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社区

搜索
楼主:lhj109 - 

(转贴)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这压路机,180吨的,开过来,任何沟坎都别想逃。
申爸只要有一点点儿破绽,总定会给米爸准准儿地逮住。
遇着了米爸,真是没法子可想。

这事情吧,申爸也迷迷惑惑的。确实如此。要说,给了孩子词汇,孩子可以涌现出观念,说得过去。可是呢,你怎么就知道,孩子会涌现出正向的观念?
以前吧,申爸有很多时候,模模糊糊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可惜,没抓住。抓不住。
米爸厉害吧,他厉害在,能把问题清晰地明确地陈述出来。

问对了问题,就等于解决了一半。
米爸负责上一半,申爸负责下一半。
上一半米爸最在行,下一半申爸最在行。
咱哥儿俩分工合作,所向无敌。

咳!咳咳!
申爸清清嗓子,准备回答米爸的问题。

话说,菁爸的义理。
义理是打哪儿来的?
这也是个问题?这怎么就不能是个问题。
我们说观念。观念是从概念涌现出来的。可义理呢?
义理不是从概念涌现出来的。
从概念,确实会涌现出什么东西.....和义理有关的.....可是吧,你仔细体会一下,涌现出来的,不是义理本身,而是对义理的认识。
义理永远是躲在模糊黑暗的世界里的,你永远不可能认清它,把它明确地说出来。
你不相信?
老子说了:“道可道,非常道”。
从老子开始,一直到今天,多少聪明绝顶的人,仔细地考虑过这个“道”,无一例外地得出结论:“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是正确的。
我们可以说“道”,可是,我们说出来的,只是头脑中涌现出来的关于道的认识,关于道的描述。你不管怎么精确地认识一个东西,怎么细致的描述它,可是,都不是这个东西本身。
这就好比说,再精美的细致的旅游宣传册,都不是实景本身。你不能把看宣传册当成去实景旅游。

老子口中的“道”,就是菁爸口中的“义理”。
就是说:道=义理。

道是怎么来的?老子说了,道法自然。
就是说:道=自然。

变量替换,得:义理=自然。

这个等式的意思是说,义理是自然的。它本来就存在在那里,亘古未变的。

至于菁爸的原话,都是些最能引起人们对其背后的义理有所感知的陈述。不是义理本身。
菁爸的那些话,总会有第一个把它们说出来的人。
对于那些人而言,这些话是从他们的头脑中涌现出来的。
这就是那些话本身的来源。

好了。现在,命题:
只要是真的、善的、美的东西,在5-7.5进入到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的观念就是正向的。
只要是假的、恶的、丑的东西,在5-7.5进入到孩子的头脑中,形成的观念就是负向的。

这是由义理决定的。
“自然”。就是这么回事儿。
愉悦的和娱乐的:回答问题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4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1-1 06:01 编辑
RichYaya 发表于 2013-10-31 21:15
谢谢申爸的无私分享,目前儿子6岁9个月,已经差不多快到了你说的7.5岁边缘,想着就直接给他听《三国演义》的评书了,但是这里,你又指出这些都属于娱乐资料,实在是有点晕...


上一次,“愉悦的”和“娱乐的”的这个重要的话题,申爸只开了个头。
这个话题很重要,得写下去。
可是啊,继续写,得有一个核心的思想......这个核心的思想,申爸已经明显感觉到了。它就在那里,绝对没错。可就是抓不住。一伸手,它就溜走了。这些日子,申爸反复想,可怎么也没能抓住这个核心的东西。写不下去。

感谢RichYaya提出的这个诚恳的问题。这个问题启发了申爸:一下子就把核心的关键给逮住了。

首先直接回答RichYaya的问题。
RichYaya翻到上面的帖子,仔细看一下申爸当时的叙述。申爸是这么说的:
“一旦你的孩子获得了聆听复杂有声读物的能力,听四大名著,就是娱乐了。娱乐的事情,孩子都乐意干。到时候,拿这个来给孩子娱乐。孩子毕竟是需要娱乐的。拿四大名著来娱乐,总比看好莱坞大片要强。”

这里的“娱乐”,明显是一种修辞手段,暗喻。
“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海洋。”
街道显然不是海洋。
可是这么说,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并不觉得奇怪。
就因为街道不是海洋,这么说我们才觉得有意思。
RichYaya显然抓住了申爸在这座楼中阐述的问题的关键。孩子只剩9个月就到了关键的转折期,在这个时候,选择什么资料给孩子听,就变得非常敏感。 RichYaya非常紧张这个问题。这种紧张是一个5岁孩子的妈妈所不能体会的。5岁孩子的妈妈,选了一次,选得不好,选错了。有什么关系呢?重选呗,反 正还有的是时间呢。
紧张就让RichYaya非常敏感,提出了这个很重要的问题出来。

严肃地说,如果孩子没有建立起聆听复杂资料的能力(这是申爸给小学生的爸爸妈妈推荐聆听资料时假设的一个前提。各个孩子不同,申爸欢迎爸爸妈妈就自己孩子 的具体情况来讨论)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评书是愉悦孩子的最好资料。这个评书既可以愉悦孩子,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考虑到孩子的发展,它可以为 下一步孩子自主阅读时,启蒙孩子去读《三国演义》原著。到目前为止,申爸还想不到更好的资料推荐。
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评书,值得RichYaya考虑。

申爸的那几句话,不但用了暗喻,顺手,还用了借喻。这就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RichYaya不嘀咕,就不对了。

可什么叫“一旦你的孩子获得了聆听复杂有声读物的能力,听四大名著,就是娱乐了”?申爸当时,为什么这么说?
小精豆 发表于 2013-11-1 08:25
前两天我下了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利用自习课的时间给班上的孩子听,(我们班都是八九岁的孩子,据我的调 ...

大家看到茗峰妈的回馈了吧?
我们的孩子,都还是听的。听《三国演义》也好、《昆虫记》也好、《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也好、睡前故事也好、《论语译注》也好.....这些,不过是程度上的一点点差异。
孩子根本不听、不会听,才是大问题。

爸爸妈妈们的教育都很成功,孩子们都听。
大家先自我得意一下。

听不听的问题解决了,每个爸爸妈妈,得专注于自己的孩子,利用这个便利的条件,让孩子把智力建构得更好,才好。
得意结束,得好好思考,努力行动了。
路还长。
再谈娱乐的和愉悦的
嗯,这个娱乐性阅读和愉悦性阅读,还得再谈。

我们来看,我们读的东西。
这些个读物呢,有很多的形容词来形容它:庸俗的、高雅的、经典的、媚俗的、粗鄙的、精致的、深的、浅的、碎片化的、流行的、通俗的、深奥的.......很多很多。
用这些词来形容的读物中,读哪些是娱乐性阅读,读哪些是愉悦性阅读呢?
这是很令人挠头的问题。
比如说,粗鄙的。粗鄙的东西,就是娱乐的吗?“人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话糙理不糙。读这种东西,你很难说它是娱乐的还是愉悦的。
好莱坞大片,也不都纯娱乐。《肖申克的救赎》,看完了,绝对的愉悦。这片子,即便在好莱坞大片的IMDB排行榜上,也高居榜首。

这些形容词,干别的用的。它们划分出的读物,划分不出娱乐的还是愉悦的。

总体来讲,我们的思维是分成两部分的。一部分的思维,发生在浅表的地方,思维的过程全在可感知的范围里面。另一部分的思维,发生在很深的地方,它是怎么进行的,我们是感知不到的。我们能够感知到的,只是这部分思维的结果。
娱乐性的东西,搅动不了深层的思维部分....或者,深层的部分确实被扰动了,可惜,什么结果都没有。....这个事情,是不是这样,只有天知道。因为我 们感知不到深层的思维过程,只能感知到那思维的结果:没结果,就没感知,至于过程,自己感知不到,没人能说得上自己到底有没有。

这么说的话,已经有的分类中,只有一种,还比较相像:深阅读和浅阅读。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旧房翻新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大申给申爸带来的第一次震动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25 04:03 编辑

