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社区

搜索
楼主:lhj109 - 

(转贴)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3-25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It's time to say 之检验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30 09:17 编辑

我们面对着孩子,孩子在成长,成长中出现的各种现象,我们会有各种解释,形成各种理论。
这些解释,理论,在自己的脑海里,很容易想得圆:怎么琢磨怎么有道理。
可是,这个时候的“理论”,还只是一个“候选理论”而已。
怎么才能成为理论?第一步,就要进行思想实验。对于别的、同样的孩子的案例....这些案例,已经是明显的事实或者有明确的记载...我的理论是否能够解释?
育儿论坛上,有大量的爸爸妈妈兴奋地分享自己的解释和“理论”。其实呢,绝大多数的“理论”和解释,都经不起这种思想实验:在自己这里说得圆,但是,给一些同样的例子,“理论”就解释不了了。
不过,申爸还是很尊重这些爸爸妈妈们的。
有想法的人,就是英雄。
那些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拿自己的理论来论坛里分享呢?自己知道不就完了么?
创造的快乐。不管理论是否“正确”,只要自己想圆了,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带给创造者巨大的快了,人一快乐了,真快乐了,就有一种冲动,要和别人分享。别人也接受这理论,就更加快乐。
申爸自己有海量的想法,死在了思想实验这个环节上。

第二,思想实验检验过了,还要怎么做?预测。
这理论用在现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可以预测到什么?
这预测,要求爸爸妈妈人为地创造一些条件给孩子,看孩子是否能达到预设的地步。
这就涉及到行动了。
理论本身是一文不值的。除非行动。
理论的价值来自行动。理论可以冲开眼前的混乱和重重迷雾,指导行动,取得成果。

话说,申爸从大申的表现,识别出孩子在七岁半的变化,就是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能做有目的的事情了。
这种能力,竟然是我们所说的“计划”的真正本质。申爸一直想当然地以为,计划的能力是能够想出为了完成一件大事,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子部分,这些子部分的相互依赖关系是怎样的,完成每一件,大约需要多少时间.....然后,把这些子部分有条理地安排在一个日程表里....
这当然也是一种能力,但不是计划的本质能力。
计划的本质能力是按这个日程表,把事情做出来的能力。
怪不得,申爸年轻的时候,老是有很多计划,但一件也完不成。
申爸的计划能力比较弱。

当大申的成长给申爸指明了清晰的事实之后,申爸稍加思索,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预测:大申即将“忘记”幼年时所发生的绝大部分事情,并且,这个“忘记”的时点,就在现在这个时点!
这个结论,实在是骇人听闻:孩子一直都记得的事情,怎么会一夜之间,全都忘了呢?
可是,不管听上去怎么骇人听闻,如果申爸在推理中所用的事实都是坚实的,推理的过程也是正确的话,这件事情就一定会发生。
不管申爸喜不喜欢,乐不乐意,它都将发生。发生这样的事情,其实是好事情。因为,如果不发生这样的事情,将意味着孩子将不会有最起码的创造力。
这就如同1919年,爱因斯坦预测在日全食的时候,一定会发生光线的偏转一样。
申爸仔细地把每一细节,每一个推理环节,想了又想。没有发现任何问题。信心更强了。甚至,笃定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现在,就剩下做了。
要做的事情就是:看大申那里,到底是不是真的发生了这种奇怪至极的现象。
要是这种怪异的现象真的按照申爸预测的时间和方式发生了,那反过来就证明:申爸据以预测的所有假设,都应该是正确的。(申爸反复检查过了,推理过程绝对没有问题。)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弗洛伊德不可能错了,那么...:惊天预测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0 05:07 编辑

那啥,昨天在飞机因北京的雾霾延误了n个小时之后,申爸大申还有小姑娘终于成功地回到了北京。
接着揭谜哈。

“惊天”不是说这个预测本身有多了不起。孩子遗忘这件事情,怕是发生在每一个孩子身上.....也曾发生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是一个孩子不是.....童年的遗忘,大家都“知道”,但是没有谁去特别留意罢了。
但是,很快,我们将看到,这个“遗忘”对人的一生非常非常重要.....它是塑造自我砖石,创造力隐身于其中。

说“惊天”,是针对申爸自己来说的。

既然想到了,事不宜迟....啊,不,应该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大申的这种遗忘既然就在这个时候发生,那么,可能已经发生了、可能已经发生着、可能马上就要发生......不管怎么样,得快。
申爸的想法是:抓两个点。第一个点在遗忘发生之前;第二个点在遗忘发生之后。
也就是说,申爸能在很短的是时间内,明确抓到大申的这种遗忘,那么,类似“1919年日全食”的那种证明就重现了。

去年初春的一个晴朗暖和的下午。
申爸和大申肩并肩,骑着自行车,准备从光明桥南边的护城河的一个缓坡,冲下去。
申爸不动声色地拿出准备好的Nano,按下了录音键。
既然是人工控制的实验,申爸早做好了准备:提什么问题。更重要的,申爸要把问答的过程录音,录下来。Nano可以录音,当录音笔用的。
申爸刚一按下录音,红色的警告就闪烁了起来:电量低!
一股怒火从两肋窜了上来。
申爸真想剁了这狗日的Nano。净在关键的时候掉链子。
气得申爸真想把它扔护城河里去:好不容易用你一次,你竟然没电了!混蛋。
再想想,申爸平抑了怒气。
这个怪不到Nano。谁让申爸自己不充好电的........也难怪,在此之前,准备工作全都围绕着问卷进行的,申爸实在没有精力注意Nano的电的问题。

自行车开始加速,往坡下冲了。
申爸定了定神,整理好思路。
自行车在飞奔。和煦的风迎面吹来,带着淡淡的柳树的花粉味儿,旁边鹅黄的树木闪电般地向后闪去。爷儿两个爽得不行。
冲出了100来米,车速自然缓慢了下来。
“大申,爸爸问你一个问题,行么?”申爸问。
大申:“什么问题?”
申爸:“你知道天线宝宝吗?”
“知道啊。”大申疑惑地随口答道。
“那....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申爸盯着大申,赶紧追问。
“看过啊。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又蹦又跳。很好玩儿。”大申很兴奋地回答。
天线宝宝是大申一岁差一天开始看的,大约看了有一年的时间,后来再没看过。
“还行,”申爸心想,“大申还没开始遗忘,这个时点,抓得不错。”
“那....你还记得去西湖玩儿吗?”申爸问。
“西湖边上有鸽子,我买了很多鸽子食,喂鸽子。”大申回答,很渴望的样子。
So Far So Good。
去西湖喂鸽子应该是大申三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还记得。
“你还记得去龙潭湖吗?”申爸小心地问。
“记得啊!”大申拿手指了指旁边。我们就在龙潭湖公园外边的护城河边骑车,和龙潭湖只隔一条马路。“买馒头。先喂鱼,再喂鸽子!”大申兴奋地说。
“你想再去龙潭湖喂鸽子吗?咱们骑上坡,”申爸拿手指了指前边的缓坡,“一拐弯,就到龙潭湖西门儿了。”
大申说:“不想去了。那都是小豆儿玩的东西。”
大申已经以大孩子自居,玩儿“小豆儿”玩儿的东西,很掉身价。
这些事情,都发生在大申四岁到五岁的时候。

“那.....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读的《战争与和平》吗?”
“记得啊,别祖霍夫.....怎么了?”大申开始警觉起来。这些奇怪的问题,大申觉得不对劲儿。
“没什么,就是随便问问。”申爸赶紧加以掩饰。
《战争与和平》是两年前读的,当时,大申已经快6岁了。

看来,大申对于以前典型时间点上发生的事情,都还记得。
看来吧,这个时间点抓得还是蛮及时的。尽管没录下音来,小有遗憾,总体上,还不错。
前边儿,申爸说“就在这个时间点上”,不过是个比拟的说法而已。大脑中发生的事情,一般不会恰是一个点的。如果恰如申爸指所预期,遗忘发生在两三个月之内,在人生的时间尺度上看起来,不过是“一个一点”而已。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旧房翻新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申爸不能老和大申提天线宝宝啊、龙潭湖啊、战争与和平啊之类的话题。要不,申爸提起本身,在大申那里就是一种提醒,会干扰“正常的”遗忘过程。老提老提,戏法儿就不灵了。
申爸决定,过上两个月,再回到大申那里去试一下。
这两个月期间,这些话题,申爸绝口不提。

在去年的八月份.....就在大申涌现出强悍的阅读能力之前....申爸决定收网,试试捞不捞得上鱼来。
一个凉快的傍晚.....具体哪一天忘了,得去查录音......爷儿两个又去河边捞鱼。捞鱼,这是大申最喜欢的活儿。一路上,大申小鸟一样地飞着,嘁嘁喳喳,不停地说;水银一样,不停地动。高兴。
申爸准备好了,决定检验大神遗忘了没有。

