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猪 发表于 2011-6-7 21:16

弟子规易解和故事

本帖最后由 八猪 于 2011-6-7 21:23 编辑

大家都不傻吧 别较真的学啊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易解】《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弟子规》中的“弟子”所指的就是学生,也就是父母的子弟;再广泛来讲,“弟子”可以说是每一个人。人“活到老,学到老”,可以说一辈子都在学习。既然都在学习,理所当然就是学生。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圣贤人的学生。“规”就是规范、道理,做人应尽的道理,做人应尽的规范。我们从这三个字,就可以了解这本书的用意就是: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

八猪 发表于 2011-6-7 21:17

泛爱众 而亲仁 有馀力 则学文
   
   【易解】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以上“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些都很重要,是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因此教育的基本目标主要是把青少年培养成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

书读百遍 其意自见①

    东汉时有一个叫董遇的人,从小家里就很穷,靠上山砍柴为生,整日为生活而奔波。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坐下来读书学习,他的哥哥讥笑他,他却不在乎。天长日久,他的知识很渊博,并写出两本书,引起了轰动,人们很佩服他。董遇的名声越来越大,附近的人纷纷前来求教,并问他学习的窍门。他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人家说:“可是没有时间呀!”他又说:“学习要利用‘三余’,就是三种空余时间,冬天为一年之余、晚上为一天之余、雨天为平日之余。”人们听了才恍然大悟,原来董遇是通过利用空闲时间的学习,才来提高自己水平的。
【注释】①见:xiàn,同“现”,显露。

八猪 发表于 2011-6-7 21:24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易解】父母教导我们做人处事的道理,是为了我们好,应该恭敬地聆听。做错了事,父母责备教诫时,应当虚心接受,不可强词夺理,使父母生气、伤心。

孟 母 断 机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天读书厌倦了,就跑回家里。这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突然把织布的梭子折断,扔在了地上。孟子很奇怪,就问母亲为什么发火。母亲说:“织布要一寸寸地织,才能织成。但如果把梭子折断了,不去织它,还能织成一匹布吧?你的学业也一样啊,你还没有学成就厌倦了,什么时候才能成为有用之才呢!”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恍然大悟,从此发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小杖则受 大杖则走
    曾参侍奉父母,尽心尽力。有一次,曾参的父亲曾点叫他去瓜地锄草,曾参不小心将一棵瓜苗锄掉。曾点认为其子用心不专,便用棍子责打。由于出手太重,将曾参打昏。当曾参苏醒后,并没有因为被误打而忿忿不平。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如果大杖不走,让父亲在盛怒之下将其打死,就会令父亲受不义之恶名,造成终身遗憾。曾参承认说:“参罪大矣!”
   所以,我们不要死在文字里面,要通权达变,这样才能真正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

八猪 发表于 2011-6-7 21:27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易解】冬天要提醒父母多穿衣服;夏天要给父母纳凉;早晨起床之后,应该先探望父母,并向父母请安问好。傍晚回家之后,要将今天在外的情形告诉父母,向父母报平安,使老人家放心。

黄 香 温 席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夏天天气热,每天晚上他都先给父亲扇枕席,以便父亲安歇;冬天天气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他上书朝廷申报,批准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
      黄香小小的年纪就有这样的孝心,也使他在做人、求学上有所成就。后来他当了官,做了尚书令。成为以孝闻名、以孝施政的榜样。黄香的事迹被历代传颂,成为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
      现今科技发达,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不需要再像黄香那样扇席暖床了,但他孝敬父母的品德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当夏天夜晚来临时,小朋友们是否想到早早地开冷风让房间凉爽,父母入睡再及时地关掉冷风,以免着凉;冬天时,是否想到开暖风让父母感到丝丝暖意。当然用电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行孝也不只是小朋友的责任,而是天下所有做子女应该做的。当父母上年纪时,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关爱,如果有时间,应该经常和父母在一起,让父母感到亲情的温暖。
      我们要以黄香为榜样,从身边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孝敬父母。

蔡老师孝母

    蔡礼旭老师生于台湾,曾任小学教师,课余从事儿童经典教学。在教学相长中,有感于圣贤教育为人生首要教育,遂辞去公职,远赴澳洲净宗学院研习传统文化并师承儒学耆①老徐醒民老师学习儒学。后来,在大陆各地蔡老师为教师、家长、学生、企业人士和社会团体(包括大专院校、监狱等)讲演。2004年年底在香港开办10天的《幸福人生讲座》②,以德行教育为主要科目,更是获得高度肯定,众人纷纷感觉到这是现代人迫切需要的必学课程。
      蔡老师为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不辞辛劳地奔走于世界各地,讲解《弟子规》,但他在忙碌之中还时刻惦念着自己的母亲,每周同母亲约定好在固定时间必打一次电话,以免母亲牵挂。有一天,有位老师参加蔡老师讲《弟子规》的学习班回去后,给蔡老师打来电话,第一句话就说:“蔡老师,我认为《弟子规》有糟粕。”蔡老师很平和地问他,请问哪一句是糟粕?他说:“‘晨省昏定’是糟粕,一天要问父母两次,太麻烦了。”蔡老师就对他说:“父母对孩子的关怀一天思念几次,无时无刻。母活100岁,常忧80儿。有一个老师说,在春秋季节,孩子蹬被子,母亲的被子盖得很薄,为的是冻醒后给孩子把蹬的被子盖上,然后才能睡安稳。父母连睡觉都挂念孩子,更何况在白天的时候。当孩子早晨起来一个躬鞠下去,说:‘妈妈爸爸早上好,昨天睡的好吗?’,这时父母发现你的额头发亮,代表昨天晚上觉睡得很好,父母很高兴、很放心,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哪有比孩子孝心更快乐的事情;晚上放学回来主动问候父母,父母一看气色不错,在学校应该没有打架,没有跟同学、老师有冲突,觉得孩子在学校很愉快度过一天,父母也很放心,一天两次问候能减少父母很多的担心。”那个老师听完蔡老师讲的很有道理,但话锋一转,便指责蔡老师说:“你就没有做到‘晨省昏定’。”其实,我们学习圣贤经典不能学死,因此蔡老师笑着回答说:“假如现在我早上问一次,晚上问一次,我妈妈会不高兴地说,你不知道长途电话费很贵吗?所以我们在孝顺父母时一定要顺乎亲意。”
      我们早晚问安最重要的是让父母安心,如果早晚问安让父母在那里担心你花那么多钱,那就跟孝的本质背道而驰。真正能让父母安心的绝对不是一天打三次、五次电话,而是你的道德学问、为人处事能真正让他们信得过,那才是真正不让父母操心,所以尽孝要重本质,不能死在形式上,应该通权达变。
      当然从小懂得早晚问安,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本质是一样,是对父母的关怀,是让父母不担心,但是在做法上可以因人而异。所以蔡老师是固定一个礼拜打一次电话回家,他的母亲在那个时间,听到电话铃响就知道是儿子打来的。有时候蔡老师太想母亲了,才过三天就给母亲打电话,母亲会有意外的惊喜。所以我们只有抓住本质活用圣贤的教诲,才能够在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生活状态当中,把它运用得很灵活,把它发挥得让父母欢喜,让所有接受我们的亲友都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这种魅力。
      不仅要对我们的父母有这样的孝心和恭敬之心,与此同时对我们的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和长辈都应如此。因为我们的大家族就是一棵大树,我们的父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和长辈是家族的根,夫妻是树干,孩子、财富、健康和一切美好的果实,是树的枝叶花果。要想家族这棵树的枝叶花果悉皆繁茂,一定要用慈悲的爱,浇灌我们家族的根,也就是孝顺父母、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和一切长辈。只有这样,这棵大树的根才能根深蒂固,同时也就枝繁叶茂,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将得到的一定是累累硕果。因此,孩子、财富、健康和一切美好的果实能够丰收,你只要这样去耕耘,那就在你眼前。