在等米爸理思路。
等着也是等着,申爸开始说,“健康心理的建构之路”。
申爸觉得吧,还是美言妈的术语好,正派,准确。就采用美言妈的术语,“心理健康”。

大申在成长过程中,带给老爸很多震动。因为主题的原因,非常多的都没有写过。现在,回忆一下第一次大申带给申爸的震动。
之所以说“震动”不说“震撼”,只是因为,和后来“听天书”“初次自主阅读的高效”比较起来,这震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姑且称之为“震动”。

大申开始加辅食了。

具体时间记不清了。
回想起来,当时大申应该是七个月左右。七坐八爬么,申爸记得当时喂大申辅食的时候,大申可以自己坐着吃。
当时吧,咱不是没经验么。就觉着,什么吃的东西都不安全。看什么都觉得里边有残留农药,DDT什么的。没法子,不买对的,就买贵的。去买亨氏的瓶装辅食。那么一小瓶,50g还是80g,反正很少,小玻璃瓶装的。11块。

大申吃得高兴。
申爸还得意:不愧是国际大公司,做的东西,孩子就是爱吃。

有一次吧,大申吃饱了,剩了一小口,就那么一点点,怎么往大申小嘴里抹,大申都不要。硬塞,就吐出来。
看来,剩下这点儿,得扔了。
申爸忽然好奇:这东西,孩子吃得这么开心,到底什么味儿?
申爸就尝了一口。
接着写哈。

本来吧,那么贵的东西.....一百多块钱一斤呢......并且吧,看到大申吃得真开心。小勺放到嘴里一口,小嘴儿就忙不迭地抿。高兴,吃得真高兴。高 兴得两只小胳膊上上下下,摆来摆去,稚拙欢快得跟小鸟儿似的。申爸不由自主地猜测,这东西肯定很好吃:不甜不咸,正适中。还有淡淡的什么香味儿,鲜香,放 在口里,余韵流长。
申爸满怀期望地放了一点点在嘴里,去品。
马上,申爸就皱眉了。
这什么玩意儿啊,这是。
一点儿咸味儿都没有。你没有咸味儿吧,也就算了。南瓜泥,总得有点甜味吧?也不甜。鲜的感觉呢?就更没影儿了。死唧个奈的,根本品不出丝毫味道。
“呸!”申爸把辅食吐到面巾纸里,扔进了纸篓。
那真的就是泥。纯泥。除了是泥,什么都不是。
你做得不好吃吧,也就算了。可是,那个东西,说它难吃,真一点儿都没有屈着它。

哎呀,孩子竟然吃这个东西。还吃得那么开心。

孩子的世界,和我们成人的世界,竟有这么大的差异。
真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揣测孩子的世界。
这是申爸第一次感受到,要用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你觉得好吃的,他未必觉得好吃。甚或,他觉得不好吃。

既然.....这小东西没有味觉。只要给吃的,就吃得高兴。孩子的高兴只是来自“吃”,不是来自“好吃”。
嘿,这就好办了。申爸就投其所好吧,干嘛花那么多钱呢?
于是,第二天,大申伙食标准急遽下降。从一百多块钱一斤的精致辅食,降为一块多钱一斤的蒸南瓜。哇塞,申爸赚大发了。这一块多钱,够大申吃一星期。
大申可不管钱多钱少,吃蒸南瓜,也一样地高兴,两只小胳膊稚拙欢快地上上下下,摆来摆去。
它那个辅食,就一个南瓜,弄碎了成泥。放在玻璃瓶子里大半年了。它怎么也比不上新鲜的南瓜,现蒸出来的泥好啊。
真是又便宜又好。

天底下,竟有这等好事。
这事儿,给了申爸很大的启发。
明确的观念在申爸头脑里成型了:用孩子认为好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用你感觉好的方式,去对待孩子,又贵又累,孩子感觉未必好。甚至,孩子会感觉不好。何苦呢。
这种观念,后来一直伴随着大申的成长,直到今天。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申爸开始动脑筋了。
申爸和申妈都是北方人。它这个北方吧,没有水。不像你们江浙那边,到处都是水。没有水,鱼就少。申爸和申妈都没有吃鱼的习惯。
可是,申爸老早就注意到,江浙.....湖南湖北浙江江苏那边的人,个个精明强干,聪明。什么原因呢?吃鱼吃的。后来,知道了不饱和脂肪酸,对大脑发育有 好处。鱼里面,特别是鱼脑袋里面,这个东西特别多。说两个湖北人,吃饭。一条鱼端上桌了,一个用筷子按住鱼头,眼睛死死地盯着,对另一个客气:“你来,你 来,你先来。”另一个也客气:“您先来,您先来。”眼睛也盯着鱼头。这个说:“那我就不客气啦!”然后,“咔嚓”,鱼头掰下来,进了自己的盘子。这很可能 是某个促狭鬼生造出来,埋汰聪明的湖北人的。可是,聪明的湖北人喜欢吃鱼头,这是真的。
反正吧,申爸不管上面说的那些是不是都是真的,给大申吃鱼,总是好选择。

你说现在吧,给孩子吃东西,真的吃什么都不放心。三氯氰胺、农药,DDT,激素,什么红.......要多可怕有多可怕。
那就给大申吃纯天然的吧。

申爸盯上了三文鱼头。
这种东西,深水鱼,不能人工养殖。
再没有比它更加“有机”的食品了。

它那个鱼头倍儿大,挪威进口的。不过呢,就是月球进口的,也比那泥便宜。你要买,就得买一个。零的不卖。
一个大鱼头买回来了,申爸把它洗净,放在姥姥熬中药的大砂锅里墩汤。
亨氏是那么大的品牌,科学。它做的辅食,啥味都没有,那一定有它的道理。
所以呢,花椒大料油盐酱醋这些东西,都不能放。学它。

就是白水熬鱼头。
它这个海鱼吧,尽管是冰鲜的,可毕竟不是刚杀的。诶呦,那个腥啊。
你又不能放料酒解腥。感觉更腥了。
申爸从来没有闻到过那么腥的东西。把厨房的门关得紧紧的,窗户打开,抽油烟机打开,申爸进厨房看火的时候,还得捂着鼻子。
你说它咋那么腥。
受不了。
这玩意儿也能吃?

鱼头汤端来了,大申高兴得直摆胳膊。
喝一口,高兴,小胳膊摆得更欢了。
申爸申妈就这么捏着鼻子,一口一口喂大申喝腥鱼汤。

孩子吧,他整个味觉体系还没发育好。他觉不出来腥。并且,申爸推测,腥这个气味,和臭不太一样。臭的东西,意味着腐烂变质,不能吃了。腥呢?应该不是这 样。腥而不臭,意味着食物还是新鲜的,能吃。腥只是一种气味罢了。于申爸,讨厌这种气味,不过是后来形成的。于大申,腥这个气味,一开始就和好喝的三文鱼 头汤联系在一起,说不定,还是一种好气味呢。

不管怎么着,大申在浓重的腥味中,养成了吃鱼的习惯。后来,大申大了,家里买鱼,必须一次买两条,双层的大蒸锅,同时蒸。买一条不行啊,你把鱼摆上桌,等你把饭盛好,碗筷摆好,坐下来,准备吃饭,大申早已经把那条鱼给你吃得只剩下一堆鱼骨头了。大人一口都吃不到。
那个浓重的腥味,给申爸的影响很大。
在以后的岁月里,只要申爸观察到大申确实需要某种东西,申爸下手就很重。再重,也没有那腥味重。
不管在成人看来,申爸的程度如何过分,可是,在申爸这里,申爸不这么考虑问题。申爸考虑问题的角度可不是成人的角度。
从孩子的角度,如果不是大申自己源于内在的真正的需要,大申怎么可能一天听十几个小时的故事?申爸又没逼大申,是他自己打开Nano,自己听的。
申爸对所有这方面的批评,全部置之不理。唯一的回应就是:你去看孩子啊。

在孩子智力发展的某些特定阶段(你现在让大申一天听十几个小时的故事,他才不干呢。这个阶段性很重要。对孩子的教育,时间、阶段是最重要的因素),孩子会本能地疯狂地吸收某些东西。这个时候,要给足。孩子真正需要的东西,环境供给匮乏,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25 13:58 编辑
阳阳妈2010 发表于 2013-10-25 13:03
再次爬完了楼,申爸这楼歪的七倒八歪,我都不知道说啥了,那我就瞎扯扯好了。

自从我妈回去了,我们带阳 ...