申爸一边把扔到河里的网箱拉线往栏杆上系,一边按下Nano的录音键。这回申爸没忘了给Nano充电。头两天,电就已经充好了。
大申那边也正在系另一个网箱的线。远处立交桥上车水马龙,对面河岸上遛狗的阿姨牵着贵宾犬,慢悠悠地踱着步子,远处有几个人在河里游泳。安详,恬淡而快乐,一起都很自然,没有任何异常的情况。
申爸装得很自然顺口地问:“大申,你知道天线宝宝吗?”可眼睛紧紧地盯着大申,想看大申的反应。
大申眼睛看着线,顺口回答:“当然知道啦。”
“那....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申爸更加紧张了,不错眼珠儿地盯着大申看。
大申像是被这问题刺了一下,不自主地,系着线的手停了下来,抬起头,疑惑地看着申爸,皱起眉头,很努力地在想。
就这样,爷儿俩对视了有两三秒钟的时间。
大申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抿起嘴唇,轻轻地说:“不记得了。”
一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事情,恰如申爸所预测的那样,发生了。
大申的遗忘,就在过去的两个多月内发生的。
这和前边提到的,我们遇到初中同学,想不起名字的情况一样,大申知道天线宝宝,知道自己和这个天线宝宝有关系....可就是,想不起来具体是怎么个关系 了.....关系密切,知道自己知道,可就是想不起具体是怎么回事了。这是我们都曾感受过的感觉。这种感觉很特别,所以,这感觉一经触发,我们的意识马上 给予特别的关注.....申爸一提起“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在大申的头脑里激活了的感觉,就是这种感觉。
所以,大申才皱眉抿嘴精力集中,努力地想。

大申一下子沉静下来了,若有所思。
爷儿两个系好了网箱,走到河边的石墩墩上坐下。
申爸决定继续:“你知道西湖吗?”申爸小心地问。大申还在皱着眉,应该是在想天线宝宝。
大申轻轻地点点头。
“那.....你还记得你去过西湖吗?”申爸赶紧接着问。
大申抬眼看着申爸,眉头拧得更紧了。努力想了一两秒钟,轻轻地叹口气:“不记得了。”
“啊?你不记得西湖了?喂鸽子,买鸽子食....那个卖鸽子食的老爷爷......”
大申一边听,眉头一边锁得更紧。努力啊,想啊!
孩子有点儿可怜。
想了半天,大申还是轻轻地摇摇头:“想不起来了。”
大申不说“不记得了”,而是说“想不起来了”。
这两个说法,明显是不一样的。
三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申爸不管大申可不可怜,继续问:“你还记得龙潭湖喂鸽子吗?”
大申轻轻地摇摇头。
四五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大申忘了,不记得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申爸忽然感觉有点儿冷。孩子这么个忘记法儿,怕不是把所有的事情都忘了吧!这有点儿可怕。尽管申爸预见到会忘,可这么个忘法儿,也让申爸不寒而栗。
早期的忘了,还能接受。可不要把最近几年的事儿,也都忘了啊。
申爸期望着,下面的问题得到肯定的回答。
“爸爸晚上给你讲故事,对吧?”申爸有些急切了。
大申使劲儿点点头。
“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讲的《战争与和平》吗?”申爸问。
申爸有些急不可耐了,恨不得上去扒住大申的小嘴巴,千万别说出“不记得”。
哪壶不开提哪壶。大申坚定地摇摇头,清晰的三个字吐了出来:“不记得”。

这回,轮到申爸不吱声了。
孩子六岁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也忘了。
这才刚过了两年啊。
哎!

爷儿两个呆呆地坐在石墩墩上,呆呆地想。各想各的,谁也不说话。
就这么着,过了好长好长时间。
把图书馆翻了个底儿朝天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0 06:07 编辑

哦....这孩子把所有的所有,一切的一切,一股脑,都扔进潜意识里面去了.....数百小时的有声故事,每天申爸给读的天书,这些,自然都不在话下。就连孩子曾经津津乐道,花了很长的时间做的事情,像天线宝宝、喂鸽子这些事情,孩子也一股脑地扔了。
消失了。没有了。不见了。

有一天,申爸忽然想到,这种遗忘,大申不应该是个案。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有这个问题。
既然是所有的孩子都有的现象.....如此大规模的“遗忘”......心理学应该有记录。
对!去心理学书中找。

申爸呆的环境吧,尽管高档金碧辉煌的,可是文化的沙漠。身边除了些庸俗的商务书,谈什么执行行动之类,最多,也就是给加西亚送信,谁动了奶酪什么的。学术专著,那得跑出去若干公里,才能找到。学术论文就更甭想了。
申爸很焦急,想找心理学书去印证,就特意跑道首都图书馆。凡是写着“普通心理学”还有“发展心理学”的书,申爸重点照顾。站在书架旁边,一本纸砖一本纸砖,仔细地翻。
那个啥,没翻到。
这个翻吧,倒是给了申爸一个机会,总体浏览一下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书。
申爸觉得,这两个领域,书都差不多。讲讲皮亚杰,批评一下;从经验主义一直讲到认知学派......大家的主要内容,都差不多。倒是有一些有自己观点的书,一看封面,都是些经典。

申爸不死心。第二天,到国图,继续翻。
别说,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给申爸翻着了。
在一本《发展心理学》的书里,有一个专题,专门讲这个事情。
嘿嘿,不错。就这本书: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阳阳妈2010 发表于 2013-10-9 13:46
另外,申爸,你为什么推荐的是《蓝精灵》?而不是其他动画片?有什么门道不? ...


先说简单容易说明白的问题。
至于说动画片为什么是蓝精灵,这个问题相对容易说一些。
大申需要一条又长又黏的斜坡,这就决定了所有的好莱坞大片中的动画片全部要排除在外。
动画大片被排除,倒不止是这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大片对情绪的刺激太强烈。如果给多了,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
当然,动画片要是英文的。
申爸找来巨多的动画片,有蓝精灵、柳林风声、忍者神龟.....应该有七八种。
最后,选中的就是这个蓝精灵。
主要的考量有几点:第一,内容很健康;第二,长。有430集,全播一遍要105个小时;第三,这个片子的画面很和缓,人物的动作不快。
没有更好的选择,就这个了。
既然大申已经“遗忘”了,就不存在“提醒”破坏“自然的遗忘过程”这个问题了。去年接下来的几个月里,申爸努力回忆大申成长过程中曾经发生的事情,拿来问大申记不记得。
绝大多数“不记得”。
但是,肯定有一些个案,大申回答说“记得”,也能回忆起当时的具体情节。
但是具体是些什么事情,怎么回事,申爸现在回忆不起来了。
这个“记得”淹没在大量的“不记得”里面,根本没有引起申爸的注意。
可是,有一个现象,倒是引起了申爸的注意:大申对这个游戏,并不反感。很多时候,申爸提完了问题,大申就安静下来,皱着眉,努力的思索。就像前边描述过的,在河边发生的那样。
渐渐地,申爸对这个游戏失去了兴趣,不再和大申玩“记不记得”的游戏了。

因为要写这个帖子,申爸又来了兴致,要在大申那里再玩玩“记不记得”的游戏了。

10月7日夜。西安机场。
申爸申妈和大申在登机口排着队,准备登机回北京。

申爸问大申:“你知道天线宝宝吗?”
大申玩得兴致正高:“知道!”
“你还记得你看过天线宝宝吗?”申爸问。
大申一刻都没有迟疑:“不太记得了。”
“那你到底记得自己看过没有?”申爸追问。
“当然看过。我不太想得起来了。”大申很干脆地回答。
申爸继续问:“你记得爸爸给你讲《战争与和平》吗?”
“记不清了。”大申回答得清楚明白。
“那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讲过什么书?”
“《战争与和平》、《可怕的科学》,还有,还有《论语》......还有好多。记不清了。”
“那....你记得《论语》里面说什么了吗?”申爸又问。
“不记得了,”大申愉快地回答,“哎呀,你老问我记不记得,干嘛?”大申开始不耐烦了。
“就是随便问问,不行么?”申爸试图掩饰。
“不行!你什么目的?快说!”大申并不买账。
“!@@#$%^^%$$##%^^^”
申爸不想告诉大申什么目的,一顿胡搅蛮缠,总算是把这个问题给糊弄过去,大申不再追问了。

大申的记忆又回来了!
这个,申爸真没料到。
这回美言妈不笑出声了。

申爸详细描写了三次和大申的对话。请回头仔细琢磨一下这三段文字,再接着往下看。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语言这个东西,是很苍白无力的。如果你在现场,你就可以明显感受到大申在三次对话中,哪里有明显的不同。可惜,除了申爸,没有别人在现场。申爸也只好用语言来描摹。

大家注意大申的用词。在第一次对话中,大申如果记得,就直接去说:
“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天线宝宝又蹦又跳”;
“西湖边上有鸽子,我买了很多鸽子食,喂鸽子。”
“买馒头。先喂鱼,再喂鸽子!”
“.....别祖霍夫.....”
这些,都是在申爸提出问题之后,首先涌现在大申脑海中事情,大申张嘴就把印象最深的事情,直接说出来了。
当申爸给出一个主题之后,大申就在记忆中,把当时的情景拉到了当下,然后,用语言直接描述出“当下”最有特点的侧面;

第二次,当申爸问大申“‘知道’某事吗”的时候,大申说“知道”,但是,问“‘记得这件事’吗”的时候,大申说“不记得”;

第三次,当申爸问大申“‘知道’某事吗”的时候,大申说“知道”,但是,问“‘记得这件事’吗”的时候,大申的用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出现了这样的说法:
“不太记得了。”
“我不太想得起来了。”
“记不清了。”
三天之前,大申已经不能在记忆中把当时的情景拉到当下了。隔了一层。大申在隔着的这一层中,抽取出感受,把感受化成语言,回答申爸。大申的回答基于一种抽象,是对抽象出来的感受的描述。

