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j109 发表于 2015-5-14 13:10

教育黑洞
黑洞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29 09:16 编辑

哎呀,当你把孩子本能的兴趣和环境的丰富供给给到孩子,把它们匹配起来的之后,你会发现.....不,你会感到....感到什么呢?两个字:恐怖。
最近这三四年来,申爸看到大申疯狂地做着他想做的事情,这两个字就反复地不由自主地爬上心头。
令人恐怖的执着。
让申爸感觉到恐怖的主要原因,真的还不是在这里。

话说大申阅读。在第一次自主阅读之后的28天里,孩子就把一整部286万字的《哈利•波特》给吞掉了。彼时,大申8岁2个月零11天。
在大申没日没夜地看《哈利》的时候,申爸有相当多的时间,在观察孩子是否真的“看字”了,观察大申阅读的方式,琢磨下一步,给大申什么书,让大申继续去看。
28天没多长时间,转眼就过去了。
申爸忙着这些事情,也没多想。

大申吞完了《哈利•波特》,申爸马上就把这部书藏起来了。为什么呢?须知,孩子的阅读,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形成阅读能力。第二个阶段,是用形成的 阅读能力,去获取让孩子愉悦的各种知识。很多家长没有留意这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给孩子看“枯燥的”可以获取让孩子愉悦的知识的书,孩子不乐意读,很费 劲,错失了发展的机会,孩子的阅读能力养成得不好;第二个阶段呢?继续给第一个阶段中娱乐孩子的资料,让孩子跌进“非娱乐资料不读”的泥坑,爬不出来。
《哈利•波特》是典型的娱乐孩子的东西。孩子要是能从这个玩意儿里面得到多少可以愉悦自己的东西,那真是见鬼了。
中文版《丁丁历险记》也是同样的娱乐性的书,所以,申爸同时,也把中文版《丁丁历险记》藏起来了。不过,换上了英文版的《丁丁历险记》,为了下一步,形成英文自主阅读能力做准备。
这就是申爸说,孩子读完了,就把书收走的原因。当然,收走的是那些为了形成某种能力,给孩子的娱乐性资料。那些愉悦性的书,当然不收走,一直放在手边,孩子想起来了,随手拿过来翻看,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

lhj109 发表于 2015-5-14 13:10

数学很重要。
申爸决定,下一步,给大申数学故事。申爸把市面上能够买到的李毓佩的数学故事,全部买来了,一大堆,30来本,拿给大申看。还有《可怕的科学》里面的《可怕的数学》。这个有九本,当时。
当大申看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杯》的最后一页,就拿起申爸准备好放在身边的李毓佩数学故事,兴致勃勃地看起来了。一点儿停顿都没有。
刚刚从六七十万字的纸砖中抽身出来,拿看那个的劲头儿,去看李毓佩的数学故事,实在是快刀切豆腐。那五七万字一本的小书,在大申手下,一会儿就看完了。事 实上,李毓佩给小学低年级孩子写的数学故事,就一本小薄书,也就四万来字,大申以577个字/分钟的速度读,只够读50多分钟。
大申蹲在狗窝里不动窝儿。早上早早儿起来就开看,看一个上午,看完的书在身边摞成一堆,都来不及拿走。
大申呢,看完了一轮之后,从身边看过的书里,再挑一本,从头再看。这情形,就和几个月前看中文版《丁丁历险记》一模一样。那三四十本书,就这么磨磨唧唧反反复复没完没了地看。大申把那些书,看了看,看了又看,看了无数遍。

大申已经8岁了,大了。他看数学故事,总该能说出点儿什么吧?
申爸去测试,大申什么也说不出来。
数学故事里面的数学题,说不出来吧,还可以理解。可能是孩子嫌枯燥,孩子没仔细看。
申爸问数学故事里面的情节。情节这东西,总是比较生动的,大申该记得。
情节也不记得。问不出来。申爸反复问,有时候,大申是认真了,抿着嘴儿,努力想。最后还是摇摇头:不记得了。
除了书名,那反复读了无数遍的书,在大申那里,没有一丝反馈。就好像根本没看过一样。
这算怎么回事?
申爸又觉出凉意了。
孩子就像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洞,张着黑洞洞的大口,巨量的水,汪汪地往里面灌,滔滔不绝。水面上旋一个巨大的漩涡,让人眼晕。水发出“滋滋”的声音,浩浩狂 灌。可是,不管怎么灌,用多大的水量灌,就是灌不满。让人心里发虚的是:这么多的水,进了黑洞,就消失了,不见了,没有了....看不见水从哪里流出来, 也听不见洞里的水声,你根本就感觉不到洞里有水.......水进了黑洞,就“蒸发”了,一点反应都没有。