其实呢,阳阳妈,你说的这些错过,都是小事情。说急了眼,眼一瞪:错过了又能怎么着!
智力建构的敏感期,错过了,才叫惨。

本来吧,申爸不是在这里第一次阐述这个事情的。因为这个敏感期最重要的时段是在小学一年级,所以呢,申爸就在小学一年级的群里去阐述。本以为孩子在正合适的年龄,做起来又不难,爸爸妈妈们做一做,也就一年多的时间,孩子会受益一辈子。
这想法挺好的。
去年夏天,就是最热的那个时候吧,申爸开始在一个QQ群里阐述。刚开始的时候,也挺费劲的。不过,那里的孩子都大了,申爸说的很多事情,爸爸妈妈们都经历过了。他们已经有了切身感受,申爸说起来,确实容易多了。

申爸觉得吧,一些家长确实隐隐约约明白申爸要说什么了。
明白了,申爸就说不下去了。
原因呢,是那群里的孩子,年龄参差不齐。有好多三四五年级的孩子爸爸妈妈......他们理解起来更容易......哎呀,有几个妈妈,明白是怎么回事 了,真后悔啊,伤心。那撕心裂肺的伤心,沿着电脑线,申爸都能感觉到在眼眶打转的泪水。大孩子的妈妈们一旦明白已经发生了什么,应该发生什么在孩子身上的 时候,那种痛苦,无法言喻。平时大家都是文明人,说话都挺客气的。可是,真的伤到了根儿,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妈妈们的话,酸得啊,没法儿说。申爸也理 解:兢兢业业八九年时间,日日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生怕错过了什么。到头来,最重要的事情给错过了。搁谁,也受不了。

申爸不忍心了。这个事情,它也不赖申爸。大申他就长这么大。大申不长到这个年龄,申爸啥也不知道。他得大申成长经过了,申爸才能观察总结不是。你说吧,本来是小学一年级的群,要都是小学一年级的家长在里面,也没事。大孩子的家长,她就在里面,那怎么办?
申爸想了想,不再去刺激那些大孩子的家长了。要是她们根本就不知道这么回事,就什么事也没有,挺乐呵挺幸福的。何苦无端惹人家一阵伤心,一点补救的法子也没有?

于是,申爸决定针对更小的孩子的家长来说。反正年龄还小着呢,每个都有机会。
这就是这座楼的来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25 17:23 编辑
曦牛 发表于 2013-10-25 16:27
看了这段,我想起10月国庆前,女儿幼儿园开了个家长会,家长会结束后,幼儿园请了一个育儿专家做育儿培 ...


有些伪专家是很坑人的。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说孩子进入小学之前,要认识1200个字。这是不靠谱的事情。教育部明文规定在幼儿教育阶段,不宜教授幼儿识字。

如果孩子已经识了字,取决于家长的想法。要想在游戏中,让孩子认识更多的字,那就认,不必有什么负担。申爸认为,对应于孩子强大的认知能力,孩子认识些 字,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可是,从申爸在大申班级观察的结果来看,即便孩子学前认识了很多字,不到小学二年级的下学期,孩子也不会主动去自主阅读的。
小孩子认识了很多字,对上学之后,考试成绩有好处。这是一定的。
也就是说,让孩子在学前认字,一般不会带来主动性自主阅读时间的提前,但对入学后的语文考试成绩有好处。

于申爸自己。申爸没让大申在学前认字。没有让大申认字是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考虑的。站在小学三年级往回看:
如果学前认字,肯定会花孩子相当一部分时间(如果幼儿园教认字,另当别论),这部分时间可以让孩子从事更有价值的活动。这是提前认字孩子的机会成本;
到了三年级,学前认字的孩子的识字量和不认字的孩子识字量,就拉齐了。这是最终的结果;
学前不认字的孩子,可以利用课堂上的时间,学会认那些字;
不只是学会认那些字,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在课堂上学会知识的方法。这是学前不认字的好处;
学前认字的孩子,上学后考试成绩会更好一些。这是学前认字的好处;
学前认字的孩子,进入主动自主阅读的时间要早于学前不认字的孩子几个月。这是学前认字的好处;
学前不认字,把时间节省下来,放在聆听,增长词汇,建构智力上。孩子一开始自主阅读,阅读水平就非常高。这是不认字的好处。
分析完,申爸决定不让大申在学前认字。

这是申爸自己的分析,可以供同样面临学前认字问题的家长参考。
黑森林蛋糕 发表于 2013-10-25 14:44
“只看作者”看了两天才看到最后,而且还没有结局,
我的胃口被吊的啊
LZ发散的讲了那么多,确实令人受益匪浅,
一会让人觉得要绷紧自己做点什么,一会又让人觉得放松放松,不要着急紧张.....
可是,真心想看到最后的谜底 ...


不断有妈妈在问:结论呢?没有结论。

确实如此。
申爸编织了很多线索,可都没有结论。
本来,申爸是想写结论的。可是,后来,改主意了。

改主意的原因,很简单。
弗赖登塔尔是这么说的:“人们长期认为把一个领域研究的基本结果教给学生是最为明智的做法,然而,现在许多人则相信:这些基本结果的重要性取决于是否是学生自己发现它们的。”

申爸写这么多东西,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这些东西能产生效果。
这效果就是:让更多孩子具备良好的智力。
智力啊,这个东西.....多好的东西啊!

所以呢,这回,咱们调过来!
以前,是申爸写,妈妈读,评论。现在,由大家写,申爸读,评论。大家写,大家读,大家评论。

妈妈有什么感觉,就怎么写。感觉是不会错的。感觉永远是对的。
至于说线索,“缺少的结论”的线索,都在美言妈和米爸的帖子里,特别是在申爸和美言妈对答的评论里面。
欢迎妈妈们写。写出来的东西,没有对错。

申爸呢?两次的调查还没给评论呢。申爸写调查结论。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26 05:17 编辑

米爸开了一个帖子,讨论“为什么要上学。”
米爸找到了一个很好的题目。
本来,申爸想在那里和米爸讨论“为什么要上学”。都写了一大堆了。可是,就在发帖之前,申爸发现,米爸的楼吸引了一些特殊的人物。那些人物思维也非常活 跃,可他们和这里活跃的妈妈们有一个最大的不同:这里的妈妈们思考的根本动机是为了做,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那里很多人的根本动机是为了....不知道是 为了什么.....反正,和真正教育好一个实实在在的有血有肉的孩子,没有什么关系。只有米爸在为根本动机在努力,可惜,好像效果并不显著。
为了节约时间,多填几个坑起见,申爸决定不把话放在米爸的帖子里......要不然,申爸会有花很多的口舌去争辩,肯定也不会有任何结果,白花好多时间。浪费。申爸决定把东西放在这里。

不过呢,这个引子,很重要。我们可以借此,引入两个的名词:“为了赢的思考者”和“为了做的思考者”。
据申爸判断,米爸吸引来的那些人物,很多是“为了赢的思考者”。这是申爸不去辩论的原因。申爸总是赢的。最后,申爸赢了,为了赢的思考者全走了....他们输了么.....申爸赢了,有什么价值么?
和“为了赢的思考者”比,“为了做的思考者”不一样。所有“为了做的思考者”,最后总是赢。为什么呢?客观的现实就是现实,它是客观的,总能认识到的。如 果一个“为了做的思考者”原来想错了,在辩论中,意识到自己想的和客观的事实不一样,那就改呗。随口说一句:“哦,我原来想的不对。”就完事了。他的根本 动机是找一条正确的路,把最后的事情做对。只要路找对了,管它路上的观点是从哪儿来的。那些观点本不重要,路重要。顺着找到的路,把孩子教育好重要。
除了这些重要的,别的都是浮云。
所以,你只要是抱着“教育好我的孩子”的目的,发帖讨论,那最终赢的,总是你。
molingyd 发表于 2013-10-25 09:13
现在关于反对“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言论铺天盖地,就和支持的一样多了,说人生是马拉松,可是马拉松就真的比赢在起跑线上轻松吗?“赢在起跑线上”也可 以理解为在早期,在关键期,在对的时期给予孩子对的东西,那后期一定的更轻松不论是对父母还是孩子。当然这个对的时期,对的东西,没几个人能把握。于是不 得不对申爸的思考和实践致敬一下。 ...