孩子在第一次对话到最后一次对话的这一年多的时间里,给自己所有的记忆,加上了“索引”!
当申爸问知不知道一件已经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大申的头脑先在“索引”中去找,找到了,就说知道。申爸追问细节的时候......找到了索引....... 相当于我们到图书馆,查到了书目和架位号.......小脑袋再到索引所指示的地方去取具体的记忆。有时候取到了,孩子就明确地说出来,比如:
“《战争与和平》、《可怕的科学》,还有,还有《论语》......”
索引里面有,可是取不到具体的东西......就像找到书架的位置,但那里是空的......孩子就回答“不太记得了”......或者到了书架那里,一套书,缺了好些,只剩下不全的几本,孩子就说“还有好多。记不清了。”
大申小脑袋的这种处理机制,是第一次谈话的时候,完全不具备的。

第二次记录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留下了一个记录,记录孩子的头脑在建“索引”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
这个记录很重要,就如同找到了一块长着翅膀带着羽毛的爬行动物化石一样重要。

现在,让我们来解读第二次谈话。
解读之前,先要让申爸说清楚:申爸是怎么预测出,大申一定会产生遗忘,并且“就在那个时间点上产生遗忘”的。
说实话,申爸对任何训练方式....Doman也好、两岁识字也好、背经也好.....都不拒斥。
首先,这些为我们所知道的方法,都应该是有效的方法。否则,谁会投资投精力把它宣传到你我都知道的程度呢;
其次,这些有效的方法,在大申这里也会有效。那些方法,应该针对孩子的普遍能力开发的,只要是孩子,就应该有效;
最后呢,所有的方法,都有阶段性。在那个阶段,效果应该显著。过了期了,效果就很小很小了。

PS.
这个PS最气人:申爸自己对这些方法,一概不采纳。
PPS.
“申爸,做人得厚道”.....嗯,确实,所有这些方法里面,有一个申爸挺看重的,那就是逻辑狗。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3-10-10 01:49
申爸智力的定义,按米爸的理解,至少有两点:一、有行动的动力,人(孩子)自我有学习、寻求解决方案的强烈动力;二、有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智力+情感=一切。

让申爸来解释,米爸关注的这两点,“智力”怎么成为其基础的。
行动的动力最好解释。
申爸说7.5的转折,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孩子能按照观念的要求来主动地行动。
在这座楼开始的简短扯淡完了之后,申爸就开始直切主题。
从第17楼开始,就开始说这件事情。到第33楼,这个观点通过一个精心的实验,得到了完整的证实。
人的行动是要靠头脑指挥的。头脑透过7.5岁形成的这种能力,有意识地指挥自己行动。
但大脑怎么具体选择做什么动作、采取什么行动呢?或者说,大脑指挥行动的依据是什么呢?
观念和目标。
观念涌现自“概念”,“概念”来自大量词汇的涌现....其实是大量词汇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式的涌现....这个前边说过,一时找不到了。肯定说过。

解释米爸的第二点。“能力”这个东西,其实本质上就是“主观愿望”。不信,大家查查《现代汉语词典》。主观愿望,刚才已经说了。不过,申爸理解,米爸提出的“能力”,还应该包含技能、技巧,Know How的成分。
良好的智力确保孩子能够产生强烈的内部动机。有了内部动机,他当然就会去做。只不过,“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孩子先做简单的,包含单一技巧的事情,慢慢地扩展,发展出处理更复杂事物的能力。
需要时间,这个当然。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3-10-10 01:49
很多人说的,孩子自己没想法,就是没这个动力,而这些孩子知识、能力方面很可能不弱。 ...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米爸引来的是流行的说法。

孩子没想法,就没动力;没动力,就更没想法.....这是个邪恶的循环,掉进去,就再也爬不出来了。
其实,“没想法”和“没动力”是一回事.....在本质上来说........如此说法,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能力”这个词,申爸刚才说了.........诶,劝大家真的得好好细儿,动手查查《现代汉语词典》,看看“能力”到底是不是“主观动机”,这辞典电子版有的是,网上找起来很容易........
“知识”和信息是不一样的东西。只有“溶化”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的信息,才叫知识。如果头脑中某个方面的“知识体系”本来就很弱,甚至没有,那 这些人说的,不过是些“信息”而已。图书馆里全部都是信息,满架满架,一层楼一层楼的,全是,这些东西,不“溶化”到一个人的头脑里,有用么?没用。

这个流行的说法,不过是在同义重复,一些没有任何积极价值的抱怨罢了。
从最积极的意义上看,这样的说法,也不过是说孩子能够复述出很多信息,掌握了做某些事情的技巧和方法而已。
技巧和方法不重要。动机,或者米爸说的“动力”,这才重要。那话儿是怎么说的来的:要是不想做,总能找到借口;要是想做,总能找到方法。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3-10-10 13:23
嗯?
不对啊,我觉得汪丁丁的这个说法(且不说是否百分百可信,以我对汪的了解,其人做学问是认真的,可 ...


首先,米爸,汪丁丁的这个模型,肯定是不适合于智力建构期的孩子用的。在智力建构期,所谓逻辑、道德、语言这三个方面,都是无稽之谈。
孩子只有词汇和模仿,还谈不上真正的表达复杂意义的语言。孩子偶尔会说一些很复杂深刻的话,似乎在使用“语言”能力,不过,这是表象,这种情形,不过是孩 子头脑的偶然涌现现象而已。当然,孩子会模仿大人说一些很“懂事”的话,但这话后面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就像前边的两种不同“这是一些文字”。
情感是在任何阶段都可以发展的,这一点,那幅图中是正确的。

其次,让我们退回到原点。我们都知道,如果不理解,就谈不上掌握。
可是,这个理解,怎么理解呢?
申爸在爱坛的时候,曾经“理解”过一轮,结果也没理解出什么东西来。
后来,穆蕊妈妈又撞上了这个问题,申爸又理解了一轮。有进展,但不大。
理解“理解”是什么,关键是要理解“理解”的定义是什么。
在这个词汇上,《现代汉语词典》帮不上什么忙。
得用《辞海》。
《辞海》是这么解释“理解”词条的:
应用已有知识揭露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认识新事物的过程。
既然“理解”一件事情,必须用到“已有知识”,那么,我们就可以向前推:
我们都有“理解”这种心理过程......不只是我们,连大申都表现出强劲的理解能力。现在教大申,那真是一种享受,那种“得天下之英才一教之乐”式的享 受......那么,之前的大申呢?在申爸刚给大申读天书的时候,尽管大申偶尔会冒出一些极具洞察力的话,可很明显,那时的大申,还谈不上“理解”。
反正,这么往前推,总会有第一次“理解”的时候。
那么,这个时候,“已有的知识”是怎么来的呢?
靠直接感知这个世界形成的知识。

是的。
申爸曾经就是这么想的。
所有坚持让孩子在自由的环境里,一直感知生活的学说流派,都是这么想的。
但这只是走到中途的一个环节而已。
还远不是全部。关键的东西,根本还没碰到呢!

让申爸产生怀疑事件是:大申有一天,表现出对抽象名词的内涵的深刻把握。
抽象的名词,比如“团结”“崇高”“卑鄙”.....这些词汇,我们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可是,谁要是不服气,请明确地阐述一下,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就难住了几乎所有的人。
明确说出这些词的内涵,属于那种“我一直以为我知道,直到有人来问我”的问题。
这就是说,这些词汇的内涵,不是有人教我们,我们才会的。我们是自己学会的,并且是在自己没有意识的情况下面,学会的。
那到底是怎么学会的呢?

让我们来假设: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是聋子。很不幸的孩子。
十聋九哑,他也不会说话。
这样的孩子,感知、看、运动,都没有问题。但是,这样的孩子,即便是长大了,他对这些抽象名词的理解仍会有极大的障碍。
选择那些在13岁以后才学会手语的孩子做研究对象......13岁之前学会手语的不行,特别是五岁之前学会手语的孩子,对于这些词汇的理解,比照参照组,会低一些,但基本会正常.....考察这些人对于抽象名词的理解程度,一定是很低的。
这是申爸做出的预测。这个实验,实验心理学是完全可以做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3-31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申爸敢断定:结果一定如此。

为什么?
这些不幸的聋孩子缺少了靠词汇建构其未来用于理解的“基础知识”。
大申是怎么理解到这些抽象名词的内涵的?靠听。“团结”在大申听到的有意义的语境中出现几次,大申就自己建构出了其内涵。

现在,距离事情的真相,只有一步之遥了。
让申爸喘口气。
不过呢,申爸发完贴就改主意了。
可以先说几句不关物理和统计方面的事儿。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啊,对了。申爸得发一些“高级”话题。这个高级,不是说这些话题里面说的道理,有多高贵,非我等所能理解。而是说,这些话题里面说的道理,还没有被通俗化。它需要读者头脑中有某些学科方面比较深的建构基础,才能被“提示”出来,感受得到。
一说到某些学科的深厚功底,那就不是咱们大家都办得到的事儿了。
这个麻烦,真麻烦。
不过,麻烦也得干,就像咱弄孩子一样。

其实这个道理吧,是这样的:凡深刻的,必都是浅显的。
在传播方面,唯一的问题是,把这道理第一次揭示出来的那个人,他头脑中的图式,别人是不是也有。
那个什么呢,每个伟大的文明吧,在它的早期,都曾经出现一些集大成者,比如孔子、老子、柏拉图、穆罕默德、耶稣这些人。你去看这些人的书吧,你会觉得,诶,他也没说什么啊。他们说的,不过都是些常识而已么。
他们呢,生得早,就沾便宜了。他把我们每个人头脑中都有的图式所需的“提示”都说了。这些当然都是有道理的啦。所以么,他们的著作,都成了经典.....当然,要是他们有著作的话....