这个这个....申爸心虚得很。申爸从来没有看到别人作过类似的记述。这怎么回事呢?申爸不是马化腾,可确实每感到一次恐怖,申爸都面临着一次艰难的选 择。怎么办呢?是这样继续下去,等着孩子发展的自然之道自己走上下一段新路,还是改弦更张,让孩子躲开这个黑乎乎的“天坑”?

这是一个问题,确实是一个问题。

lhj109 发表于 2015-5-20 12:40

黑障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29 04:50 编辑

转一篇以前写的老文。

返回式航天器------就是那些发射到外层空间,然后再降落回地球的卫星宇宙飞船等等东西,就像神舟五号------在整个发射过程中,最危险的阶段中最最危险的一个就是黑障阶段。

黑障是这么来的:

假如你站在地球的中心,抬头望上看,看到宇宙飞船。假设你看上去,它是静止不动的,高高地静悬在太空中。
这很好。

假设你跑到太阳的中心,抬起眼来看地球和这艘飞船。
你会发现,飞船不是静止不动的,它在和地球一起飞速地旋转。旋转的角速度和地球自转的角速度一样,它相对于地球是静止不动的。

对啊,地球是一刻不停地在自转,从西望东转。自己转一圈的时间是多长呢?
“是一天。”
这个,刚刚教会过大申。大申张口就来。

现在,你站在太阳的中心,测量一下这飞船运动的速度,你发现,是7.9公里/秒------当然,有爸爸妈妈会说,“不对”。
可能是不对。
可是,要是你有本事自己看出这个数字不对,你自己就有应该本事算出对的数字是多少。
故,你没必要纠缠这点儿细节。
顺便说,7.9公里/秒,有个名字,叫“第一宇宙速度”。

那么,飞船怎么回来呢?
飞船先利用自己的轨道调节发动机,朝自己飞的正前方喷气儿。
一喷气儿,飞船的速度就下降了。

你重新回到地心的位置:飞船一开始喷气儿,它就不静止了。你会发现,飞船开始往下掉,也开始慢慢儿地望西漂。

我们都知道,地球外边是被大气层包裹着的。
大气层这东西,越到地面越稠密,越望上,越稀薄。
飞船是在外太空飞行。那里没有空气。
既然飞船望下掉,它早晚会掉进大气层。
刚开始的时候,离地球远,大气很稀薄。
随着空气越来越稠密,飞船开始进入黑障阶段。

黑障是怎么个意思呢?咋回事呢?
就神舟五号的轨道设计而言,它的速度降到7.5公里/秒的时候,开始进入黑障阶段。

lhj109 发表于 2015-5-20 12:41

7.5公里/秒是个什么概念?
有车子的爸爸妈妈,你把车子开出去,找一段又宽又直又没车的高速,加速。假设,你车子够好,能加速到150迈。你会感觉,身边的景物疯狂地向后掠去,呼呼的风声不再呼呼地叫了,变成了啸叫;屁股底下开始没根,好像要飘起来。
确实,要是这时候汽车伸出两只翅膀,你就可以准备起飞了。
150迈是个什么速度呢?150迈仅仅折合0.067公里/秒。

在7.5公里/秒的速度运动的时候,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
这个速度实在太快了。飞船狠狠儿地砸向空气的分子,空气分子被飞船狂暴地往旁边儿挤。这时候,我们熟悉的一个物理过程——摩擦——产生了。摩擦生热。这摩擦是如此之激烈,以至于产生的热量如此之多,瞬间,温度就上升到4000多度。

温度是什么呢?温度就是分子无序运动激烈程度的表征。在这么高的温度下,空气分子的无序运动是如此之激烈、运动速度是如此之快,以至于空气分子迎头撞到另一个空气分子,空气分子都被撞碎了;空气分子要是迎头撞向飞船的外表面,就把飞船外表面的分子给撞碎了。

“要是把原子砸碎了会变成什么?”这个申爸早就告诉过大申。
“变成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大申立马就回答。
很好。