有了这个工具,顺手,把朵拉妈的这个问题回答了。
在“为了赢的思考者”和“为了做的思考者”那里,这个“赢”的定义不一样。
“为了赢的思考者”潜意识里面,自己的孩子比别的孩子好,自己的育儿观念对了,这就是“赢”。
“为了做的思考者”潜意识里面,自己和孩子找到了成长的正确的道路,沿着正确的道路去走,就是“赢”。

这样的话,“为了做的思考者”最后总是“赢”的。因为“路”就摆在哪儿,总能认清,找到;
“为了赢的思考者”最后总是“输”的。因为不会有任何一个人,一开始,他的观念总是对的;不会有任何一个孩子,在各各方面同别的孩子去比,都是好的。

“赢在起跑线上”。大小妈妈说得一针见血:这个命题本身有问题。
duducurl 发表于 2013-10-26 10:22
终于进来了!这里的爸爸妈妈们讨论得热火朝天,别有洞天啊!两天看完了贴子所有的回复,又花了一天等待 ...


申爸遭到duducurl的表扬了 (啊,是嘟嘟妈,看到签名了。)
得意一下先。

那啥,申爸要说的是,有关孩子,情绪的问题,还有智力形成的关键期的问题。
因为申爸没有接触过小女孩儿,所以,申爸这里所说的孩子,都指小男孩儿。女孩儿,也应该一样....这个申爸是推测,实情确实不知道。

情绪和情感确实是最影响人的思维和决策的因素。
这一点,大家都同意,毋庸置疑。

关键是,情绪和情感的发育过程。
对孩子而言,情绪、情感、精神世界还有所谓的“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关键期,在7.5以后。就是大申正在处于的这个年龄。情感中枢在孩子一生下来,就起作 用,这应该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要一个人形成一个完善的情绪控制、疏泄体系,这得等自我控制的大脑机制:前额叶开始发育之后,才可能。
否则,就只有情绪在泛滥。
大脑的可塑性决定了,任何一种以大脑为基础的心理活动,都可以“提前唤醒”。
情绪也一样。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孩子的爸爸妈妈,因为爱之切,都会有一种本能的“天才”倾向。具体表现一例:觉得科学总结出来的书上写的,说这个事情,是孩子在8岁时候才有的,他们总会根据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个别现象,觉得孩子“现在就有了”。

再举个最重要的例子。
孩子的“选择”。
其实呢,理性的分析,一个人的选择,其来源只有三个:
1、习惯。在一样的情境下,采取一样的行为来应对。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2、当下的情绪。
3、根据自己的观念,理性地进行选择。

根据观念,理性地进行选择,大脑的前额叶不发育,是不可能的。
要是不到年龄,孩子的前额叶是不会发育的,这是为神经生理学所证明了的。这个东西是比较硬的,相信这个,没错。

其实呢,小孩子,情绪如果不被过早唤醒,在7.5的转折来临之前,你给孩子什么,他就接受什么。孩子的表现是幼稚的、淳朴的,“傻乎乎”的。
情绪和情感被过早唤醒,是今天这个时代.......普遍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教育更多由母亲掌管....最严重的问题。
毫无疑问,“智力”的提早训练,也是一种过早唤醒。
总体上而言,这两种过早唤醒,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都是不利的。

美言妈说得有道理。情感这个事情,实在申爸搞不掂。以前没琢磨过这个事情,也就随便说说而已。

大申的男同学同学里面,可以发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所有那些妈妈是大大咧咧的,或者没工夫管孩子的,或者打小就由爸爸管的,都长得健壮瓷实聪明伶俐,你 说他一句,瞪他一眼,他都跟没事儿人儿似的,一点儿不在乎,禁磕打。所有妈妈眼珠儿似地照看的,都胆小腼腆羞怯,稍一说他,就哭了。敏感还老生病。
妈妈养男孩儿,得留点意。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再说学习是为了什么
继续看纪录片哈....

现在,孩子们7.5岁,他们走到了一个节点:自己的孩子获得了良好的智力。
从这个点开始,孩子们分化。分化成智力良好的一拨,是第一拨;智力不良好的一拨,是第二拨。
然后呢,智力良好的那拨走上了一条路,智力不良好的那拨走上了另一条路。分道扬镳。
这个智力,跟着孩子们一辈子。

我们去看,看现在已经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从总体上说.....去观察全国每年的一千八百万孩子....第二拨的孩子占大多数。两拨孩子的具体比例,申爸不知道,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第一拨孩子要远远少于第二拨孩子。
如果你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你肯定要解决大多数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这是自然的事情。
可是,对于孩子的教育,申爸不考虑那些大多数。申爸只考虑第一拨,少数。尽管现在,第一拨的孩子少。但是,等在座的孩子长到7.5岁的时候,第一拨的孩子 的比例不就多出来一点了吗?再有呢?考虑到父母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考虑到建构起良好智力之容易....一拨适龄孩子用两年的时间,就可以“出师”了。这第 一拨孩子是范例,会影响更多的家长,过来跟着.....如果申爸搞好了,两拨孩子“出师”的时间(四年),就可以吸引为数极其可观的家长去给孩子伴随聆 听......雪崩效应就出现了。
雪崩效应是极其厉害的。雪崩了,第一拨孩子的比例就会急剧增加。如果比例增加到50%,现在的英才教育,就是那个时候的普通教育.....

这就是申爸对英才教育感兴趣的原因。看英才教育,着眼点并不是在今天,而是在不久的明天。这就好比习大大的“中国梦”。这个梦一提出来,大家都感觉怪怪 的:不就是蹩脚地模仿“美国梦”吗?但是习大大不一样,他不断地往这个梦里添加内容,让它丰富起来。再加上现在,这届ZF“打老虎”“拍苍蝇”,看起来是 动了真格的了。这届ZF“打老虎”的思路,也灰常正点。如果你会看,你就会观察到中石油和那个公安部的副部长落马....恰中肯綮,事情做得不能再对了。 现在正是较劲的时候,但是基本上已经没有多大悬念了。很快,反腐这个事情,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感受到了:也就是说,在反腐这件事情上,雪崩效应很快就会出 现了。不用到雪崩那个时候,即便是现在,大家都对中国梦已经开始有了感觉,至少,不像刚刚开始,第一次听到中国梦的时候,那么突兀了。你考虑到,这才刚开 始呀,刚一年。这届ZF如果不出意外,未来还有九年的时间呢.....
所以呢,中国梦不是给现在提出来的,它的着眼点在未来。
申爸的着眼于英才教育,跟这个的意思,差不多。
米爸提出了英才教育的很多问题。诚然,现在,这些问题都是存在的。现在的英才教育出的这些问题,仅仅是由于它是小众教育。
可是,未来呢?两个“出师”的四年之后呢?四个“出师”的八年之后呢?要是,一半的学校,都采用英才教育,大学入学时间普遍提前到15岁呢?
为什么申爸这么热衷于思考把大学的入学时间普遍提前到15岁,这个问题呢?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申爸吧,教育大申。最困难的地方在哪里?最困难的地方,在0-7.5岁。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申爸不能通过自省,获得洞见,知道该怎么教育大申。
自己的0-7.5的经历,在申爸的脑海中,消失了。申爸无论如何唤不起自己对这个时段的任何感觉。
现在,最艰难的时段已经过去了。前年,当申妈欣喜地瞧瞧地跟申爸说:“老爸,你感没感觉到,大孩儿最近忽然变得有趣儿了”,申爸亲身去体验了一下大申的“有趣”之后,申爸欣喜若狂。不知怎么的,王湾的两句诗“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下子就出现在脑海中。
接下来,大申的教育就顺风顺水了。
为啥?
接下来,申爸光靠回忆自己当年是怎么回事,内省,就知道该怎么教育大申了。

申爸为什么对“学习”这么热衷?注意,申爸以后再说“学习”的时候,除非特别说明,一般都指学校学习。
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说明。
学校学什么?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不过是熏辣子兔肉的辣子而已。调料。
这个比拟,固然形象,在最高层面上,把为什么学习这个事情说清楚了。可是,说明的层面太高了,对于实操,没啥意义。
对实操没意义的东西,在根子上确实也没啥意义。
申爸把层面放低,接着解释,为啥要学习。
大家都理解了为啥要学习,也就理解了申爸为啥对把上大学提前到15岁那么感兴趣。

