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传来好消息,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这是河海交汇的“自然恩赐”,更是无数东营人接续奋斗的最好证明。
即日起,《东营日报》推出系列报道,挖掘申遗成功背后的故事,探寻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所在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现在、过去和将来,充分展现我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持续推进生态修复治理的万千气象。
走进夏末秋初的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所在地——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映入眼帘的是一派草木葱茏、鱼翔浅底、生机勃勃的美景。当下,正是这片黄蓝交汇、生生不息的神奇土地最富生机活力的季节。
广袤的湿地上,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负责人王安东正在开展野生动植物调查,看到一株缠绕的草本植物,他拿在手上,介绍起来:“这是我们这里最有特色的保护植物——野大豆。你看,今年野大豆长势非常好,都一米多高了,叶也非常完整,没有病虫害,非常健康。”王安东介绍说,野大豆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耐盐碱、耐贫瘠、抗病虫害,不但为各类耐盐碱植物的培育提供优良基因资源,种子还是雁鸭类、雉鸡等很多鸟类的食物。看到野大豆长势不错,王安东点点头说:“这个长得好,今冬候鸟的‘粮食’就多了一重保障。”他介绍说,到了9月底,鸟类就开始迁徙,他们接下来还要做鱼类、底栖生物类的调查,为鸟类来此过冬打好基础、做好准备。
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记录,一路讲述,聊到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入选世界自然遗产,王安东打开了话匣子……
“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湿地资源都是能够入选不可或缺的条件。”王安东表示,东营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坐落在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部位于正在创建的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内。这里是以保护黄河口新生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拥有我国暖温带保存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每年春、秋候鸟迁徙季节,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数百万只鸟类在区内捕食、栖息、翱翔,成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越冬栖息地和繁殖地,被国内外专家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2019年11月22日,在国家林草局和山东省政府指导下,东营市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部署黄河口申遗工作。“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参与其中。”王安东说,让他印象最深也是申遗最关键的环节,是2023年5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委派两位专家来对黄河口候鸟栖息地进行现场考察。
“两位国际专家非常专业,仔细丈量每一寸湿地,黄河口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惊喜。”王安东介绍,经过考察,两位国际专家高度肯定了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的突出普遍价值(OUV),认为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为候鸟迁徙、繁殖、越冬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考察结束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专门发来信件,希望我国更新和扩大提名地各组成部分的范围,为候鸟打造更大面积的栖息家园。最终,结合实际的鸟类分布状况,对比遥感影像,增加了部分区域面积。调整后的世界自然遗产范围全部在拟建的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内,总面积由原来的560.62平方千米,增加到现在的879.88平方千米,更加保证了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在多年不懈努力下,如今终于申遗成功,黄河口候鸟栖息地焕发出勃勃生机,高兴,特别高兴。”王安东激动地说。
跟王安东聊天间隙,正巧碰到了“全副武装”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她的主要工作是鸟类监测。“今年,我们对东方白鹳、黑嘴鸥、丹顶鹤这些珍稀鸟类进行了环志和卫星遥测工作,了解它们更多迁徙动态,更好保护它们。针对鸟类繁殖期食物和用水需求,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更智慧化的监管手段。”赵亚杰介绍说,在用水需求方面,他们构建了科学补水检测网络,能够实时监测湿地的水位流量和降雨量等相关信息,按需补水。在4月和5月候鸟的繁殖期,在湿地恢复区内增殖放流了5000千克的仔鱼,来提高幼鸟繁殖成活率。他们还加强近海与海岸湿地的保护和恢复,治理互花米草、恢复盐地碱蓬和海草床,不断提高黄河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所有付出终会迎来收获。现在,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已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目前的3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就有26种。植物种类则由1995年的393种增加到现在的685种。根据2024年鸟类迁徙及繁殖期专项调查监测,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黑脸琵鹭在保护区繁殖,丹顶鹤野外繁殖达14巢、越冬数量达320只,东方白鹳成功繁殖202巢,繁殖幼鸟526只,黑嘴鸥繁殖种群稳定在1万只左右,朱鹮成功孵化幼鸟20只。
“等到秋天,这里将迎来最美季节,红毯迎宾、飞鸟翔集、芦花飞雪,这片黄河口候鸟栖息地将向世界展现更美的样子。”王安东说。
瞧,东营人守护了这片生态之地,将其打造成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的重要标杆,而这片土地也让世界看到了东营的美,展示出东营人对生态之美的不懈追求。
(记者 王苗苗 郑代玉 高汝民)
责任编辑:李雨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