那些带着正电和负电的东西,就聚集在飞船的表面,形成薄薄的一层薄膜。
那东西有个名字,叫等离子体,那薄膜也有个名字,叫电离层。
电离层有个特点,就是吸收所有的无线电波。

我们都知道,飞船和地面指挥中心是靠无线电和飞船通讯的。飞船是由雷达进行监视的,雷达安装在远望号测量船和中国大陆的卫星测控中心。雷达是无线电波发射出去,遇到飞船反射回来,靠接收反射回来的电波和时间差,计算出飞船的位置。

现在好啦,进入黑障的飞船,四周覆盖着一层电离层,无线电波既发送不进去,也发射不出来。

就是说,无线电联络中断了,就像你拿着手机,走进电梯,那个样子,差不多;
雷达呢?发射出去的无线电波确实打到了飞船上,可是都被飞船上覆盖的电离层吸收了,反射不回来无线电波。既然反射不回来,雷达也就检测不到飞船在哪里。
飞船消失了。

你看神五返回的电视直播了吗?
在飞船进入黑障的时候,4分多钟的镜头差不多都给了总指挥和飞船总设计师。

你观察到他们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吗?
总指挥紧咬着嘴唇,目光凝重,手里抓着一支铅笔,大拇指在铅笔杆上来回机械地搓着;
飞船总设计师紧抿着嘴唇,脸上棱角分明,双手叠抱在胸前,左手的的拇指和食指机械地搓着右袖子上的工作服。
四分多钟,四分多钟啊,镜头来回切换三回,他们一动没动,一直保持着那个姿势,那个神情。

他们在担心,可他们什么都不能做,他们只能等。
飞船就是他们的孩子,凝聚着他们毕生的执着,他们的理想他们的热情他们梦想…现在,他们的孩子处在极度危险的情境中,他们心疼它担心它牵挂它…可是,孩子 不在身边…孩子总会不在身边的,孩子有孩子的使命,不管他们怎么牵挂,总有一天他们要放手,让孩子单独去完成它的使命...他们爱莫能助,只能默默地祈 祷,再祈祷…

他们知道,他们能做的所有一切,都是在飞船执行任务,上天之前…该做的都已经做过了,现在已经没有机会了,只能静待结果…不能出纰漏啊,不能。任何的一丝 一毫的疏忽,都会在黑障中被扩大…那电离层是4000多度的高温啊,只要稍有不慎,船舱被烧了个洞,那不是里面的人活不活着的问题…里面的所有东西,转瞬 间就气化了…要是姿态不对,可能就再也见不到心爱的孩子了…不等它飞出黑障,整个飞船就已经解体,气化了…

我们的孩子,成长过程中面临一个又一个“黑障”过程。
在孩子“启程”之前,我们要准备些什么呢?

lhj109 发表于 2015-5-20 12:41

回响(一)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29 04:51 编辑

大前天,中午。

一家三口围坐在餐桌旁吃午餐。
大申笑眯眯地蹲坐在餐椅上,用勺拨弄着盘子里的红菜汤,心满意足地吃。
吃得高兴了,小东西开始大摆龙门阵。
“有一个人,用时间机器回到了从前。他遇到一只猴子,开枪打死了猴子。”大申兴致勃勃地看着申爸:“你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申爸不知道大申要捣什么鬼,也不乐意动脑筋去,最后上他的当,就说:“不知道。你知道么?”
大申不在乎申爸是不是感兴趣于他的游戏,仍然兴致勃勃地说:“他消失了。”
“为什么?”申爸好奇地问。
“因为那只猴子是他的祖先啊。他把他的祖先打死了,还不消失吗?”大申回答。
大申已经看过赫伯特•威尔斯的经典科幻小说《时间机器》。可是,那部小说里的情节,不是这样的。
“你在哪儿看到的这个故事?”申爸追问。
大申毫不在意地随口答道:“我自己想的。”
看来,大申不是偷着读了什么穿越的小说,然后,照着小说的情节编的故事。申爸忽然想看看大申的思维到底能够到什么水平了,就问:“就算那只猴子是他的祖先.....他把猴子打死了,他怎么会消失啊?”
大申显然听明白了申爸要问的意思,就回答说:“他的祖先死了,他当然就消失了啊。”
申爸继续追问:“他的祖先死了,他怎么就消失了呢?他的祖先和他有什么关系?”
申爸本来期待大申会回答:祖先死了,就没有后代了,自然不会有他了。
可是,大申显然没有理会在这个肤浅的层面进行论证。他在想更深的层面:“祖先....祖先没有了,自然他就没有了。”
大申隐隐约约感受到了论证的方向,可是,他找不到工具来论证。申爸给大申一点提示:“有一个人,他的爸爸的爸爸没有了,那他的爸爸就不会有。没有爸爸,就没有他,对吧?”
这显然提醒了大申。申爸本来以为大申会简单地把过程反过来,向前推,这么论证:他的爸爸没有了,就没有他;他的爸爸的爸爸没有了,就没有他的爸爸;他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没有了......
可大申没有这样做。这比较笨拙。
大申马上说:“假设,那只猴子是他的第10000代祖先。他把他的第10000代祖先打死了,就不会有他的第9999代祖先,没有第9999代祖先,就不会有第9998代祖先。以此类推,就不会有他的爸爸,不会有他的爸爸,自然就不会有他。他都没有了,自然就消失了么。”