八猪 发表于 2011-6-7 21:27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易解】外出离家时,须告诉父母要到哪里去,回家后还要当面禀报父母回来了,让父母安心。平时起居作息(生活习惯),要保持正常有规律,做事有常规,不要任意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聂 政 养 母
    聂政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大侠士,很孝顺自己的母亲,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起生活。由于他是一个有名的侠士,所以常有人请他出门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但是因为有母亲在,所以遇有危险的事,聂政总是刻意回避。
    一次,一位朋友要他替自己去刺杀仇人,聂政告诉那人说:“现在有母亲在,不能出去,以后再说吧。”几年后,聂政母亲去世,他安葬了母亲,就离开家为朋友报仇去了。这次出门后,聂政再也没有回来,他刺杀了朋友的仇敌后也死在了当场。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聂政孝母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当今社会,我们为了求学或生存,不可能不离开父母一段时间,但我们的心不能离开父母,要时刻惦念着父母,常常和父母保持联系,以免父母为我们牵肠挂肚。
生命的代价 沉痛的教训
    临近暑假,某小学老师通知学生第二天下午放半天假,并要求学生告知家长。却有两名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通知家长,擅自和小伙伴一起到河边游泳,落入深水中,再也没有上来……由于他们两个没有做到“出必告,反必面”,所以没有得到家长的及时照顾,直到晚上家长不见孩子回家才发现出事了,但为时已晚!这样的人间悲剧每年都有发生,小朋友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啊!
    还有个孩子,放学后回到家里,没有跟家长打招呼,偷偷地一头扎在自己屋内打电脑。天色已晚,父母认为他在在学校没回来,给老师打电话询问情况。老师告诉几点下课,应该到家里了,母亲听后非常着急地到处打电话,寻找这个孩子。最后,在老师的提醒下,到孩子的房间里一看,正在网络天地“畅游”。孩子没有“反必面”出现了上述状况,也许有的父母将孩子狠狠地打一顿,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一定要把孩子引导过来,要告诉他这样做的危害性在哪里,告诉他:“如果父母没有到你的房间里去看,就急急忙忙出去到处找,怎么也找不到,在路上,因为‘慌不择路’,很容易被车撞了;也许还会把父母急出病来;还有奶奶爷爷、姥姥姥爷如果心脏不好,会出现生命危险的,上述无论哪一种状况出现,你将是终生的遗憾,同时你也是一个不孝子孙!”这样给孩子讲清楚,小孩是很受教的。另外我们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这样孩子一定会养成“出必告,反必面”的好习惯。

八猪 发表于 2011-6-7 21:28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易解】纵然是小事也不要任性,擅自作主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而为,容易出错,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因此让父母担心,是不孝的行为。

刘 备 教 子
    三国的时候,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不放心,除了把他托付给丞相诸葛亮,还给刘禅留下了一封信来教育他。信中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这就是说,不要认为小的坏事就可以胡作非为,不要认为小的好事就可以不做;只有品德良好才能让人信服。后来,刘禅在诸葛亮的辅佐下,蜀国没有出现大的失误。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宠信宦官,逐渐放纵自己,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

一个玩笑 抱憾终身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学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个同学在他的同桌要坐下的时候,把椅子挪开了,结果这个同学坐在地上,脊椎摔断,终身瘫痪。一个玩笑导致这样的后果,双方家庭都抱憾终身!受伤的同学将在床上躺一辈子,很苦。他的父母就更苦,孩子养了这么大,突然变成残废,父母比他还难受,还要伺候他,每天看到他都要偷偷地流泪。我们想一想关心你的人往往何止父母双亲,所以一个人的过失,有时会给多少人带来痛苦!造成大错无法弥补,而开玩笑同学的家庭也要承担沉重的经济负担和良心的谴责。所以,任何对人身安全有损害和危害到社会的不良行为,我们是绝对不能做的,见到时也要极力劝止。

八猪 发表于 2011-6-7 21:29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易解】物虽然小,也不可以私自收藏占为己有,特别是公物。如果私藏,品德就有缺失,父母知道了一定很伤心。


陶 母 封 鱼
    陶侃①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从小就勤奋好学,而且注意人品的修养,这一切都是与他母亲的严格教育分不开的。陶侃长大后,担任了管理渔业的小官。这一年他托人带回家一坛腌②鱼孝敬母亲,母亲却把鱼封好让人退回去,并且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你是国家的官吏,怎么能用公家的东西孝敬母亲呢?这是为政不廉啊!”此事虽小,却可以看出陶侃的母亲教子严格。陶侃始终不忘母亲的教诲,最终成为晋朝著名的清官。
【注释】①侃:kǎn。 ②腌:yān,用盐等浸渍食品。


苹果的教训
    有一个孩子,放学回到家里脸色怪怪的。因为小孩子比较单纯,做了坏事容易显现在脸上。这位母亲很有警觉性,就去翻了孩子的书包,结果发现里面有三个苹果,孩子解释说:“我们几个同学路过卖水果的摊位,顺手拿了这几个苹果。”这位母亲立刻带着孩子到水果店,恭恭敬敬给人家鞠个躬,说:“对不起,我的孩子拿了你的苹果,我跟你道歉,我没有把孩子教好,要多少钱我马上付给你。”她的孩子站在一旁看着母亲的这种举动,我们相信孩子的惭愧之心一定会被唤醒,从而终生记住这个教训。
    可是有些孩子说谎话时脸不变色心不跳,为什么?是因为他们从小犯错时,父母没及时抓住时机遏制住,说谎话说习惯了,习惯成自然。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发现孩子有不良行为时,一定要及时制止,也要告诫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使孩子能够健康成长。
    “物虽小,勿私藏”,除了不可以偷,不可以拿,同时要教导孩子不要吝啬,不要什么东西都先想到先留给自己,要培养他乐于助人的行为,因为施予比接受更有意义啊!假如孩子从小就吝啬,长大之后也会养成自私自利的习气。

八猪 发表于 2011-6-7 21:30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易解】父母所喜好的东西,应该尽力去准备,父母所厌恶的事物,要小心谨慎地去除掉(包括自己的坏习惯)。

孝 的 真 谛
    有一位许老师听蔡老师讲中国文化的课程,听了之后她非常欢喜。她说:“听了三个月的课,觉得自己和家庭很受益,我希望能够回到故乡,把这些德行的教诲、圣贤的智慧,也让故乡的孩子有学习的机会。”蔡老师听后很高兴,马上拿了很多本《弟子规》、《德育课本》之类的教材送给她,同时把教学经验介绍给她,截至2004年11月许老师在故乡已经讲八个月了。
    有一次她的父亲打电话给她说:“女儿!你能够找到人生的价值,父亲很高兴,你的行为也让爸爸觉得很光荣。”一个父亲讲出这样的话,代表父亲对她回馈乡里的行为很认同,而且我们相信她的父亲也有造福社会的志向。当子女继承父母的志向做回馈社会的时候,能真正让父母心生欢喜、心生慰藉。
    许老师在教孩子《弟子规》中“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的经文之前,她非常用心,首先买了一大袋的荔枝带回故乡去。回去之后她教导这一句教诲时,引导孩子说:“我们学‘入则孝’,要能理解到父母的辛劳,所以一定要好好侍奉父母。而别人的父母同样也很辛劳,同样对家庭有贡献,对社会有付出,所以任何人的父母都值得我们尊重、尊敬。”又解释说:“我们学完之后就要马上做到。”讲完之后,就让这些孩子拿着她自己买来的荔枝到整个乡里去送给长辈们。就这样一群孩子在乡里跑得不亦乐乎,每个长辈接到孩子们送来的水果,内心都非常欢喜。整个乡里,这种敬老爱幼的风气在那一天实在达到了顶点。
    第二天,父亲又打来电话给女儿,告诉她:“乡里面很多的长辈都打电话到家里来说,从来没有一个嫁出去的女儿这么样关心自己的家乡。”父亲在讲这句话的时候,心情特别欢喜。女儿听到父亲这么讲,心里也很安慰。买一件新衣服给父亲可能让他快乐一时,而女儿的行为让他觉得光荣,感到欣慰,可以欢喜一辈子。
    所以为人子女在孝顺父母当中,我们一定要从奉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智慧这四个角度来尽心尽力。
    养父母之身,就是对父母的身体健康,我们要时时懂得去关怀。在古书中记载,对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就要把他当小孩一样关怀照顾。老人家在晚年容易觉得孤独,而身体也比较虚弱,所以我们要能够常常体恤父母的身体状况,然后尽这一份孝心,给我们的孩子做出好榜样。像在季节交替之际,温度变化特别大,这个时候假如我们没有办法回到家里,就应该打电话问问父母有没有御寒的衣服,棉被够不够用。这次电话一打,孩子在身旁都能感觉到你处处关怀老人的身体,能感受到父母的孝心。你身为父母,以身作则非常重要。
    养父母之心,就是时时能够关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说常给母亲打电话,听出来母亲在想念我们,这个时候不等母亲开口,应该主动回家去看看。
    养父母之志,《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就是说,用自己的德行才能去奉献社会,才能扬名于后世,让所有社会人士感受到,某人有这样的成就,能为社会作出如此的贡献,也是他父母教育的成果,这就在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最后要养父母之智慧,一个人到晚年的时候,纵使有钱也不见得快乐。常常看到很多老人家很有钱,但是每天在那里想有一千万、想有两千万。有一千万了,再看看别人一千二百万,他自己又很不舒服,常常都活在患得患失的烦恼当中。
    孔子曾经提到人生有三戒“少者戒之在色、壮者戒之在斗、老者戒之在得。”人老了最忌讳的就是常常患得患失。其实这个“得”字说就是贪,贪这个、贪那个,别人的孙子又怎么样,自己却没有,常常就在这种情绪当中,很难快乐,很难知足。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机会,趁父母心情比较好,引导他们对这些贪念要懂得放下。
    告诉父母钱够花就好,家财万贯,还不就一日三餐;广厦千间,每天夜眠只需床六尺。可以给他们讲个小故事:春秋时,有一天,孔子带学生们去泰山游玩,半路上看见一位穿着破烂的老人坐在路边自弹自唱,显得非常快乐。孔子问他:“你这么贫穷,怎么还这样高兴呢?”他说:“我快乐的原因很多,一是天地间以人为最尊贵,而我有幸是个人;二是许多人早早地就去世了,而我活到了九十岁,你说我能不高兴吗?”孔子对他的学生们说:“他真是位明白事理的人啊!”所以人生要知足常乐,让你父母能够把一些贪念慢慢放下来。更重要的是要引导父母接受圣贤教诲,让他们的心能够安住在圣人的智慧中,这样晚年就会愈走愈清净,愈走愈自在。如果父母的晚年能如此的话,那我们的孝道就做得圆满了,孝的真谛也就找到了。