后边的人呢?再怎么智慧,生晚了,没用。普遍图式的提示都早已经给人说完了。所以,根本不可能再出现那些文明范式的缔造者了。
8知道爸爸妈妈们留意过没有,那些无聊的电视剧,都有一段爱情在里面。当然,不无聊的电视剧,也有一段爱情在里面了。唐宗宋祖,武则大帝,康熙乾隆,甄媛 慈禧,莫不如此;就连《西游记》,也弄段唐僧都被迷得“心儿摇摇,意儿飘飘,何必西天万里遥”的情节出来。连和尚都不放过。
这个电视剧呢,娱乐为上。
娱乐不是坏事。
可是,这个世界上,娱乐多了去了。比如说,攀岩是娱乐吧,登山也是,打扑克、斗蟋蟀、捧票儿、飙车、下棋、钓鱼、提笼架鸟、秋日围猎........多不胜数。
这些娱乐没成为每部电视剧都表现的主题,唯独爱情成为了。
为啥?
因为每个成年人,头脑里都有爱情的图式。别的主题,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有喜欢那项娱乐的人头脑里才有。当你拍出一部电视剧,拍的时候,真不知道会具体去娱乐谁,那么,最保险的手段是什么呢?当然,就是“娱乐所有人”。
就因为所有人(成人)头脑里都有爱情的图式,造成了电视剧都会弄段爱情在里面。变成了行规了,没爱情元素,拍了,也没人给播。

上边儿,都是些图式的例子。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第一个“高级”话题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4 08:11 编辑

这些“高级”话题吧,其实,它要揭示的道理本身,说穿了,并不高深。
之所以称它们“高级”,不过是因为人类还没有找到通俗浅显地阐释它们的方法。
所以呢,这些话题需要一些学科领域的背景知识,作为建构基础,进而理解它们。

这些标着“高级”的帖子,如果爸爸妈妈们读不懂,没关系,直接跳过去,无视它们好了。没有多大关系。

先说湿件。
申爸这里所说的“湿件”,不过是借用了鲁迪•卢克(Rudy Rucker)创造的这个词汇而已,和它原本的涵义,有很大的相关,但也有不同。

咱们都知道硬件.....键盘、液晶显示屏、光驱、USB接口.....这些是看得见的;内存、CPU、电路板、整流器、硬盘.....这些是封在电脑的壳子里面,看不见的。
也知道软件,很多人都会编写软件,我们也知道哪些东西是软件:电脑提示你,某个程序要更新,我们知道,有新的软件要往电脑上装;买来的电子游戏光盘,上面有软件;要用微信聊天,就要装微信在手机上,这也是软件;我们在回帖子,是运行着李网的某种软件......
尽管我们都知道那些东西是软件,可是,至今为止,也没有人能说清楚,到底什么是软件。这个和硬件不一样。

不管说不说清楚软件是什么,但是,有一个观念,是大家都十分清楚的:软件可以随意增加,可以随意修改,可以随意删除,能够随意增删改的性质,其实就是“软”的意思的来源。
硬件就不行:你买了电脑,就是你的这台电脑,你不能随意增删改你买来的电脑的什么东西。你可以一直用着,直到报废淘汰。
在这个属性上,硬件和软件是明显不同的。

硬件是供软件运行的平台,软件是在硬件中运行的程序。这有点儿像戏台于戏剧。戏台......长安大戏院.....搭好了,就是搭好了,舞台尺寸、灯光、座位什么的,就一次性定好了。搭好了之后,可以在这戏台上唱任何一出戏。唱什么都行。
这个我们都知道,也认可。

可是呢,在座的什么人都有。一定有电脑高手。他认真了。
什么事情,怕就怕“认真”二字。
他说:“不对啊,申爸,你不能这么忽悠人。”
申爸:“怎么?”
他说:“硬件也不是不能随意增删改的。我的电脑,我把卡子松开,就可以把CD-ROM拆下来,换上DVD-ROM。同样,我也能再换上可刻录DVD光驱。 这不就是能够改吗?我电脑的内置整流器坏了,我找一个大功率的外界电源,直接连到主板的供电电路上,把原配的整流器废掉,这不就是删吗?我在主板插槽上加 上图形加速卡,就能玩儿3D游戏了,这不就是增吗?”
他这么说,申爸只能点头。
“至于“随意”,你可以想象,你有一个巨大的硬件库,里面各种主板、电源、扩展卡,应有尽有,随手可得。那我改起我的电脑来,不就“随意”了么?况且,里面的伺服电路,BIOS里面的程序,如果我要改,我都能改呀?如果我高兴,我连总线都能扩充!”他继续得意地说。
他这么说,申爸只能由衷地点头。
“那你说,你这么定义硬件和软件,对吗?硬件和软件真的有区别吗?”他来将申爸军。

可是申爸呢?因为刚刚发现了“硬件”与“软件”的区别,正得意着呢,哪里肯承认自己不对。正辩论间,另一个人插口了。
别看这人年轻,可是老聪明了,学校学的课程掌握得非常好,考试考得好自然不在话下,他确实掌握了一门课里讲授内容的精髓,明白了背后蕴含的原理。
他刚考完《信号与系统》这门难考的试,心里正轻松,走在路上,碰上了申爸和电脑高手聊天儿,就停下来听。
话说,年轻人用的是郑君里的书作教材。那书老牛了,把道理讲得清清楚楚,他也掌握得明明白白。
“你的电脑,从系统的角度看来,不过是一个复杂的网络而已。”年轻人插口说。
这个申爸同意。申爸不动声色,静静地听着。看他要干嘛。
年轻人继续说:“给这个复杂网络加电.....就是开机.....不过相当于给这个网络一个无穷高的脉冲输入。我们都知道,无穷高脉冲中所含有的频谱是无 限丰富的,在频域中相当于一根平行于x轴的平行线。无穷频谱经过这个网络的滤波,其输出就是你在屏幕上看到的东西。这么看没问题吧?”
信号与系统当年申爸在北大也学了一点点。尽管当时不懂事,胡混,学得不怎么好,可明白这个,还是不在话下的。
申爸点点头。
“那你们讨论什么呢?从系统的角度看来,你换硬件也好,”年轻人指指电脑高手,“你换软件也好,”再指指申爸,“都不过是改变整个网络的一部分而已。哪里有什么硬件,又有什么软件呢?硬件就是软件,软件就是硬件嘛。”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申爸被两大高手逼没了退路,进了死角。就老老实实投降认输......申爸才不像某爸那样,逼没了退路,还嘴硬,“我大致理解你的意思了,可是.....”
于是,申爸就想了:这个这个,没什么硬件,也没什么软件,只有网络.....没什么硬件,也没什么软件,只有网络,那也就是说,硬件就是软件,软件就是硬件。那有没有一种“湿件”,从“湿件”的角度看来,硬件就是软件,软件就是硬件呢?
申爸想啊想啊,忽然有一天,申爸想明白了:“有啊!怎么没有。大脑就是一个湿件么!”

那么,湿件是怎么运行的呢?接下来,就不是什么“高级”话题了,下面单开一贴,另外说。

写这种不能为所有人都懂的东西,申爸怎么老感觉偷了东西后那种莫名的不安呢?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4 08:04 编辑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晋)陶渊明《饮酒•其五》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时候,你有么?
每个人都会有,多一些,少一点儿罢了。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3-10-14 14:01
就是说,一个人,基础条件(智力方面)都差不离的人呢,经过几年的时间,今后一生会发展成怎么样,就基本定了,非常确定。

这个,不吓出人一身冷汗么!

米爸脑子里,也一直认为孩子小时候是重要的,但是呢,也一直下意识地,觉得,俺家娃娃,就这么长,到了上学,长大,总没问题的么。但是呢,现在看到的情况 是,n多在这里或者其他网站发言的爸爸妈妈,大多在现有教育体制里冲杀出来的,是或大或小的学霸,对于孩子读书啊,智力啊,都非常的自信。但真的有不少学 霸们的后代,没“继承”爸妈的优良传统,出了问题。所以呢,这个问题啊,真的得提前好好重视。
...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哎呀妈呀,米爸终于想通了。
米爸吓出一身冷汗的时候,米米的年龄还要小于当初申爸冷汗时大申的年龄呢。况且,有大申前边蹚雷,米爸大可把冷汗收了。

那啥,当初吧,申爸的为啥吓出冷汗,怎么说也说不明白。米爸这一说就明白了。这个米爸强,超赞!

