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198
上士
- 积分
- 2348
- 经验
-
- 点数
-
- 油豆
-
- 荣誉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5-4-16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2 05:56 编辑
爱无言 发表于 2013-10-12 02:41
人人都智力开发超群的话,觉得是很可怕的事情,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都觉得是很可怕的事情。说出来这句话,再看着就觉得这不纯粹荒唐吗,可是在我内心里真的 这么觉得而不知的。我对孩子智力开发真是吓死了,就好像觉得是在改变孩子塑造孩子似的,就好像这就是不让孩子成为自己了。这有多荒唐啊!...
不止美言妈一个指出申爸所做的事情伦理问题。可是,申爸觉得,伦理问题是对申爸所做事情的误解。为啥呢?
那个啥,申爸来澄清一些事情。
这个“开发”,申爸觉得,是不适合于“智力”的。严格意义上来讲,智力不能“开发”,智力只能“建构”。
这么说吧,用宽爸的比拟来说。
“人们在不知道卵子和精子相遇才能生出孩子之前,一直在生孩子。”
我们都知道,要有一个孩子,一定得有一个伟大的妈妈把他生出来。
谁要说“开发”出一个孩子,他的意思是说,不需要爸爸,也不需要妈妈,直接造出一个来。就是现代的克隆干的那种事情。
这当然很可怕。克隆引发的伦理论战,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种可怕。
但是,说“生”出一个孩子,就一点儿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男孩儿女孩儿在恋爱,生殖医院、不孕不育症治疗,甚至百合婚恋网,你都可以看作是为“生”出一个孩子所做的努力。
这些都存在,没有人感觉有什么可奇怪的地方。
谁指着一个笨蛋,说:“你把他的智力开发出来,变成一个聪明人!”
申爸从来没有说,能干成这样的事。
申爸说建构一个人的良好智力,意思是遵循一个人智力发生的自然过程,在关键的时刻给予必需的养料,孩子就自己建构出良好的智力了。
是“生”孩子,“生”个智力良好的孩子;不是克隆人,克隆一个超人。
所以呢,申爸从一开始,就避开了道德困境。
道德伦理方面的约束,从来没有出来困扰过申爸。
从申爸的出发点来讲,也遇不到这些问题。
爱无言 发表于 2013-10-12 02:41
千山月 说“婴儿可能连一岁孩子的逻辑都没有,你让它如何去理解这些外界的限制?” ...
美言妈推荐的帖子里面是这么说的。
其实呢,申爸觉得,这种讨论,同样陷入了米爸引来的观点所陷入的邪恶循环里面去了。
我们的思维不能无中生有。一旦遇到这样的邪恶循环,那就意味着我们思维时所用到的事实有重要的缺陷缺失或不足。需要去现实中把这缺失补足。任何在基本事实缺损的情况下,继续的思考和争论,都不会带来有价值的积极的成果的。
解决引述问题的关键是:去看孩子!到孩子那里去找缺失的基本事实。
添吉添瑞 发表于 2013-10-11 23:38
前段时间一直追这个帖子的,但是我发现自己看多了优秀的大申,回到家再看我家那2个普通的儿子,就开始焦虑了,甚至有一天为了2个家伙不认真听我讲故事的事情,狠狠的发了一次脾气,把所有的书都放起来了。。。...
现在,顺便回答吉瑞妈妈的提出的疑问。
当爸爸妈妈听过大申的真实过程之后,就明白: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能够这样的。还真不是独大申“优秀”。
前边说过,申爸给大申听天书,是怎么个过程。
现在,申爸把完整的过程,仔细地梳理一遍。大家就明白了。
因为《论语》于中华文明如此之重要.....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有好心的爸爸妈妈请帮忙,把链接粘在“评论”里,便于点看,谢!......申爸是不会放过《论语》的。
可是呢,申爸给大申《论语》的方式,和诵经的方式不一样。申爸不认为诵经的方式不好,只是.....于大申,机会成本高了点儿.....
在大申不到四岁的时候,申爸就拿了《论语》,到大申面前去读。那个时候,大申还整天《小喇叭》睡前故事呢,对于那些“之乎者也”,自然不感兴趣。听一耳朵,转身就跑开了。
跑开了就跑开了,申爸并不在意。申爸的解释是:孩子的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到能够接受《论语》的程度。
总有一天会发育到那个程度的,急啥?
为什么这么想呢?这是受了华德福的创始人,史代纳的影响。这个前边也说过了。
既然每个孩子都能够达到以艺术和哲学为代表的人类最高智力水平,大申一定有一天会接受《论语》。
就这么个简单信念。
因为实在没有理论能够预测,到底孩子多大会接受《论语》,所以,申爸就采用了个最笨的法子:去试。
过几个月,想起来了,就拿起《论语》念给大申听。大申不听,就放下,等下次。
在2010年5月9日,申爸试到大申竟然听《论语》了之前.....这件事情,是重大事件,前边申爸说过了....申爸至少已经试了十几次了。
不止是听《论语》.....拿听《论语》作例子,只不过是因为这个事情目的性强,申爸记得清楚罢了
接着说哈。
大申脱离睡前小故事,脱离幼儿画报,开始听的第一个复杂的故事,不是《夏洛的网》,而是《小熊维尼》,米尔恩的原著。不是听的MP3,而是申爸给大申读的。
为了给大申听这本书,申爸试了有半年多。最后,才在四岁多,捕捉到一个机会,读给大申一口气听完了。
大申听完了,申爸才开始给大申找《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等来替代。
大申听《哈利•波特》,也是,先试过一次,不要。后来,听完上述十几个童话故事之后,才开始听的。
至今,申爸还在不停地在大申那里试验。试验什么呢?试验大申接受不同种类型的书。这是一个专门的话题,很重要,容后开一个专题,专门谈。
孩子在神经系统发育的每一个阶段,一定有与这个阶段相匹配的资料。
只给相匹配的资料,多给。越充足越好。
超越孩子发展阶段的资料,不用着急逼着孩子去接受。
你费劲巴拉地让孩子接受超越阶段的资料,孩子接受不好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孩子本应接受的资料,被挤掉了。
机会成本非常之高。一点儿也不划算。
教育孩子的难点,也是关键,就在于它的系统性。
得选一个又长又粘的坡,爸爸妈妈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搓着雪球,逐渐地往大了滚。
最忌讳搓了两天,就觉得另外一个坡更好,雪更多,扔了已经搓起来的小雪球,到那边去重新开始。
换100个雪道,最后也还是手下那个小雪球。
更不要看了某种教育好,不问适合几岁孩子的,回到家就在自己宝宝身上用。孩子反抗,就硬压。没用的。
雪道选好了,切入点找对了,开始耐心地滚雪球。不多久,就会得心应手,雪球嗖嗖地往大了长。
现在,可以扣到米爸那个问题了:但大申那个量,真有必要么?不这么给,会产生显著的不同么?
哪里是申爸刻意逼着大申接受那么大的量的,实在是大申自己要那么大的量的。不给,大申不干啊。
只要你找准了孩子在当前阶段,真正需要的、确实和当前发展相匹配的东西,孩子自己就红了眼,自己拼了命的往小脑袋里塞,谁也拦不住。
如果每一步,都是试出来,孩子确实就需要“这些东西”,不这么给,就不符合孩子智力发展之道了。当然会产生“显著的不同”了。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3-10-12 14:47
申爸这么说,大家肯定都明白了。
除了“给相匹配的资料,多给。越充足越好”略有异议,其他只能说:是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