善 体 亲 心
    有一位老师教导学生应该知道,每个人的生日就是母亲的“受难日”。所以同学们过生日时不应该只想去“麦当劳”,要一大堆礼物,而是应该想到母亲养育的辛劳,要懂得知恩报恩。因此他们班的学生过生日的这一天,不是去要求父母给自己买礼物,而是自己主动帮母亲干家务活。
    有一个4岁的小女孩在过生日的那一天,炒菜给妈妈吃,但身高不够,她就自己搬来凳子站上去炒菜。拿起铲子把油倒下去,不料油溅起来,她又找了一个大手套套在手上,等把带着水的黄瓜放进油锅,油溅得更高了,她灵机一动,把爸爸的安全帽找来戴在头上,费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菜炒好了,小心翼翼地端出来给妈妈吃。通过自己动手,她体会到妈妈的辛劳了。相信这个孩子从此以后吃菜不会再挑三拣四了。
    让孩子做家务的好处很多:1.从小他能感恩父母,感恩他人,所谓习劳知感恩。2.婚后家庭会和睦,会做一个好妻子、好丈夫。3.在集体中,他会是个很勤劳的人,人际关系非常好。否则在公共场合,大家都在打扫卫生,他不干,东西放的又没有秩序,会很让人讨厌的。
    现在高中、大学学生回家给父母的见面礼物是一大堆脏衣服。还有一个现象,暑假结束,学生把自己的脏衣服丢到垃圾箱里,把用的盆、牙刷都踹碎泄气,床单也丢了。他们说,高兴,庆祝。多么浪费啊!孩子浪费到这种程度是一种败迹,你能够替他攒多少钱都不够他挥霍啊!这些现象都是从小没有习劳,不知道父母抚养他们是多么的不容易。
    有一位先生,跟他的妻子提出离婚,到法院起诉,他获得胜诉。这位妻子在学业上可以说是很有成就的一位女性。她从小学、中学、高中、大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被许多人羡慕。但是人生绝对不是单一方面努力而已,人生应该是全面的学习,全面的圆满。这位女性学会了很多知识和技能,但她对婚后的家庭、生活方面的做人做事却一无所知。不知道女性应该具备“四德”,不知道“兄友弟恭”,在家中不会干家务,不会与家人相处等等,这样在人生的旅途当中就会出现相当多的麻烦。他的丈夫同她是大学同学,在婚后生活的一段相当长的时间了,非常苦恼和无奈,最后终于走上了法庭。
    一个在学校名列前茅的女大学生被丈夫抛弃了,乍听起来,觉得很不可思议,但让我们看看她的成长过程,很容易得出答案。在这段婚姻挣扎当中,女方的父母很无奈,常常打电话劝诫她的女儿,告诉她应该怎样做妻子,但女儿都不听。母亲说:“女儿从小上学时,都是父亲中午带饭给她吃,然后晚上父亲开车又把她接回来。从小到大都没有让她拖过一次地,我们对她这么样照顾。”她的母亲掉着眼泪又说:“我对她还不够好吗?她怎么还会这样对待我。”很可怜的是,到了这种地步她的母亲还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错就错在母亲对女儿太溺爱了,从小到大都是父母为她服务一切,在她幼小的心灵深处心里只有自己,不知道还要体会别人的感受,不知道还要劳动,只有一个概念,只要学习好了,就是人生的全部,才会导致这样的结果。“惯子如杀父”,这个女儿被父母惯坏了,父母本想让女儿将来幸福快乐并出人头地,然而却适得其反,女儿现在已经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她根本不懂对父母应该尽“孝道”,更不懂得父母对她的挂念和担心,这就是一个爱之足以害之的事实,不仅父母身受其害,由于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给她扎好德行的根基,使孩子长大后偏离了德行的大路,难道作为父母不应该好好深思吗?
    所以我们对孩子的人生应该有长远的规划,因为人生像一盘棋,假如我们走一步,看一步,常常都会举棋不定。假如我们在下棋过程当中,能够先看到三四步,甚至能够先看到五六步,这样的人生才会走得从容不迫。所以当我们了解到让孩子们具备这些正确的态度时,那他往后的人生一定很不错。
    以上的故事是一个鲜明的对比,我们做父母的对孩子采取哪一种培养他们成长的态度至关重要。在现代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需求很了解,但却很少有孩子知道父母的需求。父母一定要吸取教训,不要把孩子当“小皇帝”,否则你将来就要当“奴隶”。所以我们学习圣贤教育后,无论父母和子女都要依据圣贤的教诲,父母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养不教,父之过”,要以身作则。子女要做到“首孝弟”,平常与父母相处的时候,我们要仔细观察父母心里所想要的和不想要的。譬如说父母不喜欢的东西,我们应该尽量把它去除。父母指出我们有不良的嗜好,不良的习惯,自己应该要立刻改正过来,努力把自己德行的根基扎好,把自己的学业学好,让父母能得到欢心。如果能时时刻刻体贴父母,父母一定感觉很欣慰,这样我们就真正做到了善体亲心。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易解】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轻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要注重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亲蒙受耻辱。

董 卓的恶行
    董卓是东汉末年的军阀,他带领军队来到国都,废掉了汉少帝刘辨另立汉献帝刘协为傀儡①皇帝,并从此独揽朝政。董卓专权期间,对朝廷中的大臣肆意杀戮,对天下百姓任意欺凌。结果,他的暴行引起了人们的愤怒,司徒王允等人联合起来利用美人计一举将他除掉。董卓死后,他的家属也因此受到株连,当时他的母亲已经90多岁了,也被处死。董卓的恶行不仅使其家庭受到牵连,连年迈的老母无法尽享天年,实在是可悲啊!
    【注释】①傀儡:kuǐ lě ,无自主权,受人操纵的人或政府。