话说,某爸还是不肯无条件投降。这次,句型变了,变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句型,申爸学不来。
等申爸好好儿琢磨琢磨,非挖个巨大深坑,让某爸“咣当”一下掉进去,然后摔得头昏脑涨眼冒金星儿之际,就把实话招了:“投降投降,无条件投降!这回,连倒戈都不是,真的投降。”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4 15:17 编辑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3-10-14 14:26
现代教育的发展,起码超过百年,对其中重要的东西,米爸不相信居然没人深入关注、论及。 ...


阳光底下没有新鲜事儿。
其中重要的那点儿东西,又不是什么难于上青天的事儿,怎么没有前人发现呢?
有的。
不过啊.....
那都是些往事,有的很悲壮,有的很悲凉,有的很凄惨.....真的很凄惨......哎,不说也罢。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图式:一个半高级不高级的话题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5 05:24 编辑

图式,schema。这个术语,是皮亚杰第一次引入到发展心理学里面来的。

皮亚杰真的很有智慧,引入了这样一个概念,让他后边的理论有了一个可靠的,绝不动摇的基石。
这块基石一旦奠基,就不会动摇.....就如同一个人孩提是通过自己的动作引入的头脑中的图式一样,这些图式将成为孩子一生的思维的基石。此后,词汇也 好、概念也好、观念也好、空间能力也好、数学能力也好,这些建筑物尽管高耸入云霄,可是,不管它们长得多高,多雄伟,它们都是搭建在这块卑微的基石上面 的。我们都知道,由一个人的亲身动作引入头脑的东西,那是绝对不会错的。这就是稳固.....它是绝对稳固的东西。后来的人,可以继续挖掘这块基石的细微 结构,以获得更深的洞见,寻找更大的启发。但是,不管怎么挖掘,都是在这石块里面的动作,于这石块的基石地位,毫无影响。

抽象出“图式”的概念,其实是基于一个很直觉的考虑。
试想:不管在哪里,什么时候,孩子们都能认出妈妈的面孔。这件事情,让我们很自然地想到,在孩子的头脑中的什么地方,一定存储着妈妈的面孔。我们要记住一 个名字,这个名字肯定存储在我们头脑里面,即便存储的方式我们并不清楚,可是,“存储”这件事情,一定是有的。上述这些“存储”的过程,是一些心理过程。 皮亚杰推测,这些过程实实在在地对应着某种生理上的变化。
皮亚杰毕竟是二十世纪中期的任务,自然科学发展的瓶颈约束着他:他无法继续推测,那变化,底是什么样的生理变化。
就如同我们可以不知道刻DVD具体引起了DVD盘面上产生了什么变化,才让信息记录到DVD盘上,但这并影响我们刻DVD传递大文件一样,皮亚杰也可以不管“具体是什么生理物理变化”,仍然可以用图式来解释人类的心理发展。
于皮亚杰,图式变成了一个黑盒子。不用管盒子里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只要看黑盒子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性质,就行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因为没有搞清楚图式的具体机制,图式变成了一个令人非常困惑的概念:妈妈的脸孔,对应着一个图式;一个词,也对应着一个图式,这还好理解,因为它们是静止 的,或者更干脆地说,是“死的”;可一个概念,它怎么也会对应着一个图式?概念似乎就不那么“死”,但你硬说它是“死”的,也勉勉强强;可是,为什么一段 思维,也对应着一个图式呢?思维,这可是完完全全“活”的东西啊!
还有呢!我们的精神和自我也是图式吗?如果是,这个概念又有什么用?什么都是,就什么都不是;如果不是,图式的概念用到哪里为止?

以皮亚杰的江湖地位,他当时要面对的,是这个世界上最精锐的头脑。上述这些破绽,根本逃不出他们敏锐的眼睛。终其一生,皮亚杰都在为丰富图式的概念而努 力。到了后期,他甚至把图式的写法,从schema改成了schama。这其实是重新引进了一个新的术语,以避免原来schema所产生的混乱。
但schama也没改变什么。甚至,理解了皮亚杰这个新术语的内涵的人,也不多。
自然科学不给力。是时代限制了皮亚杰的天才。

不止一次,申爸去抓头脑中模模糊糊的感觉,抓累了,实在是累了。疲惫中,自己坐在那里,呆呆地想:这个皮亚杰,他为什么不就晚出生个二十年?要这样,以他 的天才,配上那二十年自然科学的发展,申爸笃定他能找到完整的人类智力发展过程,开发出一整套完善其发展的可操作的方法。这该多美啊!申爸只要直接拿过来 用就是了,不必自己在这里想破脑壳。
可惜,皮亚杰,他没有。他在1980年就死了。
这个美梦还没开始做就破碎了。

申爸没了指望,只好努力晃晃疲惫的脑袋,集中精力,自己继续想。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7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To美言妈妈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30 06:56 编辑

送给美言妈妈一本书,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818846.html


上述各种,是申爸看了美言妈妈昨晚的评论之后,特意加进来的。
美言和大申,都是9岁。大申大一点点,也就是几个月吧,我感觉。
现在,我们在美言和大申那里,遇到的一个教育问题就是.....很现实的问题.....:上述的方法,如何教给孩子?

解释一下:
上述的方法,就是所说的“科学的方法”。它源自古希腊,由弗拉西斯•培根加以完善。一般,我们说科学有两个源头,一个是思辨的源头,一个实验的源头,就是指这。
科学这个东西,不只是一些广为人知事实和结论。在更本质的意义上,是上述的这种方法论。
假设、思辨、预测、在实践中验证。

孩子掌握了这个方法论,辅以佛教所擅长的体悟,基本上,在方法论这个层面上,就登峰造极了:一个对物,另一个对人。

申爸现在思考的问题是:
这个方法论,是可教的吗?
如果是,什么时候教给孩子,是最合适的时间?
怎么做awareness?
拿什么来awareness,可以让孩子感受得到?这么宏观的东西....
在什么时候,着手awareness?
真的到了这些到时刻,怎么做?
悠悠蜜 发表于 2013-10-1 16:40
对第3个观点,我是心存疑虑的,知道得越多就越聪明或者说智力状态就越好吗?比如我知道10个国家的国旗,那我就比只知道3个国家国旗甚至完全不认识国旗的人聪明吗? ...


知道得多,有两个维度。好比说,孩子不只知道有国旗,还知道有国歌、国鸟、国花。孩子不只知道三个国家的国旗,更知道七个国家的;不只知道三种国鸟,更知道七个国家的,等等。
另外,聪明这件事情,和孩子知道多少,并不精确相关。
就好像我们说,“孩子越大,年级越高。”这句话一定是对的。五年级的孩子年龄一定比一年级的孩子大。
可是,一方面,在同一年里出生的孩子,都在同一个年级。这时候,指着一个年初出生的孩子说,他比年尾出生的孩子年级高,就不对了;
另一方面,会有特殊情况。孩子跳级,会造成个别高年级的孩子比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

从总体上来说,《朗读手册》上说的是对的:
你读得越多、孩子就知道得越多、知道得越多,他就越聪明。
悠悠蜜 发表于 2013-10-1 17:02
我认为该书提到的研究方法应该是靠谱的。以前也看到过文章论证 男孩智商随母亲,倒是可以和上文对应。

哈,既然智商都是由遗传基因决定了,那我等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出生后还能干啥啊?...


DK丛书上说的是正确的。
但是,并不等于父母不用去积极地教育孩子,等这基因自己发挥作用就好了。
差别来自于对DK丛书上说的科学原理的理解。

孩子从基因带来的,其实是“能够变成聪明人”的潜力,不是一定变成聪明人这个事实。
这就好比一个顶级大厨,他有做出一桌好菜的能力。但是,能力不等于眼前的一桌好席。他还得有厨具、原材料,去做,才能有一桌好席。
孩子出生时,就有了大厨的能力;给孩子好厨具、优质的原材料,孩子去做饭,相当于教育。
大厨的能力加上教育,最终才是一桌好饭:一个聪明的孩子。
青豆雪 发表于 2013-10-2 06:47
小雪四岁半了,三天前,从热心的坛友那得到了《夏洛的网》,给她听了一集
孩子聚精会神的听,那是睡觉前, ...


申爸想,有几点:
第一,和孩子说,你听完了,妈妈再和你讨论。如果孩子告知你她听到的内容,就听着,不做评论。留出空间,让孩子专注地聆听。聆听完了,把音响关掉,再多作讨论;
第二,只要孩子不反对,就可以把音响开着。孩子可以一边做别的事情,一边听故事。两者做得都好;
第三,过一段时间,孩子会要求反复地听的。就让她听这一个故事,听个够。不用着急换故事。
青豆雪 发表于 2013-10-2 06:51
还有,我在pad里面放了一部动画片 《The Magic Key》
小雪一点英语基础都没有,
但她爱看这个,自己会反复 ...

英语动画片的动画部分,吸引了孩子。
但是,孩子在看动画的同时,也学了英语。雪儿妈妈不用刻意去教孩子,让她自己看,就行了。看上两年,基本的英语句子,她自己就都学会了,并且知道是什么意思。
掌握语言是孩子的天赋能力,当初,学习汉语,就不是大人教的。把孩子放在那个环境里,她自己就学会了。

建议用电视放动画片。iPad屏幕小,对小孩子,各方面都不好。放英语动画片的时候,把声音开大,让孩子听清楚。
考虑到学习英语,不建议放汉语的动画片给孩子看。孩子看的动画片,全是英语的。
另外,可以考虑让孩子看英文原版的《蓝精灵》。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回答一位妈妈提出的问题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9-30 06:58 编辑

有一位妈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我有一问题想请教下:孩子现在2岁,自己的东西不许别的小朋友玩,也不愿别的小朋友靠近自己,如果要是侵占了自己领地,就会动手打人,请问这种情况换做您,您会怎么处理?”