几十年来,有一个事情,申爸一直很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那么痛恨学习?
对申爸来说,学习一直是一件非常令自己愉悦的事情。真的很享受。从学校大门出来,一直到今天,申爸一直在学习。学习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之一,为啥那么多人痛恨呢?
很多很多年,申爸大学毕了业,工作了,每到7月10号,高考完了,申爸都想方设法找到当年高考的卷子,自己坐下来,泡杯茶,仔细琢磨琢磨,很有意思。一直到今天,每年的6月6号,高考一考完,申爸就上网找那些手机拍的模糊不清的卷子,琢磨琢磨。
申爸试过,申爸把这个说出来,身边的人眼镜碎了一地。
吓得申爸一般不再敢提了。
可是吧,这个事情,在申爸的真实生活中,确实没遇到几个有血有肉能呼吸的真人,和申爸一样,对学习有强烈的爱好。申爸只好言不由衷地从俗,说什么“学习苦啊”“枯燥啊”“折磨孩子啊”什么的话。
申爸“没遇到几个有血有肉能呼吸的、和申爸一样、对学习有强烈的爱好”的真人,这意思是说,申爸还是遇到了几个。这是实际的生活,再说稍微隔一层的情况。
现在,有很多谈孩子的学校教育、讲学习方法的书和视频。教育专家讲的。书申爸不看,太闷;视频可以看。申爸发现,那些讲者,都是些自己喜欢学习,享受学习的人。他们讲的东西,太和申爸共鸣了。他们和申爸身边的人不同。申爸认识他们,他们一个也不认识申爸。
他们在讲,如何让孩子学会学习,喜欢上学习。
这是个很重要的话题啊。
那么多为自己的孩子的学习焦头烂额的家长,花几百块钱,没一套DVD,回家看看,照着做,孩子的学习问题不就解决了么?
多简单点儿事儿啊,他们怎么就不去做呢?
让我们再看那些教育专家的DVD。
只有放在那里落灰的份儿。
申爸怎么知道的?去万能的某宝啊!你看那DVD的“30天内的销量”,一整页,全是“0”。终于找到了一个,写着“1”,点击打开,宝贝页面上写着:30天内的销量:1;付款:0。有人把它放购物车了,但没付款。
没人买。
这好奇怪啊:家长们为了孩子学习好,一个小时花400块去学而思请老师一对一辅导。为什么他们不肯拿出一个小时价格的三分之一,花140块买一套顶级专家 的DVD,讲如何学习的,让孩子看后,自己就会学习,彻底省下那些钱呢?你理解吧,请老师一对一,一个小时400块,一周两个小时,一年四季不 停.....申爸给大申去找数学老师,到教育公司去看。他们的学费储值卡,你知道最高面额的是多少钱的?说出来吓你一跳:20万!
如果没人买,他们干什么印?还是有人花20万来买那卡么。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顺便,推荐一套DVD给大孩子的家长。
你可以买来张超的一套叫做《中小学学习方法教育》的DVD。张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生物老师,国家特级教师,管理学博士。这个人,针对学生的心理 特点,讲学习方法,那绝了。别对“学习方法”有偏见。做任何事情,它都是有方法的,学习,难道例外?不可能。不管是谁,买来一套,自己先看一遍,他就会明 白:哦,原来此“方法”,完全不同于自己头脑中原先想的彼“方法”。他头脑中原先想的彼方法,根本就不是“学习方法”。
这套DVD,适合于给小学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孩子看。早了,没用。如果你的孩子接受这套DVD,能看进去........能看进去他就会非常喜欢,一口气看完......那么,恭喜你。如果孩子不看,申爸就一时想不出什么法子了。你的140块白花了。
在这里,一直伴随聆听的小孩子,到时候肯定看、喜欢看。这一点,申爸是很笃定的。莫着急。
话说,这个孩子。小孩子。伴随聆听,一直伴随到7.5岁。
这时候,孩子获得了什么呢?
孩子获得的,是一个“虚”的东西。

这个厨师哈,大厨。他有厨技。
但光有厨技不行。厨技是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大餐的必要条件,但厨技还不等于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大厨要做出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大餐,他还得有原料,上等的原料,还得有炊具,合手好使的炊具。双立人不行。双立人是好炊具,这没错儿,可是,双立人不一定是 一个大厨用的炊具。基本上所有的大厨,顶级的,都不用现成的成套的名牌炊具。他可能就用一把黑乎乎的铸铁勺....破烂得扔到马路边,都没人捡的那 种....可他用着顺手,做出来的菜香,好吃。你给他一把一千两百块的双立人炒勺,他用一下,就丢到一边,把原来的破铁勺又抄回来使了。他知道双立人好, 可自己用着别扭。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大厨的厨技就是“虚”的东西。
他得准备萝卜白菜西芹腰果葱姜蒜精肉鸡胸淀粉酱油胡萝卜油菜花椒大料海参龙虾.....这些东西都买回来,细细地洗净,上好的刀工切好,都准备好了,才能动手做菜。

孩子伴随到7.5岁,得到的不过是大厨的厨技。
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做出色香味俱全的大餐。
在小学到高中的12年,不过是“准备萝卜白菜西芹腰果葱姜蒜精肉鸡胸淀粉酱油胡萝卜油菜花椒大料海参龙虾.....这些东西都买回来,细细地洗净,上好的刀工切好”,这个过程。
大学的学习,目的是什么?到了大学,才真正开始动手做菜!
申爸干嘛想把大学的录取年龄提前到15岁?“准备萝卜白菜西芹腰果葱姜蒜精肉鸡胸淀粉酱油胡萝卜油菜花椒大料海参龙虾.....这些东西都买回来,细细地洗净,上好的刀工切好”,干这些事情的时间,太长了。完全没必要。
一个餐馆,你不能总是在准备准备准备。老是准备,不开火做菜。
做菜是最花时间的。你想想,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它可不是热油大火,一烹一爆那么简单。你得熬高汤,用胡萝卜做造型,装盘,摆盘.......很多很多需要时间的工序呢。
况且,那些原料,可以找合适的供应商,给你洗好装袋运来。你只需要细细地切就行了。不用很多时间。

好了,现在,我们该看看,这一道道菜肴,一件件准备工作,到底是怎么做的了。
在开始说这个之前,让我们再盘整一下,解决一些问题。
这个大厨,厨技,不过是一个隐喻的说法而已。
你按照这个思路,稍微往深了想一层,就会有一些问题出来。

我们都知道,一个大厨,他是在不断地做菜的过程中,逐步掌握厨技的。没有一个大厨,从来没动手做过一个菜,忽然有一天,就掌握了出神入化的厨技的。
可小孩子他掌握“厨技”,就神奇了。
小孩子他从来不用动手做一个菜,他只要伴随聆听,到了7.5岁,他就掌握了出神入化的厨技。
这太奇葩,不可想象。
奇不奇葩是一回是,事实是不是这个样子,是另一回事。
事实,事实它就是这个样子的。
这确实就是人类神奇之处,妙得无可言喻,无可想象。
小孩子真正做出人生的第一道菜,最快也得到初中二年级,14岁的时候。可他做出第一道菜之前,头脑里就有了出神入化的厨技了。
孩子智力的建构形成,实在是我们这个世界里唯一的一个特例,它不遵循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任何常识。
想想呢,这个事情,也很正常。智力是用来形成我们“日常生活常识”的机制。这个机制本身的形成,和这个机制运行起来,形成别的东西的过程不一样.....这么想,会有点感觉。
这就像我们去想我们这个世界的第一推动时的感觉一样。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前边说了,有第一拨孩子和第二拨孩子.....这个这个,申爸想说什么来的?一下子蒙住了,想不起来了。等想起来再继续说吧。
嗯,第一拨孩子和第二拨孩子。
为啥么有那么多人,对学校学习如此痛恨?