中 国 人的味道
    一个十六岁的儿子和爸爸开车去郊游,到了一个风景区,儿子要给车加油,父子俩约好下午四点在这里再见面。儿子到加油站加完油后,发现还有一段时间,心想看完电影后再去接父亲也不迟,于是就到附近的电影院看了电影。电影结束后一看时间已经晚了,心里面也很着急。这个孩子也没学过《弟子规》“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他匆匆地回去后就跟父亲说:“车子坏了去修理,所以回来晚了。”父亲说:“你怎么可以骗我,我已经给加油站打过电话了,加油站的人说你的车子整个下午都在加油站停着,根本没有离开过。”儿子一听很惭愧地说:“爸爸,你不要生气。”父亲接着说:“我非常生气,也非常难过,不是对你,而是对我自己生气,对我自己难过。因为我养育了16年的儿子居然来骗我,这说明我教育失败,我要好好检讨这么多年来对你的教育,今天我要走回家去。”父亲坚持一步一步在前面走,边走边反省;儿子开着车一步一步在后面跟着,边跟着边惭愧。风景区离他们家有18英里的路,走回去都半夜了。父亲的行为对儿子内心是一次非常大的震撼,儿子会对这件事终生难忘的。相信这次旅途是儿子一生最长的旅途,也是父亲给他最成功的一次教诲。因此我们做子女的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要活出做人的味道,否则会让自己的父母感到蒙羞。
    如果我们的身体有损伤,让父母担忧也是不孝的。有一个孩子写日记:今天我感冒,心里很难受,不是因为感冒很难受,而因为感冒是不孝。因为《孝经》中曾子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那么对于身体首先要经常活动,“活动”这两个字,是你活着就要动,不动就活不下去了。其次还要注意睡眠,睡眠的时间一般为:小孩每天睡8—9小时,小孩长内脏,而睡觉会让他成长得好,睡觉会让他的免疫系统提升得很快;中年人每天睡6.5—7小时;老人每天睡5.5—6小时。另外,人类最强的解毒系统是肝胆,而胆的整个血气的行走是在夜里11点—凌晨1点;肝脏是凌晨1点—3点,所以这四个小时最好都能睡觉。中国黄河流域,这些地方天气都比较冷,天气一冷,早睡早起,这是道法自然。很多人都有睡午觉的习惯,但吃饱饭应该先走一走,帮助消化,再睡20分钟到30分钟,将身体缓和一下,再爬起来,做起事来特别有劲。当一个人中午的时候,如果吃完饭,不运动就一睡1.5—2小时,他睡起来的时候,会很没精神,而且会觉得头痛痛的,为什么?缺氧,血液循环到中午的时候是最高点,你的新陈代谢在最高点的时候,这一睡就1—2小时,它马上从最高点瞬间降下来,所以这个就不是道法自然了。
    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身体要在最累的时候,让它休息一下,这样效果最好。对于睡觉,也要掌握适度,不要因为睡了太长时间,把我们的人生大半时间都耗掉了,这个也是不明智的。熬夜不好,我们说熬一天夜要几天才能补回来?有的人三天三夜不睡觉,“身有伤,贻亲忧”,年轻时候逞强斗胜,把身体都搞坏了,到最后会追悔莫及的。所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是孝养父母的一个必备条件。
    我们不仅在身体和德行上不能让父母担心和蒙羞,更不能在道德品质上让祖国蒙羞。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三则报道:
    1.巴黎圣母殿门口用中文写着“请勿大声喧哗”。
    2.在美国珍珠港的垃圾桶上面用中文写着“请把垃圾丢到此”。
    3.在泰国的皇宫厕所里也是用中文写着“便后请冲厕”。
    不言而喻,是给我们中国人看的。还有一个朋友从英国旅游回来说,英国的草坪上也用中文写着“不要踏入草坪”,而我们出国的人员中却偏偏有人到草坪里面,有的坐在草坪上、有的躺在草坪上照相;有一个很洁净完美的雕塑供大家欣赏,有的人在雕塑附近很得体地照相留影,而我们出国的人中,却有的要爬到雕塑上面,搂着、并且脸部还要紧贴在雕塑上照相,这哪是照相,这不是到国外去出中国人的“洋相”吗?
    作为中国人就要活出做中国人的味道,中国人老祖宗教导我们:成就人格,首重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仁”的含义:以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为基础,处事待人,心存厚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深恤民疾,不惹烦恼。“义”的含义:言行举止,无不公正合宜,不起盗心,不占便宜,不偏不倚,俯仰无愧。“礼”的含义:洁身自爱,知节用和,克己制欲,不涉奸乱,端正心思,以德治事。“智”的含义:随顺不染,明白事理,不可感情用事,不瞋不怒,平心静气,临事不乱。“信”的含义:民无信不立,与人交往,言必合宜,绝不食言,不妄语,不轻诺,言既出,事必行,此五常,是成就人格之本。一个人处处为人着想、处世都是遵循道义、谦恭有礼、要有智慧、处处能通权达变,言出必行很讲信用,当你做到这一点时,别人会从内心喜欢你,打从心里升起对你的一种崇敬之意,这才是真正做人的味道。一个人要活出做人的味道一定要把根基扎好,当希望我们的孩子和学生的一生能够真正活出做人的尊严,就要把“仁、义、理、智、信”扎根在他心里,让孩子从小应该知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大道。学之有序:博学;审问;深思;明辨;笃行(修身、处事、接物),孩子从小懂得这些圣贤的教诲,将会影响他的一生。因为“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所以长大后,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用自己的德行为祖国争光。不让祖国蒙羞,才不愧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之称号。

胖妮儿 发表于 2011-6-8 15:28

。。。。好帖。。。

腰缠万贯 发表于 2011-6-9 15:15

呵呵呵!不错。。。。。。有空还来!

八猪 发表于 2011-6-9 20:48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易解】当父母喜爱我们的时候,孝顺是很容易的事;当父母不喜欢我们,或者管教过于严厉的时候,我们一样孝顺,而且还能够自己反省检点,体会父母的心意,努力改过并且做得更好,这种孝顺的行为最是难能可贵的。

虞 舜 至 孝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这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古圣先贤以至德垂宪万世。在上古时代,有三位非常著名的帝王:尧、舜、禹,他们均因德行至大而受四方举荐登上帝位。这其中,大舜因“至孝”而感动天地,被尧帝选中为继承人,他的故事也被列为历代孝行故事之首。
    尧帝十六岁称帝治理天下,到八十六岁时,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合适的人继承帝位。于是他征求群臣的意见,没想到众位大臣异口同声地向他推荐一个乡下人———舜,因为舜是一个著名的孝子。从这里可以看出,我们的祖先把孝行放在德行的首位,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必定会爱护天下的百姓。
    舜即位之后国号为“虞”,历史上称他为“虞舜”。
    虞舜,本姓姚,名重华。父亲叫“瞽叟”,是一个不明事理的人,很顽固,对舜相当不好。舜的母亲叫“握登”,非常贤良,但不幸在舜小的时候就过世了。于是父亲再娶。后母是一个没有妇德之人。生了弟弟“象”以后,父亲偏爱后母和弟弟,三个人经常联合起来欺负舜。
    舜对父母非常的孝顺。即使在父亲、后母和弟弟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形下,他仍然能恭敬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他希望竭尽全力来使家庭温馨和睦,与他们共享天伦之乐。虽然这其中经历了种种的艰辛曲折,但他终其一生都在为这个目标不懈地努力。
    小时候,他受到父母的责难,心中所想的第一个念头是:“一定是我哪里做得不好,才会让他们生气!”于是他便更加细心地检省自己的言行,想办法让父母欢喜。如果受到弟弟无理的刁难,他不仅不因此恼怒,反而认为是自己没有做出好榜样,才让弟弟的德行有所缺失。他经常深切地自责,有时甚至跑到田间号啕大哭,自问为什么不能做到尽善尽美,得到父母的欢喜。人们看到他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懂事孝顺,没有不深为感动的。
    舜一片真诚的孝心,不仅感动邻里,甚至感动了天地万物。他曾在历山这个地方耕种,与山石草木、鸟兽虫鱼相处得非常和谐,动物们都纷纷过来给他帮忙。温驯善良的大象,来到田间帮他耕田;娇小敏捷的鸟儿,成群结队,吱吱喳喳地帮他除草。人们为之惊讶、感佩,目睹德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即便如此,舜仍是那样恭顺和谦卑,他的孝行得到了很多人的赞美和传颂。不久,全国各地都知道了舜是一位大孝子。
    那时候尧帝正为传位的事情操心,听到四方大臣的举荐,知道舜淳朴宽厚、谦虚谨慎。但惟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治理天下,尧帝便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并让九个儿子来辅佐他。希望由两个女儿来观察、考验他对内的行持;由九个儿子来考验他对外立身处事的能力。
    娥皇和女英,明理贤惠,侍奉公婆至孝,操持家务农事也井然有序,不仅是舜的得力助手,也成全了舜始终不渝的孝心。有一次,瞽叟让舜上房修补屋顶。舜上去之后,想不到瞽叟就在下面放火。当大火熊熊往上燃烧,就在万分危险之时,只见舜两手各撑着一个大的竹笠,像大鹏鸟一样从房上从容不迫地跳下来,原来聪慧的娥皇和女英早已为他做好了相应的准备。
    又有一次,舜的父母又用其他方法来谋害他,想把他灌醉后杀害。可是他的两个妻子事前就给他先服药,让舜即使终日饮酒也不能伤害到自己的身体。
    还有一次,瞽叟命舜凿井。舜凿到井的深处,瞽叟和象想把舜埋在井里,就从上面往井里拼命倒土,以为这样舜就永远回不来了。没想到舜在二位夫人的安排下,早已在井的半腰凿了一个通道,从容地又躲过一劫。当象得意地以为舜的财产都归他所有时,猛然见到舜走了进来,大吃一惊,慌忙掩饰了一番,但舜并未露出愤怒的脸色,仍旧若无其事。此后侍奉父母,对待弟弟,反而越加谨慎了。
    舜初到历山耕种的时候,当地的农夫经常为了田地互相争夺。舜便率先礼让他人,尊老爱幼,用自己的德行来感化众人。果然,一年之后,这些农夫都大受感动,再也不互相争田争地了。
    他曾到雷泽这个地方打鱼。在这儿,年轻力壮的人经常占据较好的位置,孤寡老弱的人就没办法打到鱼。舜看到这种情形,率先以身作则,把水深鱼多的地方让给老人家,自己则到浅滩去打鱼。由于一片真诚,没有丝毫勉强,令众人大为惭愧和感动,所以短短的一年内,大家都互相礼让于老人。
    舜还曾经到过一个叫陶河的地方,此地土壤质量不佳,出产的陶器粗劣。令人惊讶的是,舜在此地治理一年后,连陶土的质量都变好了,所做出来的器皿相当优良。大家一致认为这是舜的德行所感召的结果。后来,只要他所居之处,来者甚众,一年即成村落,二年成为县邑,三年就成为大城市。亦即是史上所称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尧帝得知舜的德行后,更加赞赏。于是进一步考验他种种的能力,舜也毫不畏惧接受了诸多艰难的考验。一次,尧帝让舜进入山林川泽,考验他的应变能力,虽遇暴风雷雨,然而舜凭着智慧与毅力,安然无恙地回归,他的勇敢镇定,使尧帝坚信舜的德行与能力足以治理天下。
    舜历经种种考验之后,尧帝还是并未马上将王位传给他,而是让他处理政事二十年,代理摄政八年,二十八年之后才正式把王位传给舜。足见古代的帝王对于王位的继承,确实是用心良苦,丝毫不敢大意。假如不能以仁治世,以德治国,国家就难以长治久安。
    当舜继承王位时,并不感到特别的欢喜,反而伤感地说:“即使我做到今天,父母依然不喜欢我,我作为天子、帝王又有什么用?”他的这一片至德的孝行,沥血丹心,莫不令闻者感同身受,继而潸然泪下!皇天不负苦心人,舜的孝心孝行,终于感化了他的父母,还有弟弟象。
    《孟子》云:“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能做到孝顺,我们也能。因为我们天性中都有一颗至善、至敬、至仁、至慈的爱心。假如我们能以舜为榜样,真正尽到“孝亲顺亲”的本分,深信必能缔造幸福美满的家庭。继而,再将“孝”扩大到我们周遭所有的人、事、物,任何的冲突对立都会冰释消融。这至孝的大爱孕育出的是互敬互爱、和睦共处的和谐社会。
    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许 效 舜的故事