直接了当的回答是:不用处理。过几个月,就好了。

我要说的不是这个。
我要说的是:新晋的爸爸妈妈,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道应该把自己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哪里。常见的情形是:放在了完全不该放的地方。
孩子呢,自打一生到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时刻,都有这个时刻正在发展的东西。
把注意力放在“这个时刻”正在发展的东西上,是最妙的。

比如说,这位妈妈提到的现象....什么现象呢?就是孩子的表现完全不符合社会的要求,在社会的交往需要孩子大度、宽容的时候,孩子表现出自私、粗鲁还动用武力。
这位妈妈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可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合适的时间不是在2岁,甚至6岁之前都不是合适的时间。当孩子上小学之后,是很好的引入期,用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孩子,在学校和小伙伴交往,做么做。
在孩子7岁之后,可以给孩子讲道理了,为什么这么做。
也就是说:在孩子入学之后,是这个方面的问题的“正在发展的东西”。在8岁的时候,是教导孩子的合适时机。

假如,这位妈妈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社会交往方面,来教导孩子......这是什么结果都不会得到的,枉费了时间和精力.....孩子在2岁的时候,是音乐、节拍、节奏发展的敏感期。
把时间和精力挪一些,放在和孩子一起听音乐,踩着音乐的节拍蹦蹦跳跳......几年之后,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出现在孩子身上。
妈妈的问题和孩子的问题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3 03:36 编辑
清爽茶香 发表于 2013-10-9 23:30
只是,我理解的是申爸不是不感冒,只是没有写出来。这个这个,这个帖子一股强大的男性的理性思维。 ...


现在呢,大伙儿有了“图式”这个工具。
那啥,先用这个工具,解决一个烦得申爸要死的问题。
这问题解决了,断了念想的麻麻们,就不再来烦申爸了。

话说,优优妈提出的这个问题。

生了孩子之后的妈妈是一个神奇的物种。
当初,大申妈没怀孕的时候,跟申爸说得很清楚:“我就负责生。生下来,你养!”
这个....这个申爸只能忍气吞声,接受任何不平等条约。咋的呢?申妈说了:“你有本事,你自己生啊?”
申爸可没那本事。
申爸又想要大申吧,又不能“自己生”。你说咋办?没办法,面对具有自然垄断地位的申妈,就得接受所有的霸王条款。
然后吧,申妈怕申爸毁约,不停地提醒:“到时候你自己养啊,我可不管!”
申爸喏喏连声:“是是,自己养,自己养。申爸自己养。申妈只要生出来,就算完成任务。”
这个怀孕那段时间吧,把申爸都折腾稀了。一会儿呢,想吃西瓜,申爸上天入地,好不容易西瓜淘腾回来了,又改梨了。一会儿说不给吃肉,好不容易排骨炖好了, 又说腥。去检查,一会儿这个指标高了,焦虑得要命,过一会儿那个指标又低了,同样焦虑得要死。申妈应该也折腾,难受。比申爸难受,申爸自己安慰自己道。
反正吧,就折腾这些事儿,申妈是不是再提醒条约,申爸没留意。
申爸留意这条约的时候,大申在妈妈的肚肚里都长的很大了。稍不满意,就乱蹬乱踹,搞得妈妈肚肚翻江倒海的。申爸忽然想起了条约,问申妈:“生出来,我养,你不管?”
申妈幽怨地看着肚肚,不吱声了。

大申终于生下来了,申爸高兴得吧,腾着云架着雾的,脚底下都飘起来了。
小家伙静静地躺在小床里,该洗澡了。
申爸烧好了热水,试过水温,冷暖正合适。
自然地,伸手去抱摇篮里的孩子。
申妈本来静静地床上躺着呢,这一下子就坐起来了。肚肚上的伤口还没长好,起急了,拉了伤口,疼的直皱眉。申妈从床上委过来,伸手挡开了申爸的手:“你毛手毛脚的,怎么能给孩子洗澡?去,把水盆儿端过来。”
申爸只好去拿水盆儿,站在旁边伺候着,渴望地看申妈给孩子洗澡。伤口疼,申妈洗两下,换个姿势,再洗。

从此后,申爸就沦为只配干“粗活儿”的人。亲手弄孩子的工作,被申妈垄断着。
申妈早已经把早前的条约,丢到十霄云外去了。
这挺不错,申爸觉得。

十月怀胎,数不尽的牵挂焦虑辛苦痛苦,点点滴滴,时时刻刻,流淌进妈妈们的头脑中,建构起了关于孩子、自己的孩子的图式。这图式是孩子的,但更是妈妈的。

现在吧,你去翻心理学的书,很少有书用图式这个术语。心理空间取而代之。
心理空间这个术语也不错,它带来的内涵,比图式丰富多了。
关于自己的孩子的心理空间一旦在妈妈的脑海里建构起来,所有和孩子相关的思考、推理,就都在这个空间里发生。当然,这个“空间”时间的推移,会不断改进、完善。
妈妈们是透过这个“空间”去看自己的孩子的,或者说,孩子生活在妈妈心中,生活在这个“空间”里。在这个空间里,妈妈和孩子是一体的,不能分开的。妈妈就是孩子孩子就是妈妈,孩子就是妈妈的“我”的一部分。
还有,这个空间是伴随着痛苦建构起来的,这些极端的感受,都是和情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呢,孩子在妈妈的心中,和感情紧紧地纠缠在一起,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话说,问题恰好就出在这里。
幼小的婴儿,必须靠妈妈的这种连心的保护,才能在肉体上成活。这是这空间的卓越贡献。
可问题是,孩子毕竟在物理上,和妈妈分开了。他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了。
在妈妈的图式里,还是一体的。
这个独立的个体和妈妈心理的空间上的不匹配,必然产生很多问题。
可产生的这些问题吧,说穿了,它们都是妈妈的问题;这些问题,它们不是孩子的问题。

你看申爸的楼的标题:“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申爸说的是孩子,不是妈妈。

话说,申爸从来不在育儿论坛别的帖子里发言。什么原因呢?在申爸看来,那些话题,其实是在解决妈妈的问题。不是解决孩子的问题。
申爸当然认同,妈妈的问题也是问题,也需要解决。
故,那些帖子极有价值极有价值。
可是,妈妈这个物种,对申爸来讲,比孩子复杂多了。实在是令人头大的生物......太复杂了,太神秘了.....申爸搞不定。真搞不定。
申爸搞不定,妈妈的问题就留在孩子教育的版块里面的别的话题里面吧。由这方面的高手去解决。

申爸还是专注在解决孩子的问题上为好。
要不,大家都一股脑地跑去解决妈妈的问题,剩下孩子丢在那里没人管,如何是好啊。
阳阳妈和优优妈都是聪明的妈妈,把申爸这里引起的“妈妈的问题”单独开贴,去那里讨论妈妈的问题,留申爸在这儿专门讨论孩子的问题。

尽管如此,从解决“孩子的问题”的角度,孩子的情感就不重要了吗?
当然不是。

在申爸“冷冰冰”的理性思维里面,孩子的情感问题,解决的敏感期,还在未来。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3: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2 05:56 编辑
爱无言 发表于 2013-10-12 02:41
人人都智力开发超群的话,觉得是很可怕的事情,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都觉得是很可怕的事情。说出来这句话,再看着就觉得这不纯粹荒唐吗,可是在我内心里真的 这么觉得而不知的。我对孩子智力开发真是吓死了,就好像觉得是在改变孩子塑造孩子似的,就好像这就是不让孩子成为自己了。这有多荒唐啊!...


不止美言妈一个指出申爸所做的事情伦理问题。可是,申爸觉得,伦理问题是对申爸所做事情的误解。为啥呢?

那个啥,申爸来澄清一些事情。
这个“开发”,申爸觉得,是不适合于“智力”的。严格意义上来讲,智力不能“开发”,智力只能“建构”。
这么说吧,用宽爸的比拟来说。
“人们在不知道卵子和精子相遇才能生出孩子之前,一直在生孩子。”
我们都知道,要有一个孩子,一定得有一个伟大的妈妈把他生出来。
谁要说“开发”出一个孩子,他的意思是说,不需要爸爸,也不需要妈妈,直接造出一个来。就是现代的克隆干的那种事情。
这当然很可怕。克隆引发的伦理论战,已经清楚地证明了这种可怕。
但是,说“生”出一个孩子,就一点儿也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男孩儿女孩儿在恋爱,生殖医院、不孕不育症治疗,甚至百合婚恋网,你都可以看作是为“生”出一个孩子所做的努力。
这些都存在,没有人感觉有什么可奇怪的地方。

谁指着一个笨蛋,说:“你把他的智力开发出来,变成一个聪明人!”
申爸从来没有说,能干成这样的事。

申爸说建构一个人的良好智力,意思是遵循一个人智力发生的自然过程,在关键的时刻给予必需的养料,孩子就自己建构出良好的智力了。
是“生”孩子,“生”个智力良好的孩子;不是克隆人,克隆一个超人。

所以呢,申爸从一开始,就避开了道德困境。
道德伦理方面的约束,从来没有出来困扰过申爸。
从申爸的出发点来讲,也遇不到这些问题。
爱无言 发表于 2013-10-12 02:41
千山月 说“婴儿可能连一岁孩子的逻辑都没有,你让它如何去理解这些外界的限制?” ...