你的刀。厨房里用的切菜的刀。
你一听到楼下唤头的响声,就知道磨刀的来了,赶紧把菜刀拿上,让磨刀的到去磨石上去磨。
这个刀不磨,不要说切肉,切青菜都感觉费劲。

学校的学习,它的功用,说穿了,它不过是在磨刀而已。
刀这个东西,它能磨得锋利,是因为刀口的地方,有钢。硬。
硬的钢刀,拿到磨石上,才能磨出锋利的刃。
要是磨的不是钢刀呢?一把熟铁做的刀,外表上看不出任何差异。
可是,一上磨石,差异就出来了。
那个熟铁刀不硬,磨不出来。
你不管,硬要磨刀的磨呢?
刀被磨没了。
钢刀,这一磨石磨过去,刃口锋利一点点;熟铁刀,这一磨石磨过去,刀上的铁被蹭掉一层!
磨到最后,可怜的刀连刀的样子都看不出了,剩下一小铁条。

这个孩子,哪些是有钢的刀,哪些是熟铁的刀呢?
取决于是否建构好良好的智力。
第一拨孩子是钢刀,第二拨孩子是熟铁刀。
家长把第二拨孩子硬按到磨石上磨,磨一下,蹭掉一层皮。那一层层磨过去,疼啊。疼得死去活来。
终于大学毕业了,被磨得只剩下一小铁条的孩子,要不痛恨学习,就奇怪了。

孩子要是一块熟铁,不要做成刀拿去磨。这是最没意思的事情。熟铁有熟铁的好处,熟铁有熟铁的用途。这个,以后有机会,再细说。

接下来,我们只说钢刀。
那个钢刀,它具体是怎么磨出来的呢?
这个,下面接着说。
打岔的事情说完了,现在回归正题,我们一起看一看,那一道道菜,具体是怎么做出来的;锋利的钢刀,到底是怎么磨出来的。重点在7.5岁到10岁那几年,第一拨孩子干了些什么。

学习这件事情呢,大家要清楚,它总是起始于机械记忆的。
这好比是餐馆买来的洗好的各种食材。
食材都是一样的。可是,一进厨房,马上就不一样了。
到底是切丝呢,还是切段;切片呢还是旋花刀;或者,干脆,保持完整,亦或扔到榨汁机里去打汁?这些,取决于要拿那些食材来干什么。

爸爸妈妈们可以感觉得到,申爸对大申能够看新知文库十分在意。
看新知文库,有什么重要的不同吗?
有。
刚开始,吸引大申读下去的,是这种书里讲的故事。就好比这个楼的粉丝,一直跟着,刚开始的时候......实际上,开始了很长时间之后,也是一样.....仅仅是对申爸讲的有趣的故事感兴趣。
可是,你看到今天,很明显,吸引你的,不是这些故事本身。吸引你的,是所有这些故事所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感觉,引发的种种若有若无的想法......令人感受深刻的或是让人震惊的结论。
申爸讲的所有故事,都是为讲清楚某种观念才说的。那观念,如果是一个司空见惯的观念,读完了所有故事,你会对那观念有新的理解,更奇妙或者更深刻或者更完 整或者什么的;那观念,如果颠覆了流行的观念,你读完了所有故事,你会觉得那观点难以接受,可却是难以辩驳:它是正确的。
有很多爸爸妈妈,冲进来看了几层楼,就提出质疑。
那些质疑本身是对的。
申爸并不回应。
那些爸爸妈妈为几层楼所吸引,开始从头到尾地看。
等把整座楼爬完了,再不吱声了。
这个的意思是说,这楼是一个整体,完整的一座楼,才能表述清楚一种观念....或者说,那观念太难表达,要用一整座楼来表答清楚。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本质上,大申看的新知文库,和申爸这座楼,是同类的东西。
申爸这座楼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的教育。大申的新知文库的主题五花八门:恶性传染病,人类的狂妄自大造成的悲剧、潜在的可怕前景;香料,一种感官的诱惑是怎 么推进历史的进程的;颜色,另一种感官的诱惑,是怎样让我们成为今天的人的;种族主义,人类对自身的好奇,怎么导致自身的灾难;法医,抽死剥茧,理性的思 维如何解决困难的问题;法律的基本原则,有真正的公平吗?有真正的正义吗;现代营销体系,它是怎么建立起来的;科技发展的动力,偶然与必然;考古学的基本 原则,开发与保护;人类文明挖掘与重现;科学的实证主义源流;造假还有它的驱动力,人性之茧;权力的本质,它是怎么被巩固起来的;生与死,什么是死?为什 么死........
大申的那些新知文库,申爸一本没看。这是申爸猜的,不一定全对,但八九不离十;还有几本书,申爸翻翻,猜不着它要讲什么。

大申读了第一本,这很可能是偶然。
现在,大申已经看了八本新知文库,并且排好了要看的次序,还在兴致勃勃地看,越来越有兴趣。
这就不偶然了。
那啥,你往前翻。申爸在这楼的风格初显的时候,曾经调查过:你为什么对申爸的文字感兴趣?很多爸爸妈妈给了回馈,感谢他们。
现在,爸爸妈妈们的回馈,对大家有用了。
很多爸爸妈妈回馈说,对申爸说的怎么教育孩子感兴趣。这是不对的。申爸这楼的主题是孩子的教育。整个李网都在谈教育孩子。其实,这个是“你为什么来李网”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你为什么对申爸的文字感兴趣”的答案。
对李网感兴趣,不能解释每天早在班车上用手机看申爸的更行这个问题。
这么回答的爸爸妈妈,你还得思考“你为什么对申爸的文字感兴趣”的答案。
我们把这种答案叫第一层的。
有爸爸妈妈说,申爸的文字引发了自己很多感受和思考。更有爸爸妈妈接着说,有了这些感受在思考的时候,自己感觉很爽。
这个答案很正点。
不管怎么说,我们把这种答案叫做第二层的。
很多爸爸妈妈就着申爸带来的思考,在楼里大谈特谈自己的感受,思考和结论,并且相互讨论。这很好。申爸很高兴爸爸妈妈们这么做。只是,申爸看,自己不参与 这些讨论。不参与的原因不过是这些讨论的主题和申爸想要说的主题相去甚远.....申爸拼了命地就着主题来写,每个线索尽量写完...即便这样,都给很多 爸爸妈妈指责:坑!挖坑!挖深坑!-----不填!要是申爸再跟到大家的那个枝节里去,那个什么....后果堪忧。不参与的原因只是这个,不是申爸不高 兴。你只要是感受,想法,欢迎拿来讨论。申爸会仔细看,但自己呢?不好意思........

回到刚才。
引发思考,这个答案就更进了一层。但还不是顶级的答案。
最顶级的答案是什么?
迄今为止,只有一位妈妈明确地指出:请注意申爸的思维方法。
我们把这个答案叫做第三层的,顶级的。
这实在是胆大包天。不止是拿点出的金子,我看这妈妈实在是想要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
不过,这个确实很赞。
申爸用了半年时间,精心建构的一个体系,最终的着眼点,就在这里。

当你换一个角度,也来个梦想,梦想你的孩子在15岁的时候,也有了点石成金的那根手指.....会怎样?
一个15岁的孩子,有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进入大学,就做一件事:观察别人怎么点,自己学习怎么点......呵呵,这个:你中国打算要多少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其实呢,让我们自己想想,感受感受自己的体会。自省。

很多爸爸妈妈已经指出,申爸的文字客观、科学,还有幽默。
这么说的爸爸妈妈,其实已经隐隐约约感觉到了“请注意申爸的思维方式”了。但是,感觉到了,和明确地指出来,白纸黑字写下来,那还是有程度上的差异的。
第一层的爸爸妈妈,你在读申爸的文字的时候,没有感受到某些欲说还休的感觉?不可能的。可是,有这种感觉,和明确地指出来,白纸黑字写下来,那还是有程度上的差异的。
申爸这么一说,很多要强的被分到低层去的爸爸妈妈就不同意:我也是那么想的!.....这是当然的啦。
申爸这么个分层,不过是为了行文方便罢了,没有想把哪个爸爸妈妈对号入座的意图。
就这么一说。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7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可是吧,就这么一说可就这么一说,你看:
申爸费了巨力气,搭了这么高个楼出来。搭这楼要干嘛呢?就是说明白一个意思给在座的爸爸妈妈明白。说明白什么意思呢?说明白上面说的那三层。
很多爸爸妈妈明白了这楼的寓意了。
可是,明白的爸爸妈妈,你说说看:说给一个刚来的爸爸妈妈明白,这楼到底是什么寓意?
你说不明白。
你怎么说也说不明白。
你越说越糊涂。
除非,你也搭这么高个楼出来,你才能说明白。