    台湾有一位艺人叫许效舜,他在“九•二一”大地震的前一天晚上,到南投的山区去拍飞鼠外景。当地向导带他们爬到山上去,平时那个地方是飞鼠出没最多的地方,结果他去拍的时候一只也没拍到,当地人一看不对劲赶快下山。当他们走到半山腰的时候地震就来了。“九•二一”大地震倒了很多房子,死了两千多人,地震摇晃的时候就好像一阵巨响“轰轰轰”地传递过来,当时在场的人想起都会打哆嗦。同行的朋友都遇难了,许效舜却安然无恙。当时人们认为他是个传奇人物。后来有一次他在接受访问时,说:“我这一生假如有一杯水喝,就保证我母亲一定有一碗白米饭吃。”这时人们才得到准确的答案,终于明白他还活着的原因———孝感动天。他在讲的时候非常真诚,可以直接感受到他那份孝心不是言语上可以表达的,而是在他的内心深处。他的孝心孝行化解了这次的灾难。所以行孝、行善不能等,我们既然知道善这么重要就要赶快起而行之,绝对不是明天才开始做。什么时候开始?当下。
    大地震要来的时候只有一种动物不知道,那就是“人”。人是万物之灵,为什么人在这个天地之间却这么不敏锐呢?因为人已经被欲望等一大堆的东西,把自己本有的那种能力都闭塞住了。动物没啥欲望,它每天能吃饱就好了,不会想要去害人,即使是老虎在吃饱的时候,小动物在它身边,它都不去侵犯。所以动物内心很清澈,地震还没发生以前,能量已经传递出来,它马上有感觉到就赶快行动,所以大地震以前很多的蚯蚓都搬家,很多很多动物都有异象出现。
    从以上的这个故事中,我们应该有所警觉,一定要用自己的至诚心去孝顺父母,要培养自己的清净心。愿我们都能以身作则,相互勉励,做一个真正的孝子。

八猪 发表于 2011-6-9 20:56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易解】父母亲有过错的时候,应小心劝导改过向善,劝导时态度要诚恳,声音必须柔和,并且和颜悦色。
 
苦 心 劝 父
    从前,有个叫孙元觉的少年,小时候就十分懂事,可他的父亲对祖父却非常不孝敬。有一天,父亲要把病弱的爷爷扔到深山里去。孙元觉哭着跪倒在父亲面前,恳求他不要这样做。可是父亲却哄骗他:“爷爷年老了,年老不死会变成妖怪的。”来到了山里,父亲把爷爷放下就要离开。这时,孙元觉对父亲说:“扔了爷爷把筐子拿回去吧。”父亲不明白他的意思,孙元觉说:“等到你老了,我好用它来装你,把你扔到山里来呀。”父亲一听,大吃一惊,最终改变主意,又把爷爷接回了家。

兰 姐 善 谏
    明朝有个童养媳,名叫兰姐,十二岁的时候,看见婆婆和太婆相骂,婆婆骂太婆是老而不死的讨厌东西,兰姐就在那一天夜深的时候,流着眼泪,跪在婆婆的面前说:“婆婆和太婆相骂,是给后人一个不好的榜样。假使将来婆婆年老的时候,也有人把婆婆当讨厌的东西看,那么婆婆又觉得怎样呢?每个人都有年老的时候,寿长寿短是有天命的,媳妇但愿婆婆像太婆一样长寿才好。”她的婆婆听了这一番话之后,非常感动,同时也觉悟过来,很孝顺自己的婆婆了。后来兰姐生了五个儿子,有两个儿子中了进士。

八猪 发表于 2011-6-9 20:57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易解】如果父母不听规劝,要耐心等待,一有适当时机,例如父母情绪好转或是高兴的时候,再继续劝导;如果父母仍然不接受,甚至生气,此时我们虽难过得痛哭流涕,也要恳求父母改过,纵然遭遇到责打,也无怨无悔,以免陷父母于不义,使父母一错再错,铸成大错。

 
母在一子寒 母去三子单
    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个姓闵名损字子骞的人。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不幸去世了。父亲娶了后妻,后妻又连续生了两个弟弟。人都有私心,因为不是自己亲生的,所以后母对待孩子就有很大的差别。后母平时对子骞很不好。严冬,后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孩子穿着保暖的丝絮做的棉衣,两个小孩子就算是在户外玩耍也感觉不到冷。可怜的子骞却裹在件单薄的芦花做成的衣服里。数九寒天,寒风刺骨,子骞经常被冻得四肢僵硬、脸色发紫。就是在这种极大的差别中,子骞也从来没有一点怨言。假如今天是我们,在这样的家庭生活中,是不是能够承受?是不是有勇气继续生活下去?可是子骞一点也不怨恨他的后母。
    在一个严寒的冬天,子骞的父亲外出办事,要子骞驾车。冰天雪地,子骞身上芦苇做的衣服哪里能抵挡住冬天的严寒!双手被冻僵了,嘴唇冻紫了。一阵寒风吹过,子骞剧烈抖动的身体实在没法抓紧缰绳,一失手,缰绳脱落了,这样就引起了马车很大的震动。因为子骞驾车的技术一向很好,今天却大失水准。坐在后面的父亲身体猛晃,就非常生气地抽了他一鞭子,衣服破了,芦花飞了出来,父亲顿时脸色大变,眼睛湿润:原来,子骞的“棉衣”里全都是一丝丝的芦苇絮,没有一片丝絮的影子!这样寒冷的天气,怎么能忍受得了呢。让孩子在三九天里冻成这样,遭这样的罪,是自己没有尽到作父亲的责任啊!没想到同床共枕的妻子竟然这样品行恶劣,对继子如此狠毒。子骞的父亲当即决定把妻子赶出门去。子骞听后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含泪抱着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就是说,母亲在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可是如果母亲不在的时候,家里的三个孩子就都要受冻挨饿了。他的这番话使父亲非常感动,于是就不再赶他的后母了。看到闵子骞一点都不怀恨于心,后母深受感动,她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从此也把子骞当成和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疼爱。
    在当时,如果子骞的父亲一怒之下把后妻赶走了,那么可以说,这个家庭从此以后就天伦不再,妻离子散,这是何等的悲惨。可是因为有这样一位孝子子骞,才使整个家庭结局为之转变,避免了沦落到如此悲惨境地。而造就这种转变的力量只在我们一念之间,这一念就是纯洁之孝,也就是每一个人心目当中都有的自性的纯孝。
    “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子骞一番挽留后母的话,非常的凄凉,非常的恳切,又非常的悲愍,完全是肺腑之言,连铁石心肠的人听后,都为之声泪俱下,他的天性是何等的孝敬、纯洁,何等的淳厚、善良。这句话流传千古,让后代的人都不禁赞美闵子骞的孝心孝行。如果我们也是生长在类似的家庭环境当中,我们也应该要懂得与后母好好地相处。如果能向子骞学习,相信在家庭生活当中,一定可以免去许多的误会、许多的争执和许多的不愉快。人都有孝心、孝行,天下不会有人心肠像铁石一样,只要我们肯用心,发自内心对父母孝顺奉养,父母再怎么不好,也都会有感悟的一天。