美言妈推荐的帖子里面是这么说的。
其实呢,申爸觉得,这种讨论,同样陷入了米爸引来的观点所陷入的邪恶循环里面去了。

我们的思维不能无中生有。一旦遇到这样的邪恶循环,那就意味着我们思维时所用到的事实有重要的缺陷缺失或不足。需要去现实中把这缺失补足。任何在基本事实缺损的情况下,继续的思考和争论,都不会带来有价值的积极的成果的。

解决引述问题的关键是:去看孩子!到孩子那里去找缺失的基本事实。
添吉添瑞 发表于 2013-10-11 23:38
前段时间一直追这个帖子的,但是我发现自己看多了优秀的大申,回到家再看我家那2个普通的儿子,就开始焦虑了,甚至有一天为了2个家伙不认真听我讲故事的事情,狠狠的发了一次脾气,把所有的书都放起来了。。。...


现在,顺便回答吉瑞妈妈的提出的疑问。
当爸爸妈妈听过大申的真实过程之后,就明白:其实,每个孩子都是能够这样的。还真不是独大申“优秀”。
前边说过,申爸给大申听天书,是怎么个过程。
现在,申爸把完整的过程,仔细地梳理一遍。大家就明白了。
因为《论语》于中华文明如此之重要.....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有好心的爸爸妈妈请帮忙,把链接粘在“评论”里,便于点看,谢!......申爸是不会放过《论语》的。
可是呢,申爸给大申《论语》的方式,和诵经的方式不一样。申爸不认为诵经的方式不好,只是.....于大申,机会成本高了点儿.....
在大申不到四岁的时候,申爸就拿了《论语》,到大申面前去读。那个时候,大申还整天《小喇叭》睡前故事呢,对于那些“之乎者也”,自然不感兴趣。听一耳朵,转身就跑开了。
跑开了就跑开了,申爸并不在意。申爸的解释是:孩子的神经系统还没发育到能够接受《论语》的程度。
总有一天会发育到那个程度的,急啥?
为什么这么想呢?这是受了华德福的创始人,史代纳的影响。这个前边也说过了。
既然每个孩子都能够达到以艺术和哲学为代表的人类最高智力水平,大申一定有一天会接受《论语》。
就这么个简单信念。
因为实在没有理论能够预测,到底孩子多大会接受《论语》,所以,申爸就采用了个最笨的法子:去试。
过几个月,想起来了,就拿起《论语》念给大申听。大申不听,就放下,等下次。
在2010年5月9日,申爸试到大申竟然听《论语》了之前.....这件事情,是重大事件,前边申爸说过了....申爸至少已经试了十几次了。

不止是听《论语》.....拿听《论语》作例子,只不过是因为这个事情目的性强,申爸记得清楚罢了
接着说哈。

大申脱离睡前小故事,脱离幼儿画报,开始听的第一个复杂的故事,不是《夏洛的网》,而是《小熊维尼》,米尔恩的原著。不是听的MP3,而是申爸给大申读的。
为了给大申听这本书,申爸试了有半年多。最后,才在四岁多,捕捉到一个机会,读给大申一口气听完了。
大申听完了,申爸才开始给大申找《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等来替代。
大申听《哈利•波特》,也是,先试过一次,不要。后来,听完上述十几个童话故事之后,才开始听的。

至今,申爸还在不停地在大申那里试验。试验什么呢?试验大申接受不同种类型的书。这是一个专门的话题,很重要,容后开一个专题,专门谈。

孩子在神经系统发育的每一个阶段,一定有与这个阶段相匹配的资料。
只给相匹配的资料,多给。越充足越好。
超越孩子发展阶段的资料,不用着急逼着孩子去接受。
你费劲巴拉地让孩子接受超越阶段的资料,孩子接受不好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孩子本应接受的资料,被挤掉了。

机会成本非常之高。一点儿也不划算。

教育孩子的难点,也是关键,就在于它的系统性。
得选一个又长又粘的坡,爸爸妈妈静下心来,一点一点地搓着雪球,逐渐地往大了滚。
最忌讳搓了两天,就觉得另外一个坡更好,雪更多,扔了已经搓起来的小雪球,到那边去重新开始。
换100个雪道,最后也还是手下那个小雪球。

更不要看了某种教育好,不问适合几岁孩子的,回到家就在自己宝宝身上用。孩子反抗,就硬压。没用的。
雪道选好了,切入点找对了,开始耐心地滚雪球。不多久,就会得心应手,雪球嗖嗖地往大了长。
现在,可以扣到米爸那个问题了:但大申那个量,真有必要么?不这么给,会产生显著的不同么?

哪里是申爸刻意逼着大申接受那么大的量的,实在是大申自己要那么大的量的。不给,大申不干啊。
只要你找准了孩子在当前阶段,真正需要的、确实和当前发展相匹配的东西,孩子自己就红了眼,自己拼了命的往小脑袋里塞,谁也拦不住。
如果每一步,都是试出来,孩子确实就需要“这些东西”,不这么给,就不符合孩子智力发展之道了。当然会产生“显著的不同”了。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3-10-12 14:47
申爸这么说,大家肯定都明白了。
除了“给相匹配的资料,多给。越充足越好”略有异议,其他只能说:是的 ...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米爸好眼力!
听天书确实重要......这个玩意儿,是申爸拼了老命要在大申那里保留下来的习惯。
它的重要性,申爸想,不在于以前听的那些东西。那些东西,确实有其重要性,可是,每天听天书,时间毕竟很短,只有二三十分钟,最长,也不过四五十分钟,这点时间,和大申动辄几个小时的聆听比起来,实在寒酸。
它的重要性来自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是现在。
现在,申爸利用大申听天书的习惯,给大申读《论语》。这个时候,和第一次听天书可不一样了。大申已经开始明白其中的涵蕴,开始和申爸讨论,哪里赞同,哪里不屑一顾,哪里不赞同,还举例来反驳。
“非智力因素”的很多方面,是需要和长辈交流,互动,讨论的。这和以前智力的建构不一样。

申爸推测,以申爸当时的力度,和爱坛里十几位爸爸妈妈的眼力,不会不在自己的孩子那里加力于天书的。
可惜,还没有成功的案例出来。
这就让申爸推测:天书不是自然之道上必经的一段......曾经申爸的设想相反......它可能是和申爸前此做的什么事情有关系。
申爸反复地想,只能和两件事有关:
第一、申爸给大申做亲子阅读,并且,从不鼓励在亲子阅读的时候,大申和申爸讨论;
第二、在大申听天书之前, 已经听完十几个长篇童话故事,特别是,听完了整部《哈利•波特》。

因为申爸没有孩子可以试验,所以,只能是推测,得不到验证。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3-10-12 14:47
给相匹配的资料,多给。越充足越好 ...


还有一点,当孩子的口味已经升级了的时候,千万不要留恋已经读过的东西,要马上升级,把昨天还喜欢的东西,彻底撤掉。
大申听长篇童话,申爸就再也不给大申睡前小故事了;大申听成人小说,申爸就再也不给大申长篇童话了;当大申读完了《哈利•波特》,申爸一个小时之后,就把 《哈利•波特》拿走,换上新的书。当大申听英语故事,申爸就不给大申汉语故事了。一旦申爸观察到大申开始看英文版《丁丁历险记》,就马上把中文版的全都收 起来了.......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3-10-12 15:13
第一条,很多爸爸妈妈都做到了。米米的书,已经千儿八百了吧,而且,都是我们读了。 ...


想起来了,可能还有一点:给大申做亲子阅读的书,在天书之前,就是《可怕的科学》。这个书,对于五岁的孩子来说,还是“难”了一些。《可怕的科学》讲了有半年。期间,申爸试过,给大申别的书,大申确实不要。《可怕的科学》因为好玩儿,大申还接受。
这种测试应该做得不多.........直到试到《论语》,发现大申接受天书。
这么个过程。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3-10-12 15:13
天书啊,天书,抑或,申爸的那个天书,对大申来说,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天书。大申,踮起脚尖,能够着点。这样,就说得通了么。
...

