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路很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做父母的,若能在关键处给孩子以正确的教导和指点,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上世纪70年代,呼秀珍和丈夫的工资不到40元,家庭生活很是拮据。“那个年代物质极度匮乏,粮、油、肉,都定量,凭票供应。我和爱人都是‘上班族’,往往排队也买不上,看见别的人家买到蔬菜,心里挺羡慕的。”她的两个女儿,就出生在这个年代。家里的住房拥挤不堪,粗茶淡饭,然而,她绝不让孩子从小学会虚荣和浪费。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沃土,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风从小就滋润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和她们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随着她们逐渐长大,人生观、价值观也逐渐形成。 生活低标准,思想严要求。在女儿郭巧和郭灵的童年记忆里,家庭生活比较简单、随便、俭朴,从小到大,妈妈没给她们织过一件毛衣,没给她们买过一个玩具,甚至没给她们做过几顿热乎乎的早饭,没给她们过过一个生日。但是母亲勤于工作的身影对她们的一生产生了强大的影响。 “白天,妈妈上班,我们上学;晚饭后,她带我们去学校办公室。她备课、改作业,我和妹妹学习、写作业。从小学到中学的12年里,天天如此。”大女儿郭巧告诉记者,正是母亲这样简单的生活作风和敬业精神,让她和妹妹养成了许多良好的习惯:不论学习还是做事,都能坐得住、不浮躁;对生活的要求也不高,吃饱就行。 言传又身教,帮在需要时。对于子女,呼妈妈有严格的一面,更有一种厚爱。记得有一次,女儿郭巧参加秦都公安分局组织的业务大比武,白天工作特别忙,根本没时间准备竞赛题。为了鼓励女儿,那段时间的每天晚上,女儿背题,呼秀珍就在一旁看书、看报、剪报,陪着她,夜里三点睡,早上五点起。终于,郭巧取得了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 艰苦的军营生活一度让小女儿想要放弃,得知这一情况后呼秀珍又急、又气、又心疼。当时,家里还没有电话。相隔千里,只能写信。母亲300多封家书中温暖的话语和一位母亲的良苦用心终于让女儿扎根军营,成为一名优秀的女军人。 “妈妈是我最重要的一缕生命之光!我曾想,如果有一天,妈妈遇到难关,需要我用生命去解救,那么,我唯一的回答就是心甘情愿,在所不惜!”至今,呼妈妈还保留着小女儿在母亲节给自己寄来的贺卡。 宽以待人,热心助人。提起对孩子的教育,呼秀珍谈的最多是教育孩子做人的道理。 有一天,小女儿哭着回来说:“妈妈,院子里的小静经常打我,总是欺负我,刚才又打了我一下。”“你惹她打她了吗?”“没有。”“好孩子!妈妈就知道你从来不惹事,妈妈最喜欢不惹事和不欺负别人的孩子了!” 提起这段往事,呼妈妈深有感触地说,“有时候,我们家长总是习惯用成年人的思维去理解孩子、教育孩子。看到自家的孩子被欺负了,就会告诉她:‘她打你,你就打她,咱不能白白挨打!你越不还手,她就越欺负你……’作为父母,爱孩子的心都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只是拘泥于让孩子不受欺负、打赢别人,那就会扼杀孩子善良的天性。” 呼秀珍说,一旦把善良这种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失去,那我们这个社会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善良的好孩子,而是善良的本性将会离我们远去。诚然,善良的包容和忍耐会让孩子失去一些东西,但大度、大气会使孩子终身受益。呼秀珍认为,让孩子在善良中长大,是家长的责任。“从我父亲对我的影响,到我对女儿的影响,实际上就是家风的影响和传承,而家长是培育家风的第一任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