时间,是一个非常抽象的名词。大申对“时间机器”这么感兴趣,说明现在正是孩子建构时间观念的关键期。
识别出这个,没用。
为什么?
对时间的概念的抽象,是自主地发生在孩子的头脑中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旦启动了,外力就影响不到了。
能够决定“时间”这个抽象概念最终质量的,只有以前存储在大脑中的各种知识。这些知识的质量,完备性、深度、启发性和关联度,决定抽象出来的“时间”概念的质量。
这是个“黑障”过程。
只要这种“黑障”过程启动了,外力就影响不了了,再揪心,也只能等。
等结果。
黑障过程,最终的结果,只和以前的准备工作有关。
准备工作一旦有缺陷,事情就全完蛋了。

见下面转来的以前申爸写的这文。

lhj109 发表于 2015-5-20 12:41

回响(二)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29 06:03 编辑

我们并不知道,“时间”的概念在“黑障”过程中是怎么被抽象出来的。说到底,这种抽象过程就是一个涌现的过程。
我们只知道在这个过程之前的准备工作。
大申在这个过程启动之前,已经生活了八年的时间了。他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和时间有关的知识在头脑里:等一会儿、等明天、等到暑假的时候、每次看 40分钟视频、现在六点了,该起床了、明天的明天是后天、高铁实在是太快了、一转眼就不见了、“你快点儿”、叶子掉了,冬天就快来了、太阳落山了,天就黑 了.......这些知识,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在使用。一个孩子,只要是不聋不哑,正常,他在进入黑障之前,这些知识的积累都已足够,足够建构起日 常生活尺度的时间观了。

可是,这就够了吗?不够。如果孩子知道如下这些知识,那会对他建构起大跨度的时间观,非常有帮助。周朝结束了,就变成春秋,秦始皇是在公元前221年统一 中国的、孔子生在秦始皇之前、秦朝只存在了56年,然后就变成汉朝,在汉朝的时候,罗马帝国也正强盛、罗马继承了希腊的艺术与文明、希腊比罗马早、希腊最 早的文明在克里特岛发现的、孩子亲眼看见了克里特岛,走在克里特岛上、希腊文明还不是最早的、最早的文明在两河流域,他们留下大量泥版,上面布满了钉头文 字、后来,埃及文明兴起了;在此之前,有尼安德特人的化石、有刻在悬崖上的野牛图案、恐龙可比人类早多了,有6500万年,那时候,是侏罗纪、地球是在 45亿年之前形成的、寒武纪有一次生命大爆发、看大银幕电影,看到生命大爆发的时候那些奇奇怪怪的生物、“啊?怎么这么多‘纪’啊”、达尔文发现了进化 论、人是由猴子进化来的、耶稣出生的那一年,是公元元年、公元前用BD表示,公元后用AD表示、荷马在公元前八世纪写出了荷马史诗、亚历山大大帝小时候就 读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就是读荷马史诗长大的、歌德竟然也读荷马史诗、“怎么都是荷马史诗啊?”野蛮人在公元400年干掉了罗马帝国、欧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 纪、文艺复兴最先发生在佛罗伦萨、中国汉朝以后,依次进入了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费尔南德大公在巴尔干被干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刚 结束,中国暴发了五四运动,那是在1919年、皇帝在1911年彻底完蛋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39年开始打,一直打到1945年、1942年,日本打 了珍珠港,美国不干了,开始打日本、1945年,原子弹被日本人吃了、1948年秋天,毛泽东指挥了三大战役,第二年,中国就建国了、“啊?我生得那么 晚,2004年才出生”........
头脑里存储了这些,对孩子建构起大尺度的时间概念,非常有帮助。

