺术。
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没有十足的百分百的绝对充分授权,如果没有足够的应对改革变化需求的人力资源储备,千万不要想当然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大刀阔斧的抡起板斧看下去。很多时候,改革者的下场多数是悲惨和受伤的。他们不仅面临着流汗又流泪,更面临着“流血”的悲壮。
我在此郑重提醒面临改革的企业老板们——授权要充分,不留余地,斩断后患,老板只留监督权!(别无捷径,只此一条)
管理体系的力量是惊人的是巨大的,个人英雄主义式的孤军作战只会是让“英雄出师未捷身先死”;各自为政、小团伙式的作战只会是互相拆台,只会加速企业的迅速灭亡!企业文化的巨大阻力可以杀死人。曾经有人这么说,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是巨大的,是从内到外的,它会渗透组织成员的每一根毛细血管;与此同时,企业文化的力量杀人是无形的却也是最厉害的,它可以像温水煮青蛙一样。
对于有些企业,又何尝不是如此,企业唯有不断地引进专业人才,通过专业人才的引进,带来一股又一股清新的职业习惯和氛围,新老员工不断地融合和聚合,才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企业性格和企业文化。
有的企业一直留不住外来新员工,留不住新聘人才,永远就是那股旧有的习惯和势力在坚守着岗位不多的“阵地”,就算是有些新鲜空气偶然吹进来,但最后还是被“吹”走了。无数企业的铁的事实和经典案例证明——只有引进力量大或强到足以抵抗或阻止旧有势力的进攻或蔓延,新旧文化才可以和平共处或相互融合共同成长。
企业,也许永远就是在那两种文化中,甚至更多文化的磨合中成长发展进步。任何一方的力量都不能足够强或太弱,否则,就是一边倒。文化的绝对垄断性就会表现得不可一世,企业文化就会杀人于无形中。
在企业管理中,也会经常直接或间接的听到很多负面语言以及很多抱怨,说什么都有,有时真让人哭笑不得。谣言满天飞,唯恐天下不乱的人有的是。更有甚者,居然会有人“组团”向改革者的上级(老板)反映某个人的某个问题,也许一个人这么说,上级(老板)会根本不相信;如果两个人也都这么说,还是不会相信;但如果有五六个人“组团”都这么说,领导就要开始考虑审视是怎么回事了,何况有些企业个别领导(老板)的耳根子那是“相当的软”;如果大家都这么说呢,那他还会坚定原有的立场不变吗?
有的人读了《绝不拖延》(李践著)一书后真正的学到了求真务实的“真经”,真切的感受到了受启发开悟内心的作用,而有的人只是关注了书的最前面的扉页上的一句话:李践1992年白手起家,创办了“风驰传媒”,8年时间企业增长1500倍,培养出115位总经理,产生了56位百万富翁。
就此,就有人开始照本宣科生硬的 “联想套用”到自己企业来对比自己的“收益”,个别元老级的员工总以为昔日与老板甘苦与共、同吃同睡的不易与艰辛,现如今自己不仅没能混到百万富翁的级别,连在大都市购车买房都成了难以实现的泡影。于是抱怨、发泄、不满等“仇富嫉妒恨”的负面复杂纠葛情绪溢于言表。工作中表现出对公司和领导的极大不满,情绪低落到极致,能做好的工作也开始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极个别人员故意找茬和制造问题,一句话,自己没满足也不能让企业好过和舒服。这样的扭曲复杂极其不正常的工作心态,能会把工作做好吗?!
企业管理犹如老师带孩子,企业领导的“家长作风”和对员工(孩子)“溺爱过度”到底危害有多深?也许只有当事者最清楚,诚然也有一些“当事者迷”的领导。员工(孩子)依仗有旗帜、有靠山的上级领导(家长)的提气撑腰,才可以为所欲为、无所事事的软磨硬泡的敷衍工作,面对改革这些人表现的很是无所谓。但是,为什么在领导(老板)的百般呵护万般疼爱之余,还得不到员工(孩子)起码理解和尊重,甚至造成满拧的对上级领导(老板)怀恨入骨的“尴尬局面”?带孩子去幼儿园的家长都知道,当着家长的面老师是不好管教孩子的,不仅如此,孩子总会哭天抹泪的做难受无辜状,弄得老师也束手无策,老师要求家长快些“上班”离开幼儿园,没有家长在的孩子,立刻止住了哭声,笑容慢慢的荡漾在脸上,开心快乐溢于言表,这又是为什么呢?!难道不能给一些管理者敲响警钟吗!?
一句话,管理上没有对错,管理上永远都没有现成的“绝对标准答案”,存在就是硬道理!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所谓某事在天成事在人,企业做梦都希望都要好人,但是遗憾的是这只是的童话世界般的不现实,现实中的企业更多的都是在一种纠结变形制衡中,蹒跚曲折迂回前行,尽管背上背着沉重的厚厚的壳,尽管打掉门牙往自己肚子吞咽,也,绝不说——苦!?
企业管理,难,也不难,关键看怎么想,为何做,怎么做,谁来做,做多久,毅力够吗?
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莫怪他人;
路,就在脚下,看你往哪里走,这关乎不了他人...... |
-
1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