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
- 29198
上士
- 积分
- 2348
- 经验
-
- 点数
-
- 油豆
-
- 荣誉
-
- 在线时间
- 小时
- 注册时间
- 2008-11-2
- 最后登录
- 1970-1-1
|
楼主 |
发表于 2015-4-29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说实话,申爸知道书店的经营之道。他们为了销售额利润,肯定把最显著的位置最好的位置留给卖得最好的书。可是吧,在以前,申爸真的没有认真琢磨过那些书。
给大申挑书,竟没琢磨过最畅销的书。为什么呢?
每一本书,都会散发出它特有的独特“气味”。
申爸给大申挑书的时候,不用去仔细琢磨里面的内容。只要闻一闻,觉得气味不对,根本就不去仔细翻看。
这回,申爸仔细看了。
申爸得找出来,申爸觉得“气味”不对的根源是什么。
当一个人,站在童书书架前,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去审视那些书的时候,真相很明显。
虚假!
申爸不是说虚构。说穿了,所有的文字,都来自作者的心理空间。在这个意义上,文字心理空间的真实写照,但不是真实世界的真实写照。
流行的玩意儿,你仔细品味,很多,其作者是虚伪的。他为了写那书,伪装了一个心理空间。换句话说吧,他写的东西,他自己都不信。攒书的目的就一个:钱。申爸把这类书称为A类书。
不都是这样的。确实有很多书,作者是真诚的。至少,不看现实生活中其人....申爸确实也看不到.....单从作品本身来讲,嗅不出任何矫饰的味道。申爸把这类书称为B类书。
A类肯定是虚假的。书跟作者的心理空间和真实世界,一个个去比,全是假的。
B类是可接受的。B类倡导美好的心灵、关爱、爱护、美、善良。这些主题是没有问题的。可就是......现实生活中,申爸怎么说也长到四十多岁了 吧.....怎么一个书里主人公那样的人都遇不到?不但遇不到,连影儿都看不着。可这个世界就不美好了吗?申爸觉得挺美好的,因为这些美德,都散布到有各 种缺点、恶习的人身上去了。就因为有缺点有恶习,美德才珍贵。真实的世界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
举几个众所周知的例子。中国古典劝孝的故事,什么王朗卧冰啊,割肉饲虎啊什么东西的。我们读起来,总觉得怪怪的。炮制这些故事的作者,我们可以揣测,他的出发点是好的、用意也是好的。他编了这故事,他真的相信是真的,尽管有点儿迂。
可是,不管怎么说吧,我们后人读起来,总觉得怪,不真实。
还有孟母三迁。你想想,就因为你邻家是卖肉的,对孩子影响不好,你就把自己的房子卖了,折腾到另一个地方,没折腾对,又折腾。并且又折腾了两次。这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吗?
怪不得。
把孩子都包裹在这样的读物里面,那孩子的精神世界还不离地,就怪了。
B类的读物呢,不是不能给孩子。适当少给一些,让孩子在观念上有一个启蒙,很重要。
可是,量大了,给多了,就会引发意想不到的问题:孩子在头脑中建构了一个完全虚空的精神世界。
本来是想给孩子美好的品格,结果却得到了一个虚空心理空间。这事情,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在群里,竟有人宣称:自己已经给孩子看了3000本绘本。搞得一些妈妈,嗫喏地说,我们不行,现在看了还不到1500本。看一下家长的昵称,发现孩子才6岁。
天哪!3000本啊。要是他说的是真的,一天读一本,也要读上八年的时间。一天读两本,也得整整读上四年多。天天读,不间断地读,每天读两本,持续整整四年......
你可以体会体会,这力度该有多大。
更糟糕的是,当我们考虑到,5-7岁,孩子自主阅读绘本的年龄,正好是建构一个孩子要用一辈子的心理空间的关键年龄,这问题就严重了。
严重的问题会引起严重的后果。
当孩子带着自己建构起来的心理空间,走入青春期,自己试着融入社会,他就悲哀地发现,现实的世界,和他的玫瑰色的世界,完全不类。他的虚幻的世界给出的美 好观念,指导自己所做的善行,一露头,就被“冷冰冰”的现实所扼杀,毫不留情。孩子受到的打击该有多大!从这个角度看,那23万部小说里写的恶人都那么 恶,残酷,冷血,那么变态,就一点儿不奇怪了。
这时候,孩子的头脑面对的“平衡”压力有多大啊:原来白的,现在黑,原来左的,现在右.......我们不能责怪那么多孩子沉迷到网络的虚拟空间里面去,“可恶”的现实世界实在找不到安慰和共鸣。
孩子从自己建构起来的美好的心理空间看出去,这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丑恶。
最可怜的是孩子。你设身处地地想想,在他们试图独立,试图进入社会的时候,他们的处境有多悲惨。
而造成这结果,这一切的出发点,原本是善良的,爱的,好的。
那....这和动物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那啥,接着写哈。写完。
这和动物有什么相关呢?
你想啊,这个事情。那些精心编出来的故事,假的不得了。你要是安任何一个人的名字上去,这种假就特别突兀,一眼就看出来了。为了避免这个问题,作者们就把主人公换成小兔小鹿小猪小刺猬。这些童话人物,就不会唤起爸爸妈妈们对真假的注意。
所以申爸说要留意动物主人公的童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