这些足够吗?
还不够。
“时间还能压缩啊”、“‘天上方一日,人间已一年’,天上是在高速运动,孙悟空一个跟斗十万八千里。那么快,不怪他活得时间长,时间都被压缩了”、中国国 家时间基准已经把时间精确到10^(-15)秒、科学家认为,10^(-24)秒是时间原子,不能再分了、平行空间、时间的相对性、我们是怎么知道两件事 情是同时发生的......

这些知识,我们并不知道其本质是什么。可是,孩子确实能把这些东西存储在小脑袋里。在时间概念建构过程中,这些东西会起什么作用呢?它们肯定会起作用,但我们确实不知道,会起什么作用。

lhj109 发表于 2015-5-20 12:42

回响(三)解读
本帖最后由 yzhang4 于 2013-10-30 03:54 编辑

上面列的这些知识,已经足够让人头皮发麻:多么琐碎的“知识”啊!一个9岁的孩子,知道这么多东西,怎么可能?怎么教的啊?
其实,这些还只是申爸现在能想起来的,和“时间”概念建构有关的知识。这些,申爸笃定,大申都知道。可是,大申真正知道的,至少应该比这些多一个数量级。就是10倍。

这些“知识”,不能教。
尽管不能“教”,可这些“知识”,却能学。
也只能学。“教”哪里有那么高的效率。这么多东西,教,那得教到猴儿年去啊。
大申自己“学”的,谁教他?没人教他。即便申爸想教,一天24小时,围着大申转,教,也教不会他所有这些“知识”。这太多啦。

一说起孩子的教育,我们的头脑中第一个念头,就是“教”孩子。
实际上呢?孩子天生就要“学”东西。学任何东西。学东西吧,他得有资料。有能听的故事、能看的纪录片、能读的书。大人呢?觉得,那些东西,“我都不会,你能懂吗?”就不给。
更重要的是,大人觉得,你要看的那些东西,根本不在我的计划里边儿。“你怎么胡长?你应该按我设想的方式长!”潜意识里面,每个大人都这么想。
大人很自信,孩子很受伤。
莫名其妙的观念,落得“抱着金碗讨饭吃”。

大申的这些知识,有的来自日常生活、在看BBC记录片的时候,了解到现代科学视野下和时间有关的知识、看《少年科学画报》,知道了和时间相关的信息、听《上下五千年》,了解了中国的历史框架、世界的历史框架、看他的百科知识,知道了恐龙、生命大爆发.........

可是....它这个吧,也还真不能全怪大人。孩子在这个年龄的学,和大人熟知的“学习”,还真有巨大的差别。
孩子哪里是在“学”,整个儿就一个在那里“灌”。灌不满的黑洞,汪汪之水,浩浩荡荡地往黑洞里狂灌。水灌进去了,孩子一点儿反应都没有。
这也是“学习”?
当大申从这个阶段走出来,带着建构良好的概念和观念,可以用概念和观念回馈的时候,申爸才算长出了一口气:这确实是学习。
是一种效率高到让申爸匪夷所思的学习。

它效率太高了,匪夷所思。我们实在想像不到,世界上还会有这么样一种“学习”的方式。

现实中,大申看完了从1978年创刊,一直到1989年整整12年的《少年科学画报》。《中华上下五千年》听完了,《世界上下五千年》听了n多遍,他自己 买的那些“科学书”,自己坐在沙发上,反反复复复复反反,每一本都不知道琢磨过多少遍了。一百来本的一大套《可怕的科学》:“你都看了?”申爸不相信地 问。“是啊,我仔细挑好几遍了,没有没看的了。每一本都看了。有的看了好多遍。”大申答。
BBC的原版记录片,成百集成百集地看。