其实,申爸自己,对于那寓意本身,什么都没说!
申爸一直在说的,就是这座高楼里写的东西。
你要是对这句话有感觉,你回头仔细看一遍,申爸写的钱锺书的《窗》那个系列.....那个系列无非是要说,周作人的《厂甸》,《厂甸》里蕴含着某种寓意,对于这寓意本身,周作人什么都没说。他要说的寓意,是《厂甸》这篇文章作为一个整体说出来的。

上一贴中那三层。那三层本身也蕴含着某种寓意。这寓意,你理解了,就理解了从7.5到15岁,孩子应该干什么了。
你也就明白,申爸为什么紧张大申看新知文库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死”的怎么就“活”了:“万鬼窟”(一)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27 05:28 编辑

暂时,我们可以先不管把“图式”用到后边,所产生的争议。可以肯定的是,把“图式”的概念用在诸如“妈妈的面孔”和“词汇”这些“死”的东西上面,没有任何争议。

斑爸一直没有给申爸找来令人信服的“过度思考”的具体例子。申爸以前没仔细考虑这个问题,因为请斑爸找具体例子,所以想了下。
其实呢,外边那些奔走呼号,阻止别的爸爸妈妈不要“过度开发孩子智力”、不要让孩子“思考过度”的人,他们自己思维有些不太清楚。他们反对的,不是“开发 孩子智力”,更不是“过度开发孩子智力”;不是不要让孩子“思考”,更不是不要让孩子“思考过度”。他们反对的,其实是“不要让孩子在不恰当的时候过度从 事某些心理活动”。这么说,就不会有人反对了。可没有人反对的同时,也就是失去了针对性。
如果我是斑爸,就不会继续去找那例子了,因为,根本就不存在那样的事情。

女人一般都是反对竞争的。尤其是做了妈妈以后,最深沉的母爱一旦被建构,看整个世界,都是玫瑰色的,充满了温馨充满了爱。这个时候,妈妈们连竞赛都不喜欢,遑论你死我活赤裸裸血淋淋的竞争了。
可惜,事实是冷酷无情的。没有竞争,就没有孩子的成长,没有智力,没有思维.....没有一切。
申爸所说的竞争,是发生在孩子的小脑袋里的,不是指孩子与孩子之间的竞争。

孩子只要一呱呱落地,小脑袋里面的竞争就马上开始了,并且,是以最残酷的方式进行的。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5 08:34 编辑
ccrubyduoduo 发表于 2013-10-15 06:47
申爸,问些细节问题:1、5岁时大申是自己安排看片听故事的时间的吗?2、他每天听几小时的故事,还要抽出时间 ...


申爸隐隐感觉到,好像有什么东西......很基本的东西.......大家对它的看法完全不一样。

出现这种情况,要解决问题,很简单。让我们来看孩子。
看哪些孩子呢?看我们自己的孩子,实实在在,活生生的就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孩子。
所以呢,申爸希望有几位妈妈,或者爸爸也行,能够配合一下。咱们现场调查一下,孩子的时间和妈妈的时间,看看里面到底有些什么奥妙。
有自愿报名的妈妈吗?在点评里或者回帖报名。调查今晚开始。
申爸一时也想不清楚,到底哪里看法不一致.....还有,就是申爸一定有什么最基本的观念,申爸没有讲。没有讲的根本原因是:申爸认为“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基本观念”,根本不需要讲。可事实很可能不是这样。
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真实的孩子身上,走完一个过程,这些问题就都能找到,并且解决掉。

ccrubyduoduo 发表于 2013-10-15 06:47
3、在大申看片(因为是英文原版)时遇到他看不懂的情况,你们在一旁即时解释吗?抑或等看完前都不去打扰?
...


这个问题不需要调查,就直接回答了吧。

大申看英文片子的时候,没人理他。他就在那里自己看。
我们留意一个基本事实:孩子只要是自发地、长时间地看英文的片子,那就一定意味着孩子是“理解”的。只不过,是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对不“理解”的东西,孩子是不会长时间兴致勃勃地看的。
大人去给孩子讲解的行为,本质上,不过是大人试图让孩子以大人的方式去理解罢了。这种努力会不会起到效果,先不说,至少,它打乱了孩子的“理解”过程,这是一定的。

孩子自发的“理解”行为,可是自然之道哇!
不管大人怎么自信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违反自然之道,一定是会有什么问题发生的。

所以呢,不只是大申在看片的时候,我们不去打扰;看完之后,也不提。看完就看完了。除非大申主动和爸爸说,爸爸妈妈根本不和大申提他看的片子。权当没有这回事一样。

申爸在这里所说的一切,其根旨,就是想说清楚:孩子的理解,具体是怎么回事。
欢迎阿妞妈,大坤小祥妈和ccrubyduoduo。咱们这就开始.....热烈欢迎其他的妈妈继续报名,随时加入哈。
这是问卷,直接回在帖子里,就行:
孩子几岁几个月:
妈妈是上班还是专职妈妈?
孩子上幼儿园吗?
昨天,孩子是几点离家去幼儿园的?
昨天,孩子是几点回家的?
在幼儿园呆了几个小时?
从妈妈早上起床,到早上和孩子分手,大约有几个小时的时间?
请简单写一下,妈妈在这段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晚上,妈妈是几点见到自己的宝宝的?
从自己见到宝宝,到宝宝睡着,一共几个小时的时间?
请简单写一下,妈妈在这段时间里,都干了些什么事情: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不用回忆得太详细......当我们要写些什么东西出来时,我们就会马上发现,我们的记忆是如此的粗糙.....大致差不多就行,不必把自己的时间花在和粗糙的记忆较劲上。

把770楼的后续问题,也转过来,请一并回答。

根据昨天的情况,回忆一下如下问题:
1、昨天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算睡觉),一共是多长时间?
2、昨天妈妈用于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多长时间?(指一起做亲子活动:运动,游戏,散步,亲子阅读等活动)
3、昨天孩子不在园,也没在睡觉,但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是多长时间?(注意,这个问题要单独计算。比如,妈妈在厨房做饭,孩子在客厅玩儿,就算在这个时间里面。孩子已经离园了,可妈妈还没下班到家的时间,也算在3里面。)

补充一下:比如,妈妈在厨房做饭,孩子在客厅玩儿,这个时间要算在1里面。1的答案是这样构成的:妈妈把孩子叫醒,到妈妈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分手的时间;妈妈下班到家,到孩子睡着的时间。
假如妈妈不需要忙别的事情,这些时间就可以用来陪孩子。可是,妈妈必须做一些家务什么的,导致尽管和孩子同在家中,可不能在一块儿陪着孩子。这种时间,都算到1里面。

欢迎妈妈们继续回馈!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2013.10.16 15::49

谢谢顺妈和如心妈的回馈。真快!
申爸没说清楚,咱们的回答都要有针对性,这样简单。所有的问题,都以昨天为准。昨天用了多少时间,是什么情况,就回馈多少时间,什么情况。孩子的不同日子之间的差异,在统计上,由参加调查的很多孩子来平均。
请继续,根据昨天的情况,回忆一下如下问题:
1、昨天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不算睡觉),一共是多长时间?
2、昨天妈妈用于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是多长时间?(指一起做亲子活动:运动,游戏,散步,亲子阅读等活动)
3、昨天孩子不在园,也没在睡觉,但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是多长时间?(注意,这个问题要单独计算。比如,妈妈在厨房做饭,孩子在客厅玩儿,就算在这个时间里面。孩子已经离园了,可妈妈还没下班到家的时间,也算在3里面。)

补充一下:比如,妈妈在厨房做饭,孩子在客厅玩儿,这个时间要算在1里面。1的答案是这样构成的:妈妈把孩子叫醒,到妈妈把孩子送到幼儿园门口分手的时间;妈妈下班到家,到孩子睡着的时间。
假如妈妈不需要忙别的事情,这些时间就可以用来陪孩子。可是,妈妈必须做一些家务什么的,导致尽管和孩子同在家中,可不能在一块儿陪着孩子。这种时间,都算到1里面。
现在,共有四位妈妈给出了回馈,大顺妈、阿妞妈、小尾巴妈、如心妈。
其中,如心妈给了两天的回馈。

申爸先来报一下统计数字:
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平均为5.2个小时,占一天总时间的22%;
妈妈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为1.7个小时,占一天总时间的7%;
孩子不在园,也没在睡觉,但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为2.6小时,占一天总时间的11%。

“昨天”是平常的一天。上面的统计数字因为采样的原因,会有一些偏差。随着加入调查的妈妈人数的增多,这种偏差会逐步缩小,直至把“昨天”变成典型的一天。

欢迎更多妈妈加入调查!让我们自己看看,自己用在孩子身上真实的时间,是怎么分配的。

就先在已经获得的统计数据,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写出来,分享。
现在,统计数据变成:

妈妈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平均为5.0个小时,占一天总时间的21%;
妈妈有效陪伴孩子的时间为1.7个小时,占一天总时间的7%;
孩子不在园,也没在睡觉,但不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为3.1小时,占一天总时间的13%。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16 16:18 编辑
ccrubyduoduo 发表于 2013-10-16 11:11
五周岁之前孩子的安全感基本建立了,是否只要每天有高效陪伴就可以,但时间不一定要长?关键在于固定时间 ...