李 世民谏父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的时候,随着父亲李渊平定天下。有一次父亲作出一个决定:连夜拔营攻打另外一个地方。李世民就对父亲说:“这样做我们可能没有办法成功,因为恐怕会中埋伏,前面不但不能取得胜利,后面又被围剿,反而不利我军。”这样劝了三次,他的父亲仍不采纳他的建议。
  眼见明天父亲带领整个军队就要拔营了,这个时候,李世民就在帐篷外面号啕大哭,哭得非常伤心。为什么很伤心?他知道父亲这个决定是错误的,从整个局势来看,李世民已经看出这种做法相当的危险。他的父亲李渊在帐篷里头,突然听到外面有很大的哭声,而且哭得非常的伤心,就走出去看看,才知道他的儿子在那里哭泣,于是他就问是什么原因?李世民说:“本来希望能阻止父亲的这一次军事行动,但是父亲不能采纳,我非常地伤心,非常地难过,就在这里哭泣。”李世民这个时候就做最后一次劝解。父亲看到儿子这么伤心,分析的道理又这么中肯,就及时停止这次军事行动。后来李渊和李世民父子终于平定各地的反王,奠定了唐朝的基业。

八猪 发表于 2011-6-9 21:51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易解】父母生病时,子女应当尽心尽力地照顾,一旦病情严重时,更要昼夜服侍,不可以随便离开。


汉 文帝侍母
西汉时,汉文帝虽然贵为皇帝却很孝顺自己的母亲。虽然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他从没忘记到母亲的房间去问候。后来文帝的母亲病了,他日夜精心服侍,甚至目不交睫,衣不解带,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母亲吃药时,他都要先亲口尝尝。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汉文帝侍奉母亲,却从不懈怠,长达三年之久,实在难能可贵。后来,汉文帝侍奉母亲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蔡老师照顾陈伯伯
    蔡老师在澳洲净宗学院修学期间,遇到了同修陈伯伯。陈伯伯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他曾带领不同国籍的人去工作,每当遇到危险的工作,他都不让别人下去,自己先下去,确定没有危险了,他才让工人们下去。当这些工人经济有困难的时候,他都会解囊相助。他虽然是劳动阶级,但学问很好,写一手很漂亮的小篆①。
    有一天,陈伯伯突然胃出血,当蔡老师看到陈伯伯吐完血,脸色苍白地走到学院时,就立刻联系学院有关部门,将陈伯伯及时送到医院,幸好没有出现太大问题,但需要静养,必须从像几个月婴儿吃的那种麦粥开始吃起。蔡老师由于从小就没有照顾过病人,但《弟子规》云:“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还有“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所以差不多二三个小时就煮一次麦粥给陈伯伯吃。蔡老师虽然刚到学院想多听各位法师讲经,但是他认为实际行动更重要,所以这么好的机会蔡老师也欢欢喜喜接受了,非常细心地照顾陈伯伯,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同时,也深刻地意识到许多成就都是要经过历事练心的过程。
    我们要向蔡老师学习对待陈伯伯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我们应该对照一下自己,对父母如何呢?当我们用真心在照顾父母的时候,内心就感觉到很充实。因为一个人在报恩的时候,跟自性非常相应。“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要珍惜替父母付出的机会,否则会有千古之恨。
    需要提醒的一点:经文中的“亲有疾,药先尝”,如今父母有病所服之药多为西药,不可由子女加以代尝,这句教诲的真正意义在于子女关心父母的这颗存心,和力所能及地去做事情,如:父母在吃药前,需要喝的水温度是否适度、准备吃的药是否按说明书要求的次数和剂量、需要忌口的食物是什么等等,从这些方面去关心和照顾父母,尽到为人儿女的责任。
    【注释】①篆:zhuàn,古代的一种字体。。

八猪 发表于 2011-6-9 22:07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易解】父母去世之后,守孝期间(古礼三年),要常常追思、感怀父母教养的恩德。自己的生活起居必须调整改变,不能贪图享受,应该戒绝酒肉。
 
居 仁 敬 斋
    明朝时,有一个讲学家,姓胡名居仁,表字叔心,是馀干地方的人,跟着吴与弼读书,他的学问是以搜求放失的本心为主,因为正心,把一个“敬”字放在心里,所以就把这个“敬”字做了他书斋的名字。他平常对着妻子像见了尊敬的宾客一样,他的父母亡故了,居丧时候非常悲泣,以至骨瘦如柴,只能拄杖行走,整整三年不走进内室的门。他和人家说话,从不讲到利禄上去。后来在白鹿书院里做讲道的主教,暗地里修持,很谨慎地自守,终身做一个平民,不肯出去做官。

宰 予 与韩伯俞
    在孔子的学生中,宰予是个思想十分活跃的人。孔子提倡子女必须为父母守孝三年,宰予当着孔子面反对说,时间太长了。孔子对此很生气,说道:“难道宰予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的爱抚吗?”有一次,宰予大白天在屋子里睡觉。孔子为此十分恼火,说:“过去我看人,听他说的话,就相信他会去做;现在我看人,不仅听他说的话,还要再去观察他是否会像说的那样去做。就是因为宰予,我才改变了观察人的方法。宰予真是朽木不可雕,我责备他有什么用呢?”
    在我国古代,父母去世,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在父母的坟墓旁盖上简陋的草房,穿粗布孝衣,吃素食,夫妻不同居,平时不从事娱乐活动,以此来表达对有养育之恩的父母的哀悼和纪念。为父母服孝的制度后来又扩展为给祖父母、叔父母、岳父母等长辈的服孝制度,在我国古代的典籍《礼记》、《仪礼》中有专门的记载。
    “五•四”运动以后,特别是到了现代社会,这一制度才逐渐废止。但做儿女的对父母的怀念和追思还是不应该忘记的。在我们一岁的时候,母亲为我们哺乳,我们回馈她的是什么?淘气地咬她一口;三岁的时候,母亲看烹饪资料后,也许忙了好几个小时,学着煮出很营养的食物给我们吃,当把热腾腾的食物端到我们面前时,可能被我们一不小心打翻在地;上小学的时候,因为想要一台电子琴,父母一个月薪水花掉了,而我们弹几次后就不弹了;初中的时候,跟父母和同学看电影,却不愿意和父母坐在一起;高中毕业的时候,父母煮了丰盛的晚餐,我们一个电话也没打给父母,就在外边跟同学玩到半夜才回家;上大学的时候,父母竭尽全力,把上学所需的费用筹齐了,欢欢喜喜地带着我们到学校去报到,快到学校大门时,我们可能说,爸爸妈妈,你们在这里就行了,不要进去,怕同学见到了丢脸;结了婚以后,夫妻之间相处,可能出现一些矛盾,父母又要为我们担心了。所以,父母几十年的关怀照顾,我们给了父母什么回报?
    汉代梁州有一个孝子叫韩伯俞,生性孝顺,能先意承志,所以深得母亲欢心。只是母亲对他十分严厉,尽管对他非常疼爱,但是偶尔也会因他做错事而发火,用手杖打他。每当这时,他就会低头躬身地等着挨打,不加分辩也不哭。直等母亲打完了,气也渐渐消了,他才和颜悦色地低声向母亲谢罪,母亲也就转怒为喜了。到了后来,母亲又因故生气,举杖打他,但是由于年高体弱,打在身上一点也不重。伯俞忽然哭了起来,母亲感到十分奇怪,问他:“以前打你时,你总是不言声,也未曾哭泣。现在怎么这样难受,难道是因为我打得太疼吗?”伯俞忙说:“不是不是,以前挨打时,虽然感到很疼,但是因为知道您身体康健,我心中庆幸以后母亲疼爱我的日子还很长,可以常承欢膝下。今天母亲打我,一点也不觉得疼,足见母亲已筋力衰迈,所以心里悲哀,才情不自禁地哭泣。”韩母听后将手杖扔在地上,长叹一声,无话可说。
    这是孝子的挚诚,实在令人感动。反思我们现在对父母的态度,我们当心生惭愧,因为父母为了儿女的成长耗尽了他们青春,日渐衰老。我们作为儿女,当父母去世之后,虽然不一定像古人那样在父母的墓旁守孝三年,但是我们要在内心常常追思、感怀父母养育的恩德,一生一世都不能忘怀的。