孩子能够做到这些,那一定是孩子内在的某种强劲的动力在起作用。
这内在的动力,就是在5-7.5这个年龄段里,孩子的头脑对词汇的极度渴求。
孩子灌进头脑里的,不是我们大人意义上的学习和理解,而是构成这些资料的基本单元:词汇。
爱无言 发表于 2013-10-29 08:16
她说螳螂吃同类,还问我知道吗?母螳螂吃什么?我说不知道,她说她看过小鼓的一本动物书,母螳螂和公螳螂结婚生孩子,然后就要把公螳螂吃掉,我真的很惊讶,第一次知道这个知识。 ...

lhj109 发表于 2015-5-20 12:42

雌螳螂吃掉雄螳螂的故事,在大申那里的版本是这样的。

大申:“雌螳螂在产卵之前,就把雄螳螂当美餐给吃了。”
申爸:“你从哪儿看来的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大申:“《少年科学画报》里有。”
申爸:“你还知道什么动物,把雄的给吃了?”
大申:“澳大利亚的红背蜘蛛,也吃。”
申爸:“这个你从哪里知道的?”
大申:“《Life》那个片子里有。”
申爸:“它们为什么把雄的给吃了?”
大申:“为了产卵啊。雌螳螂产的卵,要用很多蛋白质。雌螳螂的外壳,都是蛋白质。雌螳螂吃完,正好有蛋白质了,好产卵。”
申爸:“这个你是从哪儿看来的?”
大申:“不是从哪儿看的。我自己想的。”
申爸:“你怎么知道产卵要很多蛋白质?”
大申:“《Trials of Life》里边有啊。小虫从卵里孵出来,就马上把卵壳给吃了。第一顿美餐。卵壳里富含蛋白质。雌螳螂拿吃掉的雄螳螂的壳,做卵的壳。”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不过,大申说得有一点是确实的:上面的推想,是大申自己原创的。
因为大申推想所基于的事实不正确。

雄螳螂的外骨骼,成分是几丁质,不是蛋白质。大申从卵壳联想到雄螳螂的壳,从卵壳是蛋白质猜想到雄螳螂的壳也是蛋白质......并且,一定得是蛋白质。只有是蛋白质,大申的推想才成立......
大申从学校把免费打流感疫苗的知情同意书拿回家,要家长签字。
申妈说不打,就签了“不同意”。

过两天,大申回家问申妈:“为什么我不打流感疫苗?我们班同学都打了。”
这下子,把申妈给难住了。
申妈一时想不清楚,那么复杂的知识,怎么解释给大申听明白。
申妈就在那儿想。
大申想知道为什么,边儿上不停地催问“为什么”。

这个太复杂了,不好说清楚。申妈想了半天,才决定好怎么说。
于是,就开说:“你知道,病毒是会改变自己的......”
大申立马接口说:“我知道啦!变异。都失效啦,打了没用。”

申妈被雷得外焦里嫩,半天说不出话来。

申妈的意思是想说,
1、流感是病毒引起的;
2、疫苗是灭活的病毒;
3、灭活的病毒,注入人体。人不会生病,还生成了抵抗病毒的抗体。这就是疫苗;
4、流感病毒是最容易变异的病毒;
5、病毒一变异,疫苗就没用了。
6、用于生产流感疫苗的病毒,都是一年前的病毒。去年的;
7、经过一年的时间,流感病毒早变异了;
8、今年感染的,一定是变异了的新病毒;
9、按老病毒生产的流感疫苗,对变异了的新流感病毒,不起作用。
10、所以,不用打流感疫苗。打了也没用。

也难为申妈,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把这些事情组织起来,决定从第4点开始说。
雷倒申妈的是,大申刚听了申妈对第四点的暗示.......第四点本身还没有揭示出来.....大申自己就跑到第10点结论了。
这个太快了,从申妈说完第一句话,到大申抢着给结论,就是一瞬间的事。

lhj109 发表于 2015-7-22 19:25

沉了,找不到了。

just 发表于 2015-8-5 10:20

很好的帖子 就是有点冗长

我爱小兔子 发表于 2015-8-5 16:02

真的好长啊 做个记号

沙沙 发表于 2016-9-17 17:19

真的是很长,但是我老太太在网上从来没有一气看过这么长的文章。写的很好。我要做晚饭了。朋友,出本书吧。
页: 1 2 3 4 5 6 7 8 [9]
查看完整版本: (转贴)又到一年入学时:前瞻孩子在小学阶段的思维发展(五岁以下孩子家长慎入)