如果问申爸对顺妈的问题的回答,很简洁:No。

申爸以为,对孩子的教育而言,
智力+情感=一切

这座楼其他的绝大部分,都在说“智力”,只有这一点点在说“情感”。
孩子的良好的“情感”是怎么形成的?最主要的来源,恐怕就是妈妈高质量的陪伴。除了这个,其他方面的贡献,不能说忽略不计,肯定也不大。

如果一位妈妈不相信所谓心灵感应的胡诌,那么,她影响孩子的唯一途径就是:高质量的陪伴。不管自己多么想,不和孩子全身心地亲密接触,想的都是空想,啥用也没有。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开始要求独立之前,妈妈的高质量的陪伴,多多益善。
当然,陪伴的具体方式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有变化。大申已经不怎么感冒亲子阅读了:“听着费劲。读了半个小时,也没读多少。还不如我自己看,一转眼就看完了。”
可是,大申会聊天儿了,他喜欢在晚上关灯之后,和妈妈聊他对各种事情的观点,看法。
“你们昨天晚上又聊什么了?都十点半了,你们两个还咯咯唧唧个没完。”申爸问申妈。
“哎呀,大申可是懂事了。大申的很多观点,很深刻,很有意思。太有趣儿了。可是,聊的事情,我都忘了。等我想起来,我告诉你。”申妈说。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死”的怎么就“活”了:“万鬼窟”(二)
这些妈妈们都坏坏地,把申爸的兴趣拉扯得东倒西歪。申爸多聪明的人哪,发现及时,决定不上当。回到主题上来,接着说哈。

话说,人类的大脑,和我们熟悉的正在使用的电脑,在运行方式上,有点不一样。
不一样在哪里呢?
我们正在使用的计算机,是串行处理的机器。串行处理的意思就是,一次只能干一件事情。计算机里面有一个中央处理器,就是CPU,它负责控制整台计算的运行。所有的指令,都要送到CPU里面去处理。一个CPU处理的特点就是:一次处理一条指令。
有妈妈说,不对啊!我可以一边用射手播放器放电视剧,一边上网浏览。这不是串行,是并行啊?
其实,于我们,可以“一边....一边”,可是,于计算机,还是串行。
它怎么办到的?
它是把时间切成很小很小的块块儿,再把小块块儿交叉着分配给射手和IE,在为IE服务的时候,射手就等着;在为射手服务的时候,IE就等着。
这些小时间块儿是如此之小,一致于射手播放器在等CPU处理IE的指令的时候,播放的视频的停顿,我们根本察觉不到。察觉不到,我们感觉上就是连续在播,就好像专门有一个CPU在为射手播放器服务一样。这样,看上去就是“同时”的了。
这在计算机科学上,叫做“分时处理方式”。
CPU的分时能力,和什么有关系呢?和所说的“主频”有关系。越高级的电脑,“主频”的频率越高。主频对应于一秒钟里面,CPU可以处理的指令数。主频越高,一秒钟处理的指令越多,处理的指令越多,可以“同时”提供运行的程序就越多。电脑就越好。
这是电脑的工作方式。

我们的大脑的工作方式,和这个电脑不一样。我们的大脑是并行的工作方式。并行的意思是说,大脑可以同时处理很多信息。这是真正的同时,不是用“分时处理方式”模拟出来“假同时”。
比如说,你在看帖子,这时候,一只蚊子叮了你一下,你感觉到疼,抬手拍它一下。
我们在看帖子的时候,我们知道,我们在看帖子。我们的大脑中接受处理从身体传来的感觉信息的回路,一刻不停都是在运行着的。如果身体没有发生异常的情况, 这些神经回路就不会去打扰我们的意识,让我们可以专心地干别的事情。一旦有异常的情况发生了....一只蚊子咬了一口....这个神经回路立刻就向意识报 告:有异常情况发生!我们的意识被打断,从正常工作状态脱离出来,去对付那只可恶的蚊子。

人在成年以后,只有和生命体征有关的处理回路,仍然保持着时刻不停的并行处理方式。比如,处理心跳、呼吸、体感、痛觉的回路。成年人不能一边眼睛看《甄媛传》,一边脑袋想“万鬼窟”,一边耳朵听《三国演义》,一边鼻子欣赏旁边夜来香散发出的阵阵香气。
这些高级的神经活动,成年人只能一次做一件。要么《甄媛传》,要么想“万鬼窟”,要么《三国演义》,要么闻夜来香醉人的香气。你不能同时干这些。同时干两个,也不行。
所以,对于成人来讲,专注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心理特征。集中注意力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要干成事情,必须专注。

在这一点上,孩子不一样。
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育成熟。他还没长出一个中央控制系统。孩子的大脑处于各自为战的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大脑的各个部分,各干各的,无组织无纪律。
孩子可以一边看《甄媛传》,一边听《三国演义》,一边闻夜来香醉人的香气。从身体的各个感官接收进来的信息,他可以同时处理!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5-14 1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山东省
“死”的怎么就“活”了:“万鬼窟”(三)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28 10:50 编辑

孩子从身边听来的每一个词汇,都在小脑袋里形成一个图式。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多么不可思议啊!
孩子是怎么在身边嘈杂混乱的环境中,听到了句子的?孩子是怎么把句子解析开,挑出里面的词汇的?孩子怎么知道“同音”和“童音”,是两个词汇,而不是一个 词汇?“同音”这个词汇,孩子把它存储在大脑的哪个位置?为什么要存储在那个位置而不是另一个位置?存储“同音”这个词汇,要动用多少个神经细胞?为什么 是那么多个,而不是多两个或少一个?........
会有无穷无尽的没有答案的问题出来。
可是,这些问题本身有没有答案,没有关系。
这是人类天生的本能。天赋。一个人,一生下来,就能做这些事情,并且做得很好。
人类这个物种就是靠着这个本能,才和别的物种区分开来,并在生物进化意义上,相对于其他物种取得竞争优势的。
这是长期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其实呢,接受这是一种本能,是关键。
一只小鸭子,一出壳,就会“嘎嘎”叫。我们都认同,这是一种本能。
可是,这个一出壳,就会“嘎嘎”叫,你仔细想想,也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啊!
小鸭子怎么把空气吸进身体里,然后,压出来,通过它的呼吸道,形成“嘎嘎”的声音的?小鸭子是怎么控制自己的肌肉,才能让空气进到自己的身体里的?小鸭子 一“嘎嘎”叫,就张嘴。只有张嘴,才能叫出声么....可是,小鸭子怎么知道要叫,就得张嘴的?小鸭子要叫,就得伸长脖子,它怎么知道这一点的?它为什么 是“嘎嘎”叫,而不是“咕咕”叫?......
同样会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出来。
可是,这些问题本身有没有答案,没有关系。
我们都知道,“嘎嘎”叫是鸭子的本能,天赋。一只鸭子,一生下来,就能做这件事情,并且做的很好。

鸭子会“嘎嘎”叫和人类能掌握词汇,没什么两样,都是本能。
本能就是本能,没什么为什么。它本来就是这样的。

人类的这个本能,造就了人类的智力。
免责声明:用户在本平台发表的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仅表明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本平台亦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为传递、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任何后果均由用户自行承担;转载文章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整改或删除相关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