八猪 发表于 2011-6-9 22:08

回复 11# 腰缠万贯


    欢迎欢迎~群转一下~跟了几年了很有感触的做人规范

八猪 发表于 2011-6-13 12:19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易解】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做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一个让人羡慕的村庄
    有一次蔡老师在厦门讲中国传统文化,讲完课后,安排听课的老师到前面谈体会,其中一个中学老师到前面第一句话就说:“我到这来上课才知道,德行的根本在孝。”因为他亲身体验到孝的力量。他住的村庄里有几十户人家,共有109个后代,其中有108个大学毕业,只有一个因为某些原因,读了2年退学了。所以这个村庄的后代完全有大学以上的水准。每年大年初一,所有这一辈的孩子都不出去玩,都陪伴着父母一起,使父母享受天伦。也跟所有的邻居、长辈拜年,又做到了敬老尊贤,也做到了孝、悌。他们拜完邻居长辈后,就聚集在当地的学校里面,一起讨论这一年来大家的学业和事业情况,互相砌磋,所以这个孝、悌的风气成就了这样殊圣的果报。
    《大学》中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就是说,世上的万物都有本末,事情都有终始,明确它们的先后次序,那就近于道了。家风兴盛,要上行下效,绝对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教育子女,尤其现在都是独生子女,要引导孩子懂得堂兄弟、表兄弟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不要让孩子生分别心。俗话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根都是一个,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枝叶花果,中国人都是“炎黄”子孙,每一个人都要互相帮助,互相尊敬,这样我们的老祖宗才会欢喜。
    106岁的新加坡“国宝”许哲女士,终生致力于慈善事业。当记者问她,你在帮助这么多人,你内心有什么感受时,许哲女士说:“我们都是兄弟姐妹,我哪是在帮助‘别人’!”我们要学习许哲女士的胸怀。当大陆学生知道蔡老师免费讲课的时候,他们拿着麦克风说:“现在还有免费讲课的,太少见了。”他们都有些哽咽。所以当我们把圣贤的典范讲给他们听时,他们的善良就可以被唤醒,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其实我们都是同一个父母,因为天为父,地为母,所有万物生灵都是因为有大地母亲的滋养,才能够生长;都是因为有雨露阳光的哺育才能开出鲜艳夺目花朵并结下丰硕的果实。所以我们对一切人,都要平等尊重和爱护,这才真正尽了孝、悌。
    现在一个小家庭里面两三个人之间都会时常发生冲突,而古代的大家族几百人住在一起,传十几代还相安无事,这其中的道理是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的。

真 爱 永 恒
    有位朋友,他的姐姐在安徽庐江听蔡老师讲《幸福人生讲座》,听了五天的课之后,姐姐打了一次电话给当老板的弟弟说:“不管你这几天赚多少钱,你一定要到上海去听课。”弟弟听完之后,马上就把所有的工作都放下赶到蔡老师上课的地点。为什么他这么听姐姐的话呢?他说:“姐姐从来没有用这么坚定的语气来命令我,平常都是很客气跟我商量,只有这次是这种命令,姐姐一定是有她的用心,所以我马上就答应了。”因为这位朋友他对姐姐有恭敬之心,所以也能够理解到姐姐的苦心。
    他上了两天课,表情没有变过,眼睛直盯着讲课的老师,每位讲课的老师都会注意到他,他真是目不转睛。在上了二三天课之后的一天晚上,他一定要见蔡老师,在蔡老师的办公室他们见了面。刚一见面他就说:“蔡老师,你在课程里面讲的道理,我不是只有知道,我是悟到了,我是用人生体会到了。”因为蔡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写了一行字“知道→悟到→做到→才能得到”。一般的人听这些圣贤教诲,听了之后只是知道,还没有体悟到它是真实不虚,还没有体悟到它完全跟我们的生活是绝对分不开的。他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是事实,因为在他人生当中曾有多次严重的错误将要出现的时候,都是他父亲的德行解救了他。他第一次拿着刀要去杀人,走到半路的时候,父亲的好朋友看到他这么气冲冲拿着刀,心里想这么好人的孩子不能够让他铸成大错,就把他硬拉了回来。
    因为父亲是从事电讯方面工作,他从小就记得只要有人需要,父亲无论刮风下雨都会马上出去工作,在乡里面得到很好的名声。因为父亲对乡里人点点滴滴的帮助,所以他人生有好几次大难都化解了。
    他小时候读书很好,但是后来因为十八九岁去做生意赚了很多钱,回到家里,这些邻里们都说“你好厉害,赚这么多钱。”这句话好不好?所有的人都说“这么厉害,这么年轻就可以赚这么多钱”,这种“八风”一吹过来,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马上飘飘然。他十九岁就拿“大哥大”,像块大砖头似的,每天拿着它感觉很神气。只因为有钱,便开始得意洋洋。自视甚高。也因为有钱,很多坏习惯跟着来了,开始吃、喝、嫖、赌,到最后还染上毒瘾,整个人生垮了下来,这就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话“少年得志大不幸”。后来他去戒毒所戒毒,他经历了非常残酷的过程。他说每次想放弃就有一股很强的力量支持他,想到自己已经不能孝顺母亲了,不能再让她继续痛苦下去。所以是这份孝心支持他终于把毒瘾戒掉了。人们后来叫他“金不换”,为什么?浪子回头金不换。这位朋友他真正能够化解人生危难的两个重要态度:一是对母亲的孝心;二是对姐姐的“悌”,才让他乘上了能够熏习中国圣贤教诲的这班列车。
    还有一个老师,她先生的妹妹在夏威夷工作,最近情况不好。她的先生准备把两年的积蓄都汇给自己的妹妹。这时这位老师对丈夫说:“我很佩服你这么做,因为你懂得兄友弟恭,你这么做父母非常欢喜,这笔钱我替你汇。”这样既成全了丈夫的孝悌之心,也成就了妻子爱丈夫之心,这样家和万事兴,和乐融融。这么做随顺性德,一定会有很大的福份,后福无穷,能舍就能得。
    以上这两个故事,一个是姐姐爱弟弟,另一个是哥哥爱妹妹,妻子爱丈夫,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孝顺父母”,也是爱父母。什么是爱?爱的标准有四个:爱的感觉是温暖的、爱的言语是正直的、爱的心地是无私的、爱的行为是成全的。成全对方的善,成全对方的好,爱就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爱,不仅仅是爱自家父母、兄弟姐妹,应该是任何人的父母、兄弟姐妹都要爱,这是一种大爱,一种博爱,有了这种爱,才会幸福和快乐。如果人人都献出自己的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

八猪 发表于 2011-6-13 12:19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易解】与人相处不斤斤计较财物,怨恨就无从生起。言语能够包容忍让,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消失不生(言语为福祸之门)(一切法得成于忍)。

重 义 轻 财
    卜式是西汉时期著名的贤士,他对自己的弟弟很好,照顾得很周到。父母去世后,兄弟俩分家,卜式把家中的财产都让给了弟弟,自己只要了一百多头羊,后来繁殖到上千头,他买了房屋,置办了土地。而这时弟弟因经营不善而破产,卜式于是把自己的财产分了一半给弟弟。卜式不仅不贪图财物,而且为了照顾弟弟,还把自己的财产让给弟弟,这一行为感动了当时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们都知道,现代家庭经常出现夫妻不合,发生口角的现象。小孩看到父母这样的情形,在他心目当中就会也起了这种观念:父母之间吵架,我跟别人吵架也是理所当然的。
    有一位女士,一次跟她的先生吵架,吵得很凶,没有注意到五岁的儿子在身旁。后来两个人吵得很凶的时候,突然听到儿子在一旁拍手大叫:“爸爸加油!妈妈加油!”夫妻俩正打得起劲、吵得很凶,突然看到儿子的这一幕,吓了一跳,赶快停止。从此夫妻不再打架,即使有口角也一定不在儿子的面前进行。
    还有一个家庭,孩子一生气就摔东西,他的母亲咨询蔡老师,如何改掉孩子的坏毛病?蔡老师反问她:“你们夫妻吵不吵架?”她说:“吵!”蔡老师又问:“吵架时摔不摔东西?”她回答:“摔!”蔡老师说:“病根找到了,都是你们父母做的‘榜样’!”
    可见为人父母的,在家里的言行举止讲话的语气,都要特别注意。因为孩子很小不能明辨是非,在家里学习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身为父母在家里要特别留心观察小孩,在相互交谈时,是不是言语很粗鲁?是不是讲话非常急,会伤人?这些从小我们就要告诫孩子,做父母的更要以身作则,“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另外,人与人相处时,我们自己讲话时也要特别注意,语气是不是很急、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你在凶他,很多误会也会因此而产生。产生之后,大家内心不愉快,很多愤怒就会起来,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修养。
    做父母的不仅要注意自己的修养,更要懂得做人一定要孝顺父母。蔡老师在《幸福人生讲座》中告诉我们,学习圣贤的教育,第一要立志;第二要力行。而圣贤教诲的根是在“孝道”。我们应该知道“道”的含义:右边的“首”代表首先,左边的“之”代表力行,即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力行,这才是道。所以我们做父母的力行最重要的是以身作则。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做到自己有修养了,孩子就会有修养;你做到孝顺至极,那孩子一定也会像虞舜一样孝顺你。这是一定的真理。