嗯,似乎,应该。

大申的“天书敏感期”.....无心跑哪儿去了,这名儿是她给起的。无心的理解力,那刚刚地,老牛了。要是无心在,就好了,申爸有的人磨牙了.....这 没人磨牙,拌嘴,申爸老寂寞了......嗯,定定神。大申的天书敏感期,是申爸撞上的。这事情太震撼了,撞得申爸晕头转向,到现在,还觉得不是真的。
要是米爸能人为模拟出天书敏感期,那老牛了。米爸可不是撞上的了。

关于天书,它的发生,会不会是这样:
第一,大申确实是听词汇的。大申听完了《哈利•波特》......从开始听复杂童话到听完哈利,经过了半年时间......大申头脑处理词汇的能力,达到了一生中的最高峰。恰在那个时候,天书进来了,相当于踩在能力的最高点上。比较容易进入。
在听词汇,吸收词汇这个角度上,大申是完全“理解”了天书的。尽管,在语义文意思想情感等方面,大申的理解付之阙如,但仍应该算是“理解”。大申只要兴致勃勃地听,就一定有某种形式的“理解”,否则,孩子根本不可能听。
第二,申爸的《可怕的科学》对于大申来讲,其实就是天书。只不过,那本书很屁很滑稽很好玩。本是这些特征吸引了大申。加上正好撞上了“最高点”,顺势,大申就听上天书了。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3-10-12 15:13
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的天书 ...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这个申爸可以负责任有底气地说,那时候,大申在语义文意思想情感方面,真的完全不“理解”。
这是通过和现在比较,得出的结论。这结论靠谱。
现在,申爸给大申读《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中的论语部分,大申的反应,才是“理解”的表现。

当然,那时候,理不理解也没关系。大申反正是听词汇,也不是听别的什么东西。天书也是由词汇构成的么。听了,也没坏处。

申爸实在是可怜:手边只有一个大申,完全没有办法做对照比较。要是再有一个9岁的孩子,申爸就可以比较两个孩子现在对《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中的论语部分,看能够理解《论语》,到底是大申特有的能力,还是都有的能力。

另外,顺便哈,推荐《中华文化基础教材》。中华书局,新出的。
赞,大赞!超赞!极赞!这本书。
米米爸爸 发表于 2013-10-12 17:45
无心忙乎科学群和中医,米爸真佩服,能够把科学和中医这两个思维完全不同,混不搭的东西,拧到一块儿。 ...


这个科学和中医的话题好。申爸写累了,休息休息,找个轻松的花边儿话题,黏黏牙。
这个话题不错。嗯,说说这个吧。

其实呢,在申爸的脑袋里,科学也好,中医也好,西医也好,自打开始,就是些没啥矛盾的东西,一直共处,挺和谐的。
比如说吧,中医,西医。申爸要是嗓子干痒,咳。这个,老难受了。这个吧,申爸不去医院检查都知道,一准儿是上呼吸道感染。这个上呼吸道感染呢,要是按照西 医的方法治疗,标准就阿奇霉素,三天,复诊。没啥别的处方。一个疗程肯定不中,复诊之后,再开三天口服阿奇。六天过后,基本也就痊愈了。不过,这六天,真 遭罪。咳也把人咳个半死。
遇到这事情,申爸才不去医院,外边买一瓶金喉健,晚上睡觉前照着嗓子眼只一喷。第二天早上,就不痒了,跟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只有看到床头放着的金喉健瓶子,才想起来:昨晚上嗓子又痒了一次。
这个大申得了轻度肺炎,一化验,结果是支原体感染。这个时候,申爸才不去找中医开方子熬药,固本清源,慢慢调理什么的呢......也许中医不是这样啊,姑且这么说,以充分证明申爸对中医的不懂......花上210块,买两针罗氏芬,打两天,一准痊愈。
要是拉肚子呢,申爸不管是吃坏了还是怎么,只要是肚子不舒服,就数三粒正露丸,找口水咕噜下肚,什么不舒服,保证全好。

申爸这么说的意思是,从实用的角度看,申爸从不管什么医.......正露丸是日医......只要好使,管用,就拿来用。申爸不会因为信奉西医,而在嗓 子干养的时候去吃阿奇霉素,治疗时间长不说,一个星期的头孢吃进去,把消化道中的益生菌也都杀了,会引发一系列后续的不舒服;也不会因为信奉中医,在罗氏 芬最起效,两天治愈的情况下,去慢慢熬中药。尽管益生菌也都倒霉了,可是这个肺炎严重起来,可不是玩儿的,益生菌倒霉就倒霉吧。管不了那么多了,先保住 命,益生菌回头再说;日医藏医苗医什么医,只要他的药有特效,就拿来用了。

这是种“不问原则的庸俗的实用主义”。有坚定信念的各种其他主义者心里会鄙夷地这么想。
可是,它这个事情吧,你要是啃到根子上,跟进问一个问题:你的那些原则,还有那些理论,发明来是为了干啥用的呢?
其他主义者一时语塞:跟你说话真郁闷,这也成为问题?
这怎么就不能成为问题?
这不但能成为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十分重要。
让我们来看各种医。现如今,能够让我们的听到名字的“医”,那都是经过时间的长期的筛选,遗留下来的精品。无数的“医”早已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无声无息地去了。
能留存下来的精品呢,它都得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遇到一个病人,它得有一套诊疗的方式。或者说,一套配套的理论吧。
需要特别特别留意的是,他这套理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个天才医生,睡一觉,醒了就全想出来的。它是无数代医生,在自己治病的过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
这些理论呢,你从他的来源就可以看清楚:他发明出来,是为了治病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6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好了,回到刚才那个让人郁闷的问题。
如果你问一个人,这个问题。他说他没想过,进而,他承认,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然后呢,会有两种答案。分成两种人。
第一种人,像刚才申爸分析的那样,其答案也是那样。好了,现在。既然理论都是为了治病而来的,那么,能治好病就根子啦。你管它什么医的药,能解决根子的问题,就是好药,对不?对。
那.......不问原则的庸俗的实用主义,其实就是最高明的主义;

第二种人,他不承认他的理论是为了治病的........这个这个这个.......说起来,好像很可笑。这怎么会不承认呢?你在这里看得清楚,那是因为申爸在这里是这么说的.....哦,是用这种阐述过程说的。
可实际的生活里,相当多的人确实都不承认。
这种人,就没法子了。
别跟他谈论这个什么医的问题就是了。

还有第三种人。这“三种人”最可怕。他的特点是,根本不承认刚才提的那个问题是一个问题。
这种人呢,离他远远儿的最好。要是他得逞了,他不但会把自己毁掉,也会把你给毁掉。
那些满嘴胡诌什么中华文明是拯救西方世界的良药,未来世界,必是我东方文明大行其道的世界,让我们团结起来,拯救西方机械思维方式对世界的毒害,这些人,就是三种人。
满嘴放屁。
申爸倒不是在说“中华文明”“东方文明”不好。中华文明的基本原则点是什么?你去看《周易》,第十五卦是什么?谦卦。他这个东西,张嘴就违反最基本的“中华文明”的基本原则,那不是臭气,还会是什么呢?

这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的。但真实的情况是:事情远没这么简单。

PS.
这贴儿写完,隔天,申爸就看到了西蒙•库柏写在金融时报里的话:“20年后,我们或许会看到遥远国家的示威者焚烧中国国旗,或是全球各地的恐怖分子将目标对准中国。”
任由民族主义者像现在这样去折腾、鄙陋弱智的抗日丑剧大行其道的话,西蒙的话,真会应验的。可能到不了20年,中国的驻外使馆就会成为恐怖分子袭击的首要目标。

西蒙•库柏,《西方的太阳下山了》,FT中文网,2013年10月14日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52892?page=1
ttll 发表于 2013-10-13 09:28
请问《夏洛的网》听的是中文版还是英文版?你是怎么处理中文阅读和英文阅读的,有什么原则要掌握,还是随 ...

哎....我本来想,把孩子成长过程中,主要的Milestone给后来的爸爸妈妈们讲清楚,让大家对孩子的成长,有一个总体上的认识。
这个总体上的认识呢,很重要。有了这个认识,就可以知道,什么时候,去做什么事情。某一种事情,该在孩子多大的时候去做。

作为一个“过来人”,回头看小孩子的爸爸妈妈们.......其实呢,大家做的事情,本身都对。问题只有两个:
第一个,在不合适的时候做。
第二个,做的力度是不对的。

申爸举个例子。拿孩子阅读做例子吧。
在孩子没有自主阅读之前,每个爸爸妈妈都着急。可是呢,你很少看到那些自己的孩子已经自主阅读的家长,回过头来,指导还不会阅读的孩子的爸爸妈妈,怎么教孩子阅读。
一般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都开始大量自主阅读了。
不要忘了,那些孩子的家长之中,当初很多也曾和你一样,焦心地教孩子认字,阅读的。
可是,一旦他们取得了经验之后,为什么不回过头来,指导后来的爸爸妈妈,如何教孩子阅读呢?
原因很简单:这个,根本不需要教。
一旦家长走到了那一步,他马上明白了这一点。
根本没必要做的事情,当然不需要教别人了。

可是,后来的爸爸妈妈,除非你给他展示出孩子一直到三四年级自主阅读之前的所有细节,他还是要焦虑自己孩子的看书识字,自主阅读。

回到刚才那两个问题上。
这两个问题,不止是你们的问题......你们的孩子还小,远没有大申大.....也是申爸的问题。申爸面对今天的大申,往前看,面临的问题,和你们一样:我现在该抓大申的什么?我想抓的一些事情,都应该在什么时候做呢?

申爸试图给大家“成长地图”.......可是,申爸自己也需要“成长地图”。

在以前,对于儿童的成长,因为没有抓住主要的关键,这“成长地图”很难描绘出来.....因为大家确实不知道该描绘什么。现在,关键问题找到了,描绘这个地图成为可能。

可是啊......这个事情......这根本就不是申爸一个人能做到的事情......他太复杂,牵涉到的时间跨度太大。申爸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