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健康”,很多人第一反应是身体健康状况,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是指全面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高尚,只是在生活习惯和模式中,我们更注重外显的身体健康。在决定身体健康程度因素中,遗传因素占12.5%,体育锻炼12.5%,合理膳食25%,心理健康50%,所以我们要注重心理健康,平衡心理状态,提升内在的幸福感受。 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使我们的大脑越来越发达,更多地陷入理性的思考中:是与非?有没有用?会不会被利用?他人会怎么看?很少有人真正问自己内心:我高兴吗?这是我想要的吗?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呢?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过得没意思、不幸福,好像带着一层层厚重的面具和铠甲,生活在僵化、机械甚至是麻木、冷漠中,慢慢地失去了鲜活的本性,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焦虑、抑郁和冷漠个人和群体,所以很多人在感叹“为什么我们的物质水平提升了,我却越来越不快乐了?”“为什么我们不缺少幸福生活,却缺少幸福的感觉?” 每个人的期望都想过自在有趣充满活力和创造性的生活,那就要和我们纯真的本性在一起!通过心理学要做的,就是引领人们放下面具、扔掉铠甲,在生命的深处相遇和交流,轻松、坦诚而真实,让人拥有好心情和幸福的人生。现在整个社会收入的差距在拉大,工作上的压力,人际关系的死结,住房等生活实际问题,这些都会成为我们个体心理压力的应激源,很容易导致民众的心理失衡。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缓解应激方法之一是转移,或者应激到一定程度自己述说出来,以便让他人了解,获得支持,调整心态,来减缓应激,而生命的质量取决于每天的心态,建立积极心态,常怀知足感恩之心,经常表达感激之情,珍惜拥有,活在当下,平安、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