八猪 发表于 2011-6-13 12:20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易解】良好的生活教育,要从小培养;不论用餐就座或行走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信 陵君敬老
    信陵君是战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是魏国国君的弟弟。虽然他的势力很大,有门客上千人,但是信陵君却是个敬老爱贤的人。有一次,他听说有一个看城门的老人侯赢很有贤德,就十分郑重地前去请教。他亲自驾车把车上尊贵的位子空出来留给侯赢。侯赢也知道信陵君的名声,要看看他敬老爱贤是不是真的,所以信陵君去接他的时候,他故意装出傲慢的样子,但越是这样,信陵君对他越加恭敬。侯赢见状,知道信陵君的敬老是真心的,于是痛快地做了他的门客。

《弟子规》显圣镜
    有一位女老师参加学校的旅游活动,在上车时,比她年轻的男老师都冲在前面,没学过《弟子规》的老师上车后都坐在前排。她一上车就想劝这些年轻的老师到后面坐,将前面的座位让给年长的老师。她用“怡吾色,柔吾声”的语气说:“女士优先,你们怎么不让我们坐在前面呢?”于是有位老师就把稍前一些的座位让给了她。然后,当她看到年长的老师一上来,马上起来,把自己的座位让给了年长的老师,自己坐到了后面。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教师的本分,但由于缺乏圣贤教育,使有些个别老师的德行甚至还不如学生。有个学生学完《弟子规》后,母亲带他到朋友家做客,母亲进屋后接了一个电话,没有坐下,客人让孩子坐,孩子不肯坐,让自己的母亲先坐下,并说:“妈你不坐,我不能坐。”
    通过上述老师和学生事例对比,让我们值得深思:老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首先是传道,而自己没有道,怎么传?原因是什么?就是我们丢掉了老祖宗五千年的圣贤教育,怎么办?当务之急就是无论老少,都应该补上这一课,向老祖宗学习。
    古代老祖宗们都有家规承传了几千年,我们应该把《弟子规》作为我们的家规,我们也要将自己的家规承传下去。告诉孩子有这样一件衣服:它不用花钱,不会旧,不会坏,而且随着你年龄增长,这一件衣服会愈来愈美丽,愈来愈漂亮,愈来愈庄严,你穿上去的时候,别人都对你非常恭敬,这一件衣服是什么?那就是“好习惯,好德行”。当你做到《弟子规》中的一条,你就帮这件衣服织了一针,每做一条织一针,你把它统统做到了,这一件衣服就织得非常完整,而且光芒四射,别人都会起而效法的,那你的身教就会影响周围的人,逐渐会影响这个社会,你也将成为圣贤之人。所以我们一定要以《弟子规》为根基,同时不仅让孩子学习,我们家长必须首先学好以身作则,全家掀起学习《弟子规》的高潮,家长给孩子做出圣贤的样子,这样《弟子规》就真正成为彰显圣贤的一面镜子了。

八猪 发表于 2011-6-13 12:27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易解】路上遇见长辈,应向前问好,长辈没有事时,即恭敬退后站立一旁,等待长辈离去。

圯① 桥 进 履
    张良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年轻时非常尊重长辈。在辅佐刘邦之前,有一天,他正在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的圯桥边散步,旁边有一个老者坐在桥边,这位老者就是著名的学者黄石公。他故意把鞋丢到桥底下,看着张良说:“年轻人,你去帮我把鞋捡起来!”张良看到这个老人故意把鞋丢下去,非常气愤,真想揍他一顿。后来又一想他是长辈,气就消了,到桥底下把鞋子捡起来。捡上来之后,老者又说:“帮我把鞋穿上吧!”张良见此情景,心中暗暗惊奇,知道其中必有缘故。他恭恭敬敬地长跪在地上为老人穿上鞋。老人穿上鞋,哈哈一笑,扬长而去。张良很惊异地目送老者离去。没想到老者走不远又回来跟张良说:“孺子可教也!五日后天明桥上见。”张良按时来见老者,想不到老者已经在桥上了,老者见到他来迟了,不高兴地说:“五天后再来吧!”又过五天,张良鸡鸣即起去见老者,没有想到老者又已经在桥上了,老者又很生气地说:“怎么可以比我还晚到呢?”对张良又说:“五日后再来吧!”第三次张良半夜就起来,赶快到桥上等候老者,不一会老者就来了,从袖子里取出一本书,对张良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十年之后,你辅佐的主人将来可以称王天下。十三年后,你到济北(今三东省泰安市东南)可见到我,谷城山(今三东省阳谷县)下的黄石就是我。”说罢转身离去,张良从此再没有见过这位老人。
    张良回到家中已是清晨,把老人送的这本书拿出来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②。张良得到此兵法后,夜以继日潜心研究了十年之久,掌握了许多设计用兵的韬略,可是在当时没有人赏识他,后来遇到了刘邦,刘邦屡屡接受张良的建议,所以屡建战功,张良也因此获得刘邦的肯定和器重。果然十年之后刘邦建立汉朝,封张良为留侯,但是张良抛弃了功名利禄,归隐学道。
    十三年之后他应约来到谷城山下,果然发现了一块黄石,就把黄石带回长安,供奉在家中。张良当初遇到老人时,如果不能忍耐、谦虚、卑下受教,黄石公就不会把兵书给他,张良也就不会有那样的成就并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
    【注释】①圯:yí,桥。②《太公兵法》:太公,原名吕尚,就是姜太公姜子牙,曾经辅佐周文王、周武王推翻了残暴的商朝。他用兵有鬼神难测之妙,号称百代兵家之主,但从未有人见到他的兵书。


懂礼 的 子 路
    子路是孔子的学生,学识渊博,并以懂礼貌著称。有一天,孔子走过庭院,要到门外去,恰好子路在庭院里读书,子路看到老师,立刻放下手中的书,对老师行礼。那时的“礼”是要鞠躬的,孔子并没有看到他,只是看到了庭院里的樱花而停下脚步,子路就躬身站着,一直等到孔子看到他,那时他的身体已经酸麻得失去了知觉。孔子称赞他说:“子路真是一个懂礼貌的好学生啊!”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做到像子路一样恭敬有礼,但生活中有些细节也应该注意,比如:我们下班或放学回家,一定要同父母坐下来,给父母泡杯茶,坐10分钟后,会感到心情很愉快,也许父母这时就会有感受要同你沟通,话就可以慢慢流露出来。假如坐10分、20分钟父母无话,我们要跟父母交待一下,如果没事,就告诉父母我要回房间去了,这叫“长无言,退恭立”。现在的孩子很卑慢(内心空虚,没有本事,所以傲慢),对长者的话听不进去,更不会恭敬地向长者请教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无形当中给自己的德行造成了很大损失。孔子说过:“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在人类迈进21世纪的今天,礼仪已成为一个文明发达国家发展或民族进步、进程的衡量及体现。今天我们要做社会的文明人,必须学习和讲究礼仪。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馀
    【易解】古礼:不论骑马或乘车,路上遇见长辈均应下马或下车问候,并等到长者离去稍远,约百步之后,才可以离开(敬老尊贤)。


粗心的司机
杨老师有一天看到一位老者的脚受了伤,就问他:“你的脚为什么受伤?”他说:“搭朋友的车子,脚还没有放进车内,这个司机朋友在前面没有看到我的脚还在外面,就用力关车门,结果脚受伤了。”这位长者的脚三个月才好。可见我们在这一方面要特别的谨慎小心,如果老者乘坐交通工具时,我们要特别谨慎,保护他们的安全。送长辈离开,我们也要记得不是只有送出门就好了,而是要保证长者安全地离开,这是我们每一个做晚辈应尽的责任。

蔡老师以身作则
    一天,蔡老师送“中心”老师离校时,一直送到他们的车子离开。这时发现一个女老师的裙子夹在了车门外,马上打电话通知她说:“你的裙子在外边,赶快拉进去。”他们非常感动,知道蔡老师送他们离开是“过犹待,百步余”。
    幼儿园的家长每次到“中心”送孩子,老师们都能目送他们离开,这样既使家长感到很受尊重,又使孩子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那种亲情。所以言教不如身教,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从内心里恭恭敬敬地对待每一个人,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摩擦,就会互敬互爱。
    但如今社会交通繁杂,若在车阵中,偶遇尊长,如果还要赶快停车向前问候,尊长走了之后,还要待目送尊长离去一段距离之后,再行离去,这样不仅可能造成交通堵塞甚至还会发生意外。因此,师长、父母在为儿童讲解《弟子规》时,要配合现今社会的状况加以解说,使学生能有正确的观念,不要死搬硬套,遇事要善巧方便,并进而力行实践,自动自发地学习,相信孩子一定会有良好的表现。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